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貔貅(龙九子貔貅麒麟饕餮)

貔貅(龙九子貔貅麒麟饕餮)

龙生九子,他们的名字分别都叫什么?它们分别都是什么性格?

龙生九子到底是哪九子?他们的性格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现在的认知中究竟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

在龙形象形成的过程中,曾经海纳百川地汇集了多种兽类形象,也就有了龙生九子的各种说法。但龙之九子各为何物,究竟他们的排行是怎样的,在山海经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对此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据说一次明孝宗朱祐樘心血来潮,问以博学著称的吏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在退朝后七拼八凑,列出了一张清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椒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

不过在民间传说中,龙之九子远不止这几个,狴犴(bi an)貔貅、饕餮等都是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其实所谓龙生九子,并非是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是以九来表示极多,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龙生九子的版本有好几个,但是终究离不开上述提及的这几种形象。

在山海经中对上古的动植物的描述来看,有些上古动物好像并不是几十万年前灭绝的,在山海经历史中还存在过比较活跃的一段时间。也许某些记载中存在着远古先民的口述形象。又或者当人类活动进入到农耕活跃期,这些动物迅速地消失了。

言归正传;如果把龙九子的龙首替换成平常的动物,就不难看出其原型是哪些了。趴蝮一般装饰于石桥的栏杆顶端。传说它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伴水而居。它喜波弄水,长年累月在河中玩耍,又名帆蚣,善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欢的儿子。以我们现在所存在的动物来解释,他更像中华鳄,又名扬子鳄。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特产的动物。

椒图;椒图形状似螺蚌,性格封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刻在大门铺首上,或者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入侵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它刻在门板上大概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

对于“龙生九子”,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是;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

次子睚眦,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常刻于刀环,剑柄等兵器上边,以起到威慑之用。

三子嘲风,样子像狗,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有其遗像,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且具有威慑妖魔,清楚灾祸的含义。

四子蒲牢,形状像龙但是比龙小点,喜欢音乐和鸣叫,刻于钟钮之上。蒲牢常生活在海边,平时最害怕的是鲸鱼。所以蒲牢的原型应该就是我们现在的海狮。

五子狻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又称金猊,灵猊。喜烟好坐,立于香炉足上,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六子赑屃,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是驮着石碑的龟。相传上古时期它常驮着三山五岳兴风作浪,被夏禹收服,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七子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现在的老虎,有威力,好狱颂,所以人们常将它可在监狱的门上,民间相传有虎头牢的说法。相传它能主持争议,明辨是非,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八子负屃,身子像龙,雅好斯文,常盘在石碑头顶或者两侧,以赑屃驮着石碑,而负屃盘附在石碑头顶的组合而言,两者的组合就是我们常说的玄武,即龟与蛇,赑屃的原型是龟,而负屃的原型则是巨蛇。

末子螭吻,为鱼形状的龙,喜欢四处眺望,一般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坐下之物,能灭火。相传在古代金色银色的鲤鱼只有跃过龙门,才能飞上云端,化身为龙。但如果它们跃龙门前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就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的鳌鱼。

结余;以上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龙生九子的原型以及和我们现在动物所对应的解释。

看书学历史谈古说今,品山海了解古人智慧。

有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以后带你一起学习有趣的古文知识。

龙生九子,其形象随处可见:麒麟和貔貅究竟是不是龙的儿子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成语“龙生九子”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有哪些九子,很多人都分不清。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椒图,其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

蒲牢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为龙九子之一,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它原来住在海边,虽然贵为龙子,却害怕大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睚眦,古代史书记载其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睚眦变成了克杀一切邪恶的化身。因此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的作用。

赑屃又名霸下、龟趺、填下、龙龟等。样子似龟,喜欢负重,一般负重石碑的就是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在上古时代的中国传说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立成碑,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螭吻,螭吻又叫鱼龙,鱼和龙的结合体,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在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中,它的形象非常常见,通常是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但一般只有官家才能拥有五脊六兽。

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常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佛教佛像,瓷器香炉上。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

龙生九子除了以上七子以外,还有老大囚牛和老三嘲风。但令人奇怪的是,龙生九子中出现了麒麟和貔貅,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弄错了对象。但二者也一直被人们被认为是龙之子,也许是说法不一。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必有祥瑞。

貔貅,被认为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传说貔貅除了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但貔貅是龙之子吗?有人说是第九子就是貔貅,也有人不是龙之子。你们怎么看呢?同时,饕餮又是谁的儿子呢?

饕餮: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食欲之妖

参考文献:《山海经》、《尔雅》、《广雅》等

#中国妖怪故事会##故事##妖怪#

大家好,我是自在万事屋,很高兴在此能跟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许多神秘而令人着迷的妖怪,其中饕餮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存在。本文将详细解说饕餮的外观形象、留下的传说、历史演变的过程以及寓意等相关知识。通过研究文献和古代传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食欲之妖的神秘魅力。

形象:独特而恐怖的妖怪

根据古代文献的描述,饕餮是一种形象奇特的妖怪。它身形庞大,头大口宽,拥有狮子的面部特征,獠牙外露,舌头长而尖利。其全身覆盖着鳞甲,躯体肥胖且行动迅猛。饕餮通常以四足行走,也能直立行走,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恐怖气势。

传说:食欲与贪婪的象征

饕餮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妖怪,深深根植于民间文化中。它被认为是食欲与贪婪的象征,据说它对各种食物都有巨大的欲望,几乎能吞噬一切。传说中,饕餮还有着特殊的能力,能够变幻成各种形态,欺骗人类。

历史演变的过程:神秘与文化的交融

随着时间的推移,饕餮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和寓意发生了演变。早期的记载中,饕餮多与食物相关联,被视为对人类贪婪欲望的警示。而随着文化的发展,饕餮逐渐被赋予更多象征意义。在古代艺术中,饕餮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器皿上,代表着富贵和权力。这种转变展示了中国文化对饕餮神秘形象的独特理解和发展。

寓意:警示与力量的象征

饕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妖怪,具有深刻的寓意。它既是对贪婪欲望的警示,提醒人们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象征着力量和权势。饕餮在古代艺术和文化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对富贵和权力的追求,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权力之下保持清醒和理性。

饕餮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妖怪,以其独特的外观形象、丰富的传说和寓意,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通过研究文献和古代传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饕餮的神秘性和文化内涵。饕餮不仅是食欲和贪婪的象征,更是中国文化中警示和力量的象征。它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展示了神秘与文化的交融,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食欲之妖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深意与魅力。

我是自在万事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