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推开窗子看见你读后感(推开窗子看见你读后感400字)

推开窗子看见你读后感(推开窗子看见你读后感400字)

推开窗子看见你怎样写读后感

推开窗子看见你是电影吗

还是啥

推开窗户看见你的读后感不知道怎么写

《小白的选择》以动物的视角,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种种丑恶的现象,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贵妇犬菲娜把小白带到了这座城市最高档的别墅区——樱花巷,希望小白在这里找一户好人家住下来。

谁知在这个萧瑟的冬季,小白在樱花巷的经历如同一场噩梦。

他见到了表面阳光快乐背地里却虐待家人的明星阿贝哥,倚老卖老、过着不劳而获生活且面善心不善的一对夫妇。

从此以后,小白明白了: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勤劳、勇敢的人,净化自己的心灵,回到那个童真、纯洁的年代,不要伪装,也不要欺诈,只要人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

推开窗子看见你的图书简介

作家金波金波,原名王金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1935年7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现冀州市)。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大学时始文学创作。

先后出版诗集《回声》、《我的雪人》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以及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等,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等。

同时,作者也写了多部理论著作,如评论集《幼儿的启蒙文学》、《能歌善舞的文字——金波儿童诗评论集》等,还著有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

其中的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

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

金波于199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

在北京靠近西三环的南沙沟寓所里,年逾古稀的作家金波喜欢临窗静坐。

初夏的斜阳,将橙色的光芒涂抹在文竹的叶片上,老人的思绪又沉浸在他仿佛刚刚开始的童年里。

正像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和降落时,都呈现给世界同样鲜嫩的颜色一样,人生的童年和暮年也有着相似的心理感觉。

在长达50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生涯中,金波出版了70多部诗歌、歌词、童话、散文、评论作品集,许多名篇佳作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并因其成就辉煌而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成为中国文学界“最接近安徒生的人”。

而他的每一首儿童诗、每一篇童话和散文的诞生,都是他不朽的金色童年的一次再生。

生生不息,文字有灵。

有童心的生命没有老朽,有诗意的人生没有冬天。

正像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睁开眼睛看自己,已进入了老年;闭上眼睛看自己,还是那个孩子。

从孩子变老人,从老人回到童年……为孩子们写作是非常快乐的事情,不会有黄昏的伤感和灰色的心态。

”(诗《老人和孩子》)金波的客厅被各种各样精美的儿童读物所占满,其中他自己的作品就可以装上一箩筐。

这位“把心交给孩子的人”,把书当作寄寓他一生追求的圣物。

他递给我几本新近出版的书——《推开窗子看见你》、《幼儿的启蒙文学》、《能歌善舞的文字》,这些作品里有一个快乐的童心未泯的老头儿,在向我们讲述他那漫长的70岁童年的一个个新发现…… 1 母亲用一首首儿歌为我哺乳 金波赞同别林斯基的看法:“诗人是生就的,不是造就的。

” 但是,生就的诗人也需要造就的工夫,诗人的天性就像种子,得遇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适当的水分才好发芽、成长。

古老的北京是充满韵律的城市,它不仅哺育了戏剧家关汉卿、梅兰芳,也培养了学者王国维、作家老舍,更有意思地是许多文人墨客一到这里,便萌生了诗情,朱自清有散文《荷塘月色》,冰心有诗歌《春水》、《繁星》。

同样,文化古都养育了诗人金波,他出生在丰台区长辛店,自幼在妈妈的怀抱里受到儿歌的熏陶: “有钱的腊八腊八嘴,没钱的腊八腊八腿。

” ——这种“孺子歌”、“小儿语”,用异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生活百态,表达爱恨情仇,一咏而镌刻心底,没齿不忘。

“小孩儿,小孩儿,上井台儿,摔了个跟头捡了个钱儿。

又打醋,又买盐儿,又娶媳妇,又过年儿。

” ——他解释说:“你看,这首《小孩儿小孩儿》的童谣,只有区区35个字,可是它说出了多么丰富的生活内容,又通过幻想和夸张,说出了一枚铜钱的多少种用途

一派童趣,宛若天成。

” “秋风起,天气变,一根针,一根线, 急得俺娘一头汗。

‘娘哎娘, 这么忙

’ ‘我给我儿缝衣裳。

娘受累, 不要紧, 等儿长大多孝顺。

’” ——金波的怀里,好像揣个童谣的万花筒,随时随地都可以变换出新奇的花朵给你看。

他认为,儿歌是我们民族具有乐感的启蒙文学读物,大有传承的必要。

“我的母亲用一首首美妙的儿歌为我哺乳,为我做了印象最深的文学启蒙。

有些一辈子都要恪守的大道理,也许就是儿童时代从一首儿歌中第一次感知的。

”去年,作家出版社与新浪少儿频道举办小学生“我最喜欢的儿歌和儿歌作家”评选活动,网友投票评选出20名作家及作品。

其中,金波先生的《读书乐》颇得好评: “一本书,两扇门,里头藏着小小人。

小小人,故事多,讲了一个又一个。

又好看,又好听,多读好书变聪明。

爸爸妈妈也来看,还请我当小先生。

” 大作家不回避“小儿语”,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金波主张“将儿歌当诗写”,在承认儿歌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强调其文学性。

力求把儿歌提升到诗的品位上,将儿歌所具有的文学特质发挥到极致,是为了让广大幼儿能够吮吸到最纯正的文学营养。

一本书的读后感 不少于800字.

读后感有很多,比较经典的,爱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这本书,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我真正感受到“保尔”这个名字的伟大,领略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工地上的磨难和病床上的痛苦等种种考验,让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让他具有毫不畏惧地面对一切磨难的可贵精神,让他战胜了人生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把自己铸成了一块坚不可摧的“钢铁”。

那是什么力量支配着他呢

是对主义坚定不移的信念。

书看完了,然而书上的一件件事,一幕幕都使我感叹,如何看待人生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人的一生究竟应当怎样度过

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什么只属于文我们自己,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前,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在想,保尔为什么能够不知疲倦地工作,工作,再工作,以至于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作呢

是什么在激励着他呢

正是这种完美的人生哲理和信念一直鼓舞着他奋斗不息。

与保尔相比,我们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与残疾人相比,我们又拥有健康的体魄。

这些都为我们的成才创造机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努力而虚度年华呢

也许正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多,所以才不容易感觉到他们的宝贵,才不懂得珍惜。

然而有一天当我们不再拥有旺盛得精力和强健的体魄时,回首往事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也许是更多的空虚和追悔吧

以前,我有一个不小的缺点,做事缺乏毅力,常常中途打退堂鼓。

比如刚学英语时,觉得挺新鲜,还能大早起来拼读英语单词。

不久,觉得记单词既枯燥又乏味,慢慢地就没劲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好书。

保尔的故事曾使多少人面对人生的挑战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毅然前进。

镜以淬而日明,钢以炼而日坚。

希望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延伸,但愿会留下更多闪光的,属于我们的足迹……还有爱的教育“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

”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

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

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

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

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

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

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

”真情,让你我心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单。

只要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真情可以到永远。

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还有文学方面的,飞鸟集的读后感“我相信你的爱。

”泰戈尔如是说。

夏天的飞鸟,穿透黎明前雾霭般的晨光,带过云朵的边角,沾染了森林高处树梢上的凝露,划过天空留下点点痕迹。

飞鸟,永远没有栖息的理由。

它沉默的瞳孔里映射着淡薄的天光,流淌着对大自然隽永的爱恋。

暴风雨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新的世界。

正如读《飞鸟集》一样,似有淙淙的流水从山间飞漱而下,直流进心田,以缓慢的姿势,流出满满一腔的清新与宁静。

薄暮的晨光从地平线处发散,千万缕光芒明亮了大地,恍恍惚惚间,似回到了童年无数个天真玩耍的早晨。

几只飞鸟来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飞走了。

“我曾经历过,也曾失望过,还曾体会到死亡,于是我以我在这伟大的世界里为乐。

”诗中伟大的世界一直存活在泰戈尔的心中。

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在那个世界里是美好的。

白昼里的露珠闪着晶莹的碎光,花草互相依偎,诉说着温情。

黑夜默默无闻地绽放出花朵,却让白天去接受谢意。

溪流是欢快活泼的,一路横亘着的大石磨平了它的棱角。

当它成为海洋便就浸染了静谧与深沉,一如海水默默时海边的暮色。

它们都在给予着,以沉默的方式。

它们爱着对方,爱着所有。

自然是纯洁的,但它一旦有了思想,就在也不可能纯洁。

《飞鸟集》中除了有明亮的清晨,温柔的黑夜,还有孤独的黄昏,飘摇的风雪。

我们站在人类这一边,脑中灌满了忧思和寂寞。

“我们看错了世界,反而说它欺骗了我们。

”泰戈尔在诗中这样说。

他亦是一个诗人。

自由活在遥远的彼端,被束缚的灵魂浸透忧伤与孤独。

不完满的过去和背叛是他挣不开的枷锁。

纵使他智慧超群,看清万物本身,终抵不过一场苦心积虑的猜疑与指控。

当夏天的气息漫延至每一个角落,几只飞鸟掠过,骨骼作响,声带微不可见振动,开始歌唱。

渐渐的有什么东西苏醒。

诗人的风,穿越海洋和森林,找寻它自己的歌声。

他是一个诗人,诗人爱着世界。

即使这个“世界”仍存在着阴暗、自私、欲望、背叛与肮脏。

即使只有小小的飞鸟肯为他停留,歌唱者“我爱你”,却已经足够让他虔诚地瞻仰整个世界,深信不疑。

一如泰戈尔曾说的“我相信你的爱。

”也让这句话作为我的结束语。

这些都是800字,你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另一扇窗子读后感650字并举例子

每当我读到“自信是通往成功的第一”这句名人之时,就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感人肺腑、受益匪浅的文章——《读另一扇窗子》。

当我品味着这篇文章之时,读着,读着,斯格特的悲伤立刻融入了我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天生有着一只大鼻子,同学们因而嘲笑他。

成天自卑的心理缠绕着他,不肯离他而去。

但是,在他的老师玛丽亚的鼓励和帮助下,他不仅重新拾回了自信,还找回了自我。

而且成功地参加了学校的小型话剧演出,并获得了成功。

最终,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为什么自信又重回到斯格特的心理去呢

正是因为玛丽亚老师给予他的鼓励与帮助,使得斯格特不再自卑下去。

正如文中有一句这样经典的话:“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另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我想,斯格特一定是听懂了老师对他说的话的含义。

并且明白了:人生不可缺自信,自卑是人生道路上的障碍物。

如果不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那么必将自卑到人生的结束。

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该自信吗

报纸上曾说:“人生就是一种过程。

”难道我们不想让这个过程充满自信吗

如果是就行动起来吧,不要再沉浸在自卑中了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只有拥有自信,勇敢的面对一切,你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历时两年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共6集,每集25分钟,于2021年10月14日起在总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全景展现了中国对抗抑郁疾病、促进精神健康工作的成就,讲述了积极推进心理与精神健康相关工作的人物故事,探索了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角度呈现对抗抑郁最可执行的路径和方法,充满了人文关怀,呼吁全社会关爱抑郁症患者,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个人的心房。

一、直击抑郁症社会痛点,引导正确认识,科普心理健康方法,彰显中国对抗抑郁症成就,提振大众信心。

很多名人都曾经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的时候,已经陷入深度的抑郁和躁狂。一直备受抑郁困扰的丘吉尔说过:“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该片深入浅出地科普抑郁症,通过众多一线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的讲述,呈现了大量抑郁疾病相关基础知识,有助于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抑郁症。心境障碍是一种情感障碍,是抑郁症最为常见的类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2亿。严重的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近8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而根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它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位的疾病负担。在我国,抑郁疾病终身患病率达到6.8%,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人多发病、常见病的一种。

抑郁症已经涉及各年龄人群,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中国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近15%。女性抑郁比例更高,在中国已有近一亿的心境障碍患者中,女性占据六成以上。根据专家数据,在中国每年超过一千万的新手妈妈中,孕产期抑郁的发病率近15%。

抑郁症究竟应该如何治疗?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答案都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药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抑郁症,最有效也最经济的方式。但是只有医院、社会、相关团体组织、家庭、亲人的关爱与理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在抑郁症的早期进行介入和帮助,有效减少重症的发生、发展,有效帮助患者康复和痊愈。

最新医学证明,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但是由于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较低,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受困于病耻感等原因,我国目前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得到专业诊断和治疗。

该片全景记录了中国当下关爱抑郁症行动的具体实践。2019年7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健康中国行动》。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已经成为专项内容。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节目面对相关国家政策关注的抑郁高危群体,走近真实的抑郁疾病患者并追访医学界、科学界专家与学者,在进行疾病科普的同时紧密贴近政策解读。

对抗抑郁症,中国医学界和科学界正竭诚努力携手合作,并取得了多项领先世界的可喜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抑郁疾病治疗以及精神健康工作带来更多希望的曙光。

二、宏大题材绵密叙事,多层次深挖典型人物细节,真情引发共鸣。

该片六集节目从《少年已知愁滋味》《她们》《步入老年》《或许,你也有条黑狗》《坚持,再坚持一下》《寻找精准医学之路》这六个方面切入,生动讲述了一个个感动人心的人物故事。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几位老年患者的故事。50多岁的老袁确诊抑郁症,2014年他的儿子正是因为抑郁症自尽。不到30岁的儿子突然离世,他也不想活了,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真正带他走出抑郁症的,是另外一位失子老人毛爱珍。60多岁的毛爱珍,儿子也因抑郁症辞世,她震惊、悲痛、四处探问这种疾病的究竟。但是她想:只有健康地活下去,才是在天堂的儿子对她的期望。重新振作之后,她决定要为抑郁症患者群体做点什么,就组织了社群,鼓励大家要动起来,跑步、跳舞、唱歌。

“你要找到你的一种爱好,你这心里就不空虚,你就会有一个目标,就会有积极的行动力。”毛爱珍筹建了全国首个抗郁网络平台。2021年3月疫情稍微缓解,她便联合线上线下开始筹办百城万人跑步活动进行推广。在随后三个月的时间里,从北京到贵阳、到深圳、到杭州,全国线上线下3万多人报名参加,一起打卡跑完了138万公里。正是在毛爱珍的带动下,老袁学习吹萨克斯管,重新在生活中找到了意义。

同样让人揪心的,是身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们。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期盼。但过高的压力,很可能让孩子遭遇情绪危机——研究数据表明,近些年青少年抑郁的发病比例明显增高。很多父母不理解这是怎么了。在他们看来,本来学习好好的孩子怎么就变懒惰了……这样的责备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此时,父母应该怎么做?钟华的父母在女儿最绝望时,耐心倾听女儿的焦虑,决定让女儿这个班里的学习尖子休学就医。“当时这句话等于是救了她一条命,因为她当时就在想,如果我要是像其他家长似的说你就是一个矫情……她可能当时就从窗户上跳出去了。”

该片也展现了医学界和科学界努力攻克抑郁疾病的科研实践。北京安定医院院长,擅长精神药物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开发。长期从事心境障碍临床研究,对以抑郁症作为最常见表现的心境障碍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有系统、深刻的理解,以抑郁症早期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型和抑郁症临床治疗学为主要方向。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抑郁症“量化治疗”理念,并率先在中国人群中验证了量化治疗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初步建立了心境障碍患者的自我评估体系。

北京邮电大学陈东浩带领团队正在对抑郁患者的微表情进行大数据研究,希望以此来辅助医生对抑郁疾病的诊断与跟随治疗。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黄超兰教授带领团队,正在用质谱技术分析描绘抑郁症患者血样中的蛋白特性……

该片通过科学路径和行为实践多个层面,通过一个个抑郁症患者逐渐康复的个案和一个个富有爱心致力于拯救抑郁患者的暖心人物事迹,跟踪记录了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展现了医学与科学的进步,有助于让全社会建立信心,改变抑郁疾病患者最初的茫然、慌乱、绝望,给他们勇气和力量,给患者家庭和亲人都带来希望。

三、恪守保护,尊重弱势群体,充满人文关怀,深入浅出,匠心制作。

该片严格遵守、隐私权保护规则,所拍摄的镜头都与患者和其家属进行过充分沟通。同时,镜头虚化患者的面部,即使表现医院和病房的全景时,也不出现患者的正面,只出现侧影或背影。尊重、关爱、保护弱势群体, 细节更严谨。整体节目表现充满悲悯且明亮。

在表达上,该纪录片所遵循的美学原则是以真实呈现为第一位。该片叙事采用多景别,通过对话、音乐、音响等视听元素,以过去时态塑造一个封闭的病患自闭时空;呈现危机干预和痊愈过程时,营造的是一个现在时态开放的空间和氛围。节目组不辞辛劳地实地走访拍摄,用心挖掘相关的故事,以冷暖色调的切换烘托出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既不过分渲染忧伤,又能让观众和人物深切共鸣。这些艺术化的表达让“抑郁症”化艰涩为生动,化陌生感为共鸣点,可视、可感,让故事更饱满,因而极具共情震撼力。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是中国首部大体量、全方位解读抑郁的纪录片作品,通过创新表达,直面社会痛点,积极关照社会生活,充满人文关怀,定格了一个个对抗抑郁的动人故事。该片小中见大地彰显了我国对抗抑郁症的集体努力,成功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了中国对弱势群体充满人文关怀的国际形象,严格遵守、隐私权保护,叙事符合国际主流表达,是成功拓展纪录片题材范围、积极介入生活的有益尝试。

来源: 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