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卖月饼的顺口溜(卖月饼的顺口溜音乐)

卖月饼的顺口溜(卖月饼的顺口溜音乐)

现代七字打油诗

回复:自省—打油一首耄耋之年网上行不为利为名老骥伏枥志千里不待扬奋蹄~~~~~~上网只是为答题不喜聊天和游戏而今受益百万众学习学习再学习

...................打油翁

书怀

立秋贴秋膘打油诗

今至立秋送二伏,夏亏身体秋膘补。

养生立秋别错过,鸡犬牛羊入翁福。

求有关月饼的打油诗

李白家的月饼床前光,有饼没包装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杜甫家的月饼:细草微风摆,圆月夜当头。

何物最摆阔,月饼最一流。

柳宗元家的月饼:无权鸟飞绝,没钱人踪灭。

品饼蓑笠翁,独过中秋节。

苏轼家的月饼:明月几时有

举饼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月饼卖几钱

徐志摩家的月饼: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

我挥一挥衣袖,来年你还送不送

琼瑶家的月饼:我有一块月饼,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送饼之人能懂。

饼外情深意重,饼内目的重重。

迎来送往俱无踪,徒留一帘幽梦。

求最新顺口溜(打油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

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

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

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

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鱼。

直说得朱“龙颜大悦”。

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宝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

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

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

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

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

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

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

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敬母亲。

再回头看那官员时,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

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

古代某书生为一陶姓人家祝寿,献一打油诗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主家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异峰突起,神来一笔,使祝寿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

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

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

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

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

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

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

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

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把打油诗的吹牛功能发挥得登峰造极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

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全民皆诗人”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三) 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四) 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

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还有一种特殊的打油诗,整首诗十七字,民间俗称为“三句半”,这里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古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

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 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

金莲只三寸,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变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一上公堂,“三句半”一看县官是姓王的,不觉脱口而出: 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

咔嚓只一声,命丧。

关于数字的诗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楼台六七座,八支.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施得五六七点粉,妆成八九十分娇。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与对镜,心欲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一丈红蔷荫碧溪,柳丝千尺六阑西。

二情难学双巢燕,半枕常憎五夜鸡。

九日身心百梦杳,万重云水四边齐。

十中七八成虚象,赢得三春两泪啼。

含有数字的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5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6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7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8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3.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4.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唐.李商隐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唐.李白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2---------------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唐.杜牧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唐.杜牧3.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3---------------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唐.杜甫------------------4---------------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2.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梅花》宋.陆游3.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5---------------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2.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3. 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唐.曹邺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求打油诗

兰舟靠岸青蛙跳地主落难雨潇潇飞燕难回彼岸巢无语嫣知江河漂树叶点地雪花盖沙寒水碧流云罩

来到“头条”,诗词、诗歌是我很喜欢看的内容之一。其中,打油诗以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我。

回想起历史上的许多打油诗,虽然语言通俗朴实,构思却是独特巧妙,不光是能够恰如其分的描述场景,更重要的是耐人寻味,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不得不佩服作者心灵的机智敏锐和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

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从表面上看,感觉就是随口一说的大白话,没文化,更别说文采。但是,只要细细琢磨,还真不简单。虽然看不出推敲,看不出炼句。但是,描述景物恰如其分。既不夸张,又很贴切。

此诗名为咏雪,却通篇不见一个“雪”字。既不说寒冬腊月,也不写冰天雪地。说明它不落俗套。

此诗开篇大气,描物贴切。有宏观也有微观,有静态又有动态。最后一个“肿”字,诙谐幽默。给人看“小品”的感觉。

“头条”作者的打油诗,写得好的也不少。象老树、大曾、南宫寻欢的作品,都妙趣横生,看了很是受益。

慢慢的,凡是打油诗我都会点进去看看。看着看着,又对打油诗产生了疑虑。

有的作品,语言的确朴实无华,但并不诙谐幽默,就象听相声、看小品缺乏“包袱”。读了以后,就象喝了碗玻璃汤,别说清香可口,就连味精的鲜味都尝不出来。

有的作品,格式象格律诗,但是,平仄、对仗等不太合乎要求。自己不敢称格律诗,降低标准,归入打油诗。

有的还真说不好该归在何处。

这种现象的出现,怪不得别人,要怪就怪打油诗的名字没有取好。说起打油诗,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卖油翁、卖油郎,联想起肩挑小贩和货郎担,就会联想到打酱油。跟读书人沾不上边。

所以,在一些人看来,打油诗就是诗词里面最下等的货色。

一些初学者,知道自己水平不够,写出的作品,不敢往高处放,就归入打油诗里。

还有的人,文学底气不足,或是谦虚。知道格律诗是诗中的牡丹、玫瑰,是梅兰竹菊,高贵典雅。自己写不好。古风古韵咱也没有学过,不懂。自己没有那本事,就写点水平低的。打油诗,一听就很粗俗,也把作品归入打油诗中。

这些作品,诗的优劣咱不敢妄加评论,但就风格来说,它们不是打油诗。

在我看来,打油诗本是诗词百花园里的一朵小花。这里的“油”,不是菜油、芝麻油的油,而是油滑的油。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比如油嘴滑舌,油头滑脑,老油条,老兵油子。恰恰是这个“油”字,形成了风格的幽默、风趣、诙谐。它通俗但不粗俗,奇异但仍然给人以美感。

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样的有趣。哈哈!这枇杷不是那琵琶,那琵琶不会开花。

我是这样定位打油诗的。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二者缺一不可。

咋看平淡无华,

念起顺口溜滑。

读罢心中一乐,

没忍住,

笑成一个傻瓜。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己之见,见识受限。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