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网名

三坊七巷导游词(三坊七巷导游词6分钟)

三坊七巷导游词(三坊七巷导游词6分钟)

三坊七巷导游词完整版

楚悠声音游记——三巷0开篇福州从汉朝开始就先次修筑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整个布局以山为屏障,形成面向大海的簸箕状。

三坊是唐宋时期“坊巷体制”的活化石,应该说,“巷”早于“坊”。

三坊七巷整个街区占地40公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

“三坊”指的是中轴线以西的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而“七巷”呢则是以东的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这样大型的非字形结构街区在当今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据说,清末民初时候,这里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十分繁华,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得的各类东西一应俱全,每到元宵节、中秋节这里还有热闹的灯市呢。

在三坊七巷里可以看到唐末分段筑墙传统的痕迹,也可以领略西风东渐后的小洋楼。

马鞍墙与罗马柱,雕花窗与发券门并存,构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1杨桥巷我们的游览从街区的最北端开始,首先走的就是杨桥巷。

据说,杨桥巷因为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

一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小巷。

初期,它被人们从杨桥巷改造成了杨桥路。

在繁华与时尚中日益变迁。

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到双抛桥。

双抛桥规模不大但是传奇多。

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可以看到“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

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结成连理枝的“合抱榕树”,

跪求 福州三坊七巷英文导游词

到三坊七巷官网,打开英语版看看吧

八坊十三巷作文导游词形式

八坊十三巷,临夏市民族风情古街区,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古街民居保护并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成为临夏民族民俗文化名片。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路、铁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组成。

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各式清真寺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

现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筑气势宏伟,有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特色工艺。

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建设理念,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临夏市将八坊十三巷分区规划为滨水休闲区、院落休闲区、原生风貌观光区、创意工坊区、文化博览区、民俗风情区等8个功能区,分期实施总投资3.4亿元的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严格保护八坊十三巷基本地理格局和文化风貌,优化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全方位展示传统民族文化。

截至目前,一期工程投资过亿元,其中大旮巷80号院落已完工,大旮巷64、65号院落完成总工程量的90%。

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工程,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有选择地使用特色景观语言,融合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

同时,还结合街区形态及周边环境,系统安排和合理规划区域设施与建设项目,确保八坊十三巷的民族特色和发展动力。

红水河自西向东流经临夏市,也从八坊十三巷穿流而过。

针对河道污染、防洪能力低等问题,临夏市投资近1亿元,对城区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使原来的臭水河变成了风景河。

新西路是临夏市老城区的一条主干道,也是八坊十三巷的核心道路。

针对路面狭窄、交通拥堵、管网老化破损严重等问题,临夏市投资1.93亿元,实施综合改造工程,将其建设成为集伊斯兰特色展示、民族特色产品经营、民族风情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红园广场和人民公园地处八坊十三巷北端,周边居民多,区位优势明显。

临夏市投资1580万元,分门别类建成集会区、景观区、健身区、幼儿活动区和集古典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区,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八坊十三巷与红水河、新西路、红园广场等景点有效对接、融为一体,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生态景观。

把八坊十三巷打造成临夏市城市名片、临夏必游地、临夏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撑点、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伊斯兰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这是临夏市推进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最终目标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竞选小导游演讲稿怎么写,还有要加上对三坊七巷、安泰河。

学校其中一个的情感

越朴实越好,不要走套路,你想你是一个游客,你关心什么

小学生导游词怎么写

开头:先向“游客”作自我介绍,再介绍旅游的地点。

例子: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导游,我叫,你们可以叫我李导游,也可以叫我。

本次的长城一游,就又我来带领大家。

中间:一般分1~2个自然段写完,第一个自然段介绍旅游地点的地理位置,建好的时间,以及距今的时间。

第二自然段就写一写当初建这个物体的作用。

(这些都是上网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写一个自然段就好了。

)不用例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就行了。

结尾:简单的收一下尾就好了。

最后一句本人觉得这一句不错:本次的xx一游在这里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大家以后再去哪里游玩,一定要记得找我哦

例子:亲爱的旅客们,本次的长城一游在这里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大家以后再去哪里游玩,一定要记得找我哦

七月的天山导游词

线路1:市区---怀柔---汤河口 特色:景区成串 从三元桥驱车向东北方向行驶,经孙河至枯柳树环岛后折向正北即可到怀柔县城,车程约需90分钟。

之后沿京丰公路向北行驶约10分钟经过雁栖环岛后,即可看到公路两侧的成串美景。

其景区分布顺序为雁栖湖、青龙峡、百泉山、石门山、紫云山、幽谷神潭、云蒙山森林公园和天元云蒙山。

其中青龙峡山水壮丽且层次丰富,百泉山和石门山山上有奇景而山下风光柔美,紫云山山深林密,野味十足,它们都能为游客带来味道全新的观光享受。

点评:上述各景区门口均有度假村和餐馆,此外从雁栖湖至汤河口的公路沿线(此路段皆为山区二级公路,全程约30公里,行车约需50分钟)村庄皆有农家旅馆对外揽客,食宿非常方便。

西湖讲解导游词3至5分钟

来杭州之前,您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

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丰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

就连唐朝大诗人白 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杭州有一个美丽迷人的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啊!朋友们:下面就随我一起从岳庙码头乘船去游览西湖。

在船未启动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西湖的概况: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绕湖一周近15公里。

面积约5.68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5米,最深处在2.8米左右,最浅处不足1米,蓄水量在850万到870万立方米之间。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5个部分。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橹浪闻茑。

如以每个字来点的内涵,它们是:春夏秋冬花,晚云夕月柳。

点出了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明晦晨昏,西湖胜景时时皆有,处处都在的特色。

1985年又评出了“新西湖十景”。

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的园林风景区内,颁着主要风景名胜有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有30多处。

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

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将西湖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之一。

1985年,在“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选中,西湖被评为第三。

西湖这么美,当然孕育着许多奇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起琢磨了很多年,白玉就变成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后天消息传到天宫,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前来把珠抢走。

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遭到王母拒绝,于是就你争我夺,王母被掀翻在地,两手一松,明珠就掉落到人间,变成了晶莹清澈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降落,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之滨。

刚才有的朋友问西湖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纯净?这就从西湖的成因讲起:西湖在12000年以前还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

后来由于潮水的冲击导致泥沙淤塞,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西湖的湖形已基本固定,西湖真正固定下来是在隋朝(581-618年),地质学上把这种由浅海湾演变而成的湖泊叫泻湖。

此后西湖承受山泉活水的冲刷,再经历过历代由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阮元等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人工疏浚治理,终于从一个自然湖泊成为风光秀丽的半封闭的浅水风景湖泊。

历史上西湖有很多名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称为武林水、金牛湖、明圣湖;唐朝(618年-907年)时称石函湖、钱塘湖。

此外还有高士湖、贤者湖、上湖、龙川、钱源等称呼。

到了北宋(960-1127年),苏东坡做杭州地方官时,写了一首赞美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别出心裁的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美女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雅称。

导游词(3分钟)

我是你们的导游解静琦,你们可以叫我小解。

今天我们来北京故宫游玩。

我将带大家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故宫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

故宫又叫紫禁城。

我们现在从进入,它是故宫外围皇城的南门。

过了,越过端门,迎面就是高大的午门。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

进入午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

过了桥,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

殿内的陈设也非常的多。

金銮宝所座是明代的遗物。

来到中和殿了。

皇帝在此阅视奏书。

殿名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两代举行大的潮礼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名称来源于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

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

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

在保和殿后,有一个巨大的云龙石雕,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

各位游客,这次的旅游到此结束。

如果还想来的话就记得找我哦

再游三坊七巷

俞胜

载《青年作家》 2021年7期

三坊七巷一处入口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被誉为“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迄今为止,我一共来过此地两次。第一次是在四五年前,那次来去匆匆的,到了三坊七巷却没有时间多看看,只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和林觉民故居。

林则徐,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我心目中的一位“完人”,来到福州自然不能不去他的纪念馆看看。那一次,我是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来到了他的纪念馆。奇怪的是,四五年后再回想第一次在他的纪念馆里看到了哪些东西,记忆却并不十分深刻。只是那一次在这里购买了一本《林则徐家书》,四五年来,简直成了我的枕边书,时不时拿起来翻翻,从中汲取一些为人处世的营养。

那一次,印象深刻的是在林觉民故居重温林觉民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我们这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每当陷入生死存亡的关头,总会有许多仁人志士奋起,他们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舍小家顾大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并得以走向强盛的优秀基因。

《与妻书》收入初中语文课本,对于我们来说早已耳熟能详,但和在他的故居重温这封绝命书时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睹物思人,看着他的遗物、想着他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心中再默念一遍《与妻书》,只觉得满胸腔都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东西在激荡、在回旋,激荡、回旋得人热泪直在眼眶中打转。

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

那一次,我还知道了,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的故居。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林家为避满门抄斩,匆忙卖掉了自己的老宅。而买下林家老宅的人叫谢銮恩,他是冰心的祖父,冰心小时候就在这栋房子里居住。

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这是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回忆这座老宅的文字。

那一次,还有一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林觉民故居出来,恰好碰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正在给四五位学者模样的人讲许多福州的名人之间的关系,她身材不高,穿着素雅,气质像一位大学里的教授,娓娓道来:

和这座房子有关系的,除了冰心,还有林徽因。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林觉民的堂兄。在林氏子弟受教的私塾里,还有林白水和林纾。1903年,林白水创办《中国白话报》。前几年有人写过《萍水相逢百日间——记林白水之死》一文,纪念林白水。林纾则在1895年参加了“公车上书”,是中国新文化的先驱人物,先后翻译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四十多部世界名著,为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文学的窗户。

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脸上带着一个福州人自豪的微笑:林纾进京会试时结识了同乡林旭。林旭是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轻的一位。林旭的妻子沈鹊应,就是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桢的孙女;而沈葆桢又是林则徐的女婿……

一时间,我听着她的如数家珍,不由呆了一阵,似乎有什么东西像利剑一般刺穿了我的心灵,是什么东西,我却说不出。再看她已带着一行人谈笑风生地往巷子的那头走了。好几个举着三角旗的导游,带领着一群群游人杂沓而来。她的身影转眼间消失在人流中,以致我至今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在福州的什么地方工作?怎么对这些人物关系了解得这么清楚呢?

那一次,我就想,三坊七巷,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啊,怎么会有那么多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聚集在这里?

但那一次,终究是来去匆匆的,有些念头也只是如电光火舌,偶尔在脑海中一闪。离开三坊七巷,混迹在嘈杂的市声中,那些偶尔闪现的念头便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这一次做客福建省八闽书院讲堂,入住的酒店就在三坊七巷,时间上就比上一次要从容得多。完成任务后,我在夜晚的石板街上走,街上已是游人稀少,身后的石板似乎正震颤出我的足音——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啊,怎么会有那么多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聚集在这里?

据说历代封建王朝中,中进士数量超过千人的县全国仅有十八个,其中,福建就占有4个:闽县(今福州)、晋江、莆田和建安(今南平)。有一个说法,福建之所以人才辈出,与历史上北方士族因战乱南迁有关,像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末的“五胡乱华”,“衣冠”纷纷“南渡”。也就是说福建之所以如此出人才都是因为读书人的基因遗传得好。但我总觉得,基因的遗传只是内因,父辈如龙虎,子侄辈如豚犬的比比皆是。福建人才如此星汉灿烂、洪波涌起,一定还有他的外因。那么,这个外因是什么呢?外因真的如南宋福建人陈俊卿说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吗?道理似乎是这样,用在其他地方应该也不错,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可是用到三坊七巷的士子身上,就不那么准了。要知道,当年的三坊七巷可是达官贵人聚集之地,有人说,当年的三坊七巷之于福州,就好比紫禁城之于北京。这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是如何做到“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并且让“读书人的血”一直往下流传的呢?我一边往夜晚的林则徐纪念馆走,一边思索着。脚步扣在石板上,像是发出一声声的探询。石板街的两旁,大红灯笼亮得红火,古色古香的民居,让我恍惚走进了林则徐的时代。

不出所料,夜晚的林文忠公祠大门紧闭,我仰望着高大的牌楼式门墙,不由想起林则徐告诫长子的话:“用力之要,尤在多读圣贤书,否则即易流于下。”他告诫长子,如果不读圣贤书,人就容易滑入到下流中去。

三坊七巷的达官贵人,身居庙堂之高仍然如此不忘提醒子孙,要时刻谨记勤勉、努力、向上、向善,唯其如此,家族的一脉“血”才能世世代代流传并且兴旺发达开来。

是夜,在酒店中,听着窗外的福州腔调的街谈巷议渐渐稀疏,我也渐渐入眠。四月的三坊七巷,房间里已经有了蚊子,入睡前打死了一只,不料还有一只潜藏得很深,早上四点开始寻机报复,嗡嗡嘤嘤地叫着,搅了我的清梦,索性披衣起床,一个人出了酒店,把自己当成一股风,随意地在三坊七巷里游荡。

与白天和晚上的喧嚣相比,此时的三坊七巷像换了一个人间。那些游人就像潮水一般从三坊七巷退去,等到早上八点左右,再开始如潮水一般地涌来。我盯着石板街看,仿佛那些消失的脚步都一样是梦。天空幽兰澄澈,旭日尚未初升,小巷的尽头,偶尔闪现出早起的保安的身影。

窄窄的巷子,高高的院墙

几根藤从墙头垂挂下来,那么随意地挂在墙上,简直是一幅抽象派大师的杰作;文儒坊的那棵老榕树,垂下一缕缕棕色的气根,像极了京剧里老生的髯口;窄巷,院墙高深,闽山巷的院墙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人在巷子里走,仰望着这么高的院墙,是为了防盗还是主人身份的炫耀?仰望院墙上方的一线天,真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三坊七巷,能寻觅到一个坐井观天的人吗?

在晨光中漫步,触目皆是青瓦白墙,使出生在安徽的我又恍惚走进了家乡的一处古老建筑。但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墙檐平如一条直线不同,三坊七巷的马头墙墙檐都带着圆圆的弧度,状似马鞍,当地人称这种墙为“马鞍墙”。从建筑上看一个地方人的性格,马头墙是不是体现着安徽人的性格要方正一些,马鞍墙体现着福建人的性格要圆融一些?似乎显得很牵强。我想,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是徽派建筑与福州本土化的产物,应该是一种恰当的表达。那么,拿来、借鉴、交融,是否可以说成是三坊七巷的文化之魂?

一路走来,沈葆桢的故居、林则徐母亲故居的大门都紧紧闭着——除了旅馆,三坊七巷所有的门都紧紧闭着,古老的历史隔在厚厚的门板背后,隔在各种匾额、对联的背后。隔也隔不住的,那历史中流光溢彩的东西总要无声地从板壁间、从匾额间、从门缝里、从石头狮子的底座下无声无息地往出漫漶,渐渐地在晨光中浸润了一块块青石铺砌的一条条街道。

小黄楼

所有的门都会打开的,所有的历史都会呈现出来。早晨九点以后,游人又像潮水一般地漫进三坊七巷的时候,我在友人的陪同下,走进了位于黄巷的小黄楼。据说它是三坊七巷里面积最大的古民居。需要买票进入,也许是因为过早的缘故,院子里的游人并不多,对见惯了江南园林的人来说,院子也无多少新巧之处。吸引我的是院子里的一棵百年萍婆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萍婆树,叶片翠绿而肥大,比批把树的叶子要大一些、薄一些,高大的树冠间隐隐有些白色的花朵。还有一棵古老的芒果树,据说就是黄楼的第一任主人、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亲手所植。如此说来,这是一棵千年的古树了。树干,一个成年人伸展开双臂未必能合抱过来,现在被称为“芒果王”。树和人的关系,最容易引人遐想。树叶在微风中飒飒有声,仿佛正在一页一页地翻阅千年的史书,或者正在议论发生在这栋楼里乃至三坊七巷的陈年旧事。这飒飒声中一定有关于三坊七巷文化之魂的片光零羽,只是无人能解。

出了小黄楼,穿过安民巷,进入文儒坊大光里,我们走进何振岱故居品茶。

何振岱(1867~1952),是光绪二十三年举人,擅画能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诗作深微淡远、疏宕幽逸,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名扬遐迩,弟子甚多,时人皆以能入何门为荣。

这是一座两进的院落,院门开在临街的一侧。进门直行数步右转是一进的厅堂,左手边是临街的院墙,正对厅堂大门。院墙上贴有今人书写的一个大大的“福”字,“福”字前置一储满水的硕大水缸。站在一进厅堂的台阶上,看水缸中“福”字的倒影,自能感到民间吉祥的寓意。

现在屋子的主人暂且属于张志在,他是一位寿山石的工艺大师,作品多次获得大赛的金奖。志在身高1.70米左右,身材纤瘦,他向我们讲述着他当初入驻这里的过程,以及入驻后如何恢复旧居的面貌,全要原来的样子。志在的话不多,三言两语的,语调不疾不徐,让我联想到第一次来三坊七巷时,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前邂逅的那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志在不说话时,脸上带着一种三坊七巷人阅尽世事般的温温和和的微笑。

红砖摆放的小花台

我们坐在二进院落的厅堂里喝茶,看着精致的院落,野草随意地在石缝中、阶沿上生长;看着志在用红砖错落有致地摆放的一个小花台,台上有一蓬巴西鸢尾养在咖啡色的花盆里,花盆的后面是第一进院落的杉木插屏,上面挂着不知是谁画的鸟栖枯枝的条轴,墨痕淡淡的,妙在若有若无间。志在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天井不大,四周的屋檐构成了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取景框,我的目光不由越过灰色的瓦脊,看取景框中邻家院子里的那棵高大木棉树,火红的木棉花正在凋谢,有那么一朵正悠悠扬扬地离了枝头。

我在想象着,若是下雨天,来到这个古旧而精致的院落,一边喝喝茶,一边听听自天际滴落的雨声,再愣一回神,想想自己的前尘往事,想想三坊七巷的前尘往事,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乐事啊。

这么想着,仿佛真的就有一滴水珠滴落下来,滴落到灰色的瓦脊上,滴落到三坊七巷的青石板上,滴落到我的心湖上。我的心湖立刻溅起了一圈波纹,这波纹一圈一圈地扩散开来,我注目细看,似乎在这波里隐隐看到了三坊七巷的文化之魂。

转瞬间,心湖又平静如初。其实,我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