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摘抄

袁隆平的寻梦园(袁隆平的寻梦园主要内容概括)

袁隆平的寻梦园(袁隆平的寻梦园主要内容概括)

袁隆平的寻梦园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袁隆平种了一大片的稻子,还做了个好梦。

袁隆平的“寻梦园”

儿时的袁隆平的梦是园艺场里满园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古稀之年的袁隆平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的“寻梦园”为着崇高的理想而执著追求,不懈努力。

追求的是有着淳美境界的伟大事业,即他的农业科学研究。

谢谢采纳。

<<袁隆平的寻梦园>>课后问答1

“寻梦园”指:袁隆平所追求的有着“淳美境界”的伟大事业以及为完成这个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精神。

《袁隆平的寻梦园》短文第一段中使用了很多的数字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寻梦园”指:袁隆平所追求的有着“淳美境界”的伟大事业以及为完成这个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精神.

袁隆平的寻梦园中的寻梦园指什么

未来解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呀,不断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在田间地头。

袁隆平的寻梦园 文章以美丽入手,以寻梦为线索,文章的行为思路是怎样的

写赏析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可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充分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又能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灵感。

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的乐趣和兴趣。

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学生的赏析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语文素养,从而对症下药,日积月累,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其语文素养。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好语文的根源就在学生,学生就是那弯充满生命力的清泉,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赏析,去思考,老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但学生很多是个人喜好,不是系统的,老师要给与方法上的点拨。

我粗浅的总结了一些方法。

如下: 从局部来说 a、 由常规字词入手 语文姓语,当然离不开字词。

首先从字词开始。

如文中一些精僻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玩味咀嚼,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

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b、 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暗藏深意 修辞句:修辞能够更好的写景状物,传情达意。

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

(《白鹭》) 赏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

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曲志红 朱冬菊 李 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从整体来看 a、 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了。

如《窗》中由一扇虚拟的窗来凸现主题,构思很独特。

b、 独特新奇的立意:由泥土你会联想到什么

大概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母爱联系起来。

在《甜甜的泥土》中小亮尝了融化了奶糖的泥土甜甜的,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就像那泥土,宽广厚实,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这就是一篇立意新奇的文章,别具一格。

c、 对其它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每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以小见大、对比手法等等,认真咀嚼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几道语文题目

求解

限今天回答

急急急

1、这梦是袁先生对未来的一个憧憬,是他的希望,他追求的目标。

同时呼应题目“寻梦园”,从他的好梦中看出他的梦想就是培育出高产水稻,解决人口的粮食问题。

这也体现出袁先生的信心,在他的不断努力下,高产水稻一定可以培育成功。

2、林荫道两旁的树木棵棵枝繁叶茂,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

袁隆平常说,他有一个“禾下乘凉梦”:

“在这个美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能够让劳作者在夏日炎炎里避暑纳凉。”

从“魔稻祖师”到“90后梗王”,那个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都吃饱饭”的老人,终究还是离开了这片,他曾用一生不悔来热爱和奉献的土地,享年91岁。

1、游泳健将。

在1930年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的袁隆平,在5个兄弟间排行老二,他对于农业的兴趣,起始于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的经历。

生机勃勃的花草果木,令他心驰神往,更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

只可惜,他的青春年华都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

当时,他随着父母四处辗转,先后迁居过北京、天津、江西、湖北武汉、重庆和江苏南京等地。其中在武汉四中的前身博学中学的读书经历,让袁隆平毕生难忘。他曾说,“我的好身体和英语底子,都是在母校打下的。”

和“跨栏高手”钟南山一样,爱好运动的袁隆平,在年少时还曾是个“游泳健将”。

在他17岁的时候,曾经报名参加省内的游泳比赛,但是因为个头小没被选中,心里不服气的袁隆平,硬是腆着脸坐在同学的自行车后座“混”进了赛场,体育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只得让他勉强一试,没想到袁隆平“一战成名”,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汉口赛区100米和400米自由泳项目的第一名,后来还一鼓作气,拿下湖北省自由泳比赛的两块金牌。

而这个游泳的爱好,袁隆平一直坚持到了70岁。

哪怕在80岁时,虽然已经不再每天游泳,袁隆平依然还是湖南省农科院的游泳冠军,每次跳进泳池,这个健朗矍铄的“精神老人”,都是“踏波逐浪、御风而行”,将同单位的小伙子们抛在身后,第一个到达终点。

不仅如此,袁隆平还喜欢飚英语、拉小提琴和打排球,样样不甘人后。

2、袁隆平的“贪念”。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曾有主持人问袁隆平“为什么不带博士生”,他马上一脸的委屈,皱眉挠头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辛苦得很,你要指导他搞实验,要修改他的论文,麻烦得很,要死脑细胞的!”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只用了9年时间就在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得到大规模种植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即便是在年近九旬的时候,还想要培育更高产的优质“超级稻”品种,实现亩产1200公斤;研发试种海水稻,计划在三年内培育出“抗盐碱度在0.8%左右,亩产量300公斤以上的新品种”。他甚至还想要把这种“超级海水稻”推广一亿亩,增产300亿公斤,解决近8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保养身体,80岁戒烟,是为了每天下田。”

曾经的袁隆平院士,无论世事艰辛还是国人皆知,无时无刻,心里都装着“让中国人吃饱”的那一亩稻田。只可惜,斯人已逝,夙愿随风,袁老那心忧国土、壮怀天下的热切梦想,只能靠后来的年轻人去实现了!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的袁隆平,即便是在“90后”的年龄,依然在为“杂交水稻”而拼搏奋斗着。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心中时刻充满着“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贪欲”,永不满足也永无止境。

他说,“我的贪欲是水稻产量,到了亩产700公斤,贪着亩产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从来不满足。”

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事业的这种贪念,恰恰是执着、奉献的科学精神的体现。

3、我只是个农民。

2000年,在“隆平高科”上市前,曾有评估机构称,袁隆平的身价为1008.9亿元,但是他说,“虽然我的身价评估到了千亿元,不过我每月拿着6000元的工资,生活就很满足了。”不管是否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袁隆平永远是那个每天下地,脑子里装着天下稻田的农业科学家。

曾有一次,袁隆平和夫人逛街,看到有人甩卖“10元一件”的衬衫,他就一下子买了10多件,还连连说道,“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着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2019年,在荣获“共和国勋章”以后,袁隆平依然殚精竭虑地“向着亩产1200公斤冲刺”,并且还说:“我现在是‘90后’,我希望在百岁之前,实现每公顷20吨的目标。”

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科学家,在90年代曾三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却三次落选。尽管网民和舆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但袁隆平却自始至终泰然处之,“我搞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为了当院士,没评上院士说明我的水平不够。”

好在后来,袁隆平在1995年众望所归地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而在获选当日,美国科学院院长和诺贝尔奖得主西瑟·罗尔,对于袁隆平一生为之奋斗的“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颇为贴切而中肯的评价:“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这正是“布稻者”袁隆平生活着、努力着和奋斗着的价值意义,然而,这名“让中国年轻人吃得太饱了”的耄耋老人,尽管老骥伏枥、壮志在胸,却依然倒在了追梦和寻梦的道路上。

2020年11月,当听到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袁隆平哭了。这是这个伟大老人,留给这个中国和世界,最美好的礼物和祝愿。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的愿望也很简单,就是大家都吃上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