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四句诗(四句诗词大全100首)

古诗的四句诗意

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惊蛰

春雷隆隆万物长,黄鹂鸣柳垒高仓。

一片园地桃色红,布谷声声茂绿浓。

惊蛰

一声霹雳醒蛇虫,

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

融融翠野启春耕。

荆园杂诗

小园得雨藓苔滋,

不觉春来物候移。

昨夜新雷又惊蛰,

百虫悽抑助敲诗。

春居杂兴

一夜春雷百蛰空,

山家篱落起蛇虫。

无端蚯蚓争头角,

触破莓苔气似虹。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由于。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由于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由于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出现了四句偈,但是没有讲述它们的内涵,以至于有些朋友可能会不清楚其中的含义。

《金刚经论》中出现四句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在大正藏或卍字藏中,好像都无收藏此经论,但观其内容虽有些太简略,似不全符合世尊的见解,但大部份却能显现出其真实意,甚符合《般若经》的精神。目前流通的《金刚经论》版本,有人说,是由藏文翻译成中文的,非出自大藏经。罗浮山朝元洞有此经藏本,经名为《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罗浮山位于广东广州东方博罗县西北之罗浮山脉中,历代名僧如希迁、惟俨、大颠、行明等均曾留锡于此山中。

在此经论中,文殊师利菩萨请教世尊,何谓四句偈?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如何来印证此「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句就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呢?在《金刚经论》中,本段讨论四句偈结尾,世尊有总结说:证得初句,得预流果(须陀洹),证得第二句,得一还果(斯陀含),证得第三句,得不来果(阿那含),证第四句,得无生果(阿罗汉)。

再回来观《金刚经》中,世尊在第八品中云:「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之后,第九品即继续讨论说:修到初、二、三、四果时,应不应有得此四果的念头?须菩提尊者均答言:不能有所执着。由此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所言四句偈,应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也。

《金刚经论》中出现四句偈分析

佛经当中有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叫做《金刚经》,但这是大乘佛法,对于我们一般人,也就是我们这些入门的小学生来说,那是一部高等数学,看了会有头变大的感觉(但这确实是一部很好很重要的经典)。很多初学者,其中包括我本人,看了之后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金刚经》里面反复提到诸如“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布施无量阿僧世界七宝)”这样的话语,也就是这个“四句偈”的'功效很厉害,我们自然想知道这个“四句偈”到底是什么东西了,只是阅读整部《金刚经》,你都找不到佛所说的“四句偈”到底指什么。

有人认为整部金刚经无处不是“四句偈”,如果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必要说是“四句偈”呢?或者说,这里的“四句偈”并没有特定的指向,否则就是著相了,这种观点也算符合佛的主旨。但如果真是有那么一句特定的话,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四句偈指的应该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说这一句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么还不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一句(此句不在《金刚经》中,但其实所谓的“四句偈”未必就指定在《金刚经》中,并且,我们认为“四句偈”当是佛经常所说到的“偈”,所以当时众弟子都晓得是哪“四句”,于是《金刚经》就没有必要再注明其具体内容了)。

其实各位,面对浩瀚的佛经,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去研究太多,那是给有点信但又有点不信佛的而又有点智商的人去读的。我们真正要做到的,就上面四句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诸佛教”。首先,第一句“诸恶莫作”其实讲的就是小乘佛法,这一句我们当中有许多人虽然未必信佛,但都将这一点谨守地作为做人准则,只是到底什么是恶呢?恐怕就每个人的标准不一了。比如我们打死了一只蚊子,这算不算是恶呢?

佛经里面其实提到善恶的一些标准,比如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反过来,前面加一个“离”字就是十善。但其实我们一般人是很难完全做得到的。比如杀生这一点,那蚊子整天围着你叮,总有错手杀死它的时候,所以对于一般人,首先要做到尽量少吃肉少杀生,然后多点实践十善来抵消一下罪业。慢慢的积累等经历很多劫的轮回之后,我们达到大成境界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吃素的日子多了,善事做得多了,自己的身体就会清净起来,慢慢的没有了什么体味,蚊子才不会光顾你啦!

而“众善奉行”,说的就是大乘佛法了。我们一般人当然有时候也会做一点好事,但离大乘佛法差远了,那是到了菩萨这一阶段才有资格敢说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必好高骛远,就从小乘开始嘛。然后“自净其意”说的其实有点像武功中的绝招秘籍。“自净其意”就是要我们内修,自己将自己的意念、杂念清理干净。大家先看看这个“意”字,底下是一个“心”,那这个心怎么样才算是净呢?“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要做到实在是太难了,所以还是渐修,还是从减少杂念开始吧,我个人比较喜欢观心法门,这个法门也是达摩祖师所强调的。具体详见本博文章:钟知霖品老子(致虚极也十六)。

通过上述分析,作为能够代表佛法核心的这四句,其实是很有资格担当诸如布施无量阿僧世界七宝这样的功德的。当然,尽管这样,我还是不敢说四句偈就是这四句,否则一不小心曲解了佛的本意就不好了。

四句偈金刚经原文

《金刚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那么四句偈金刚经原文是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金刚经》提及的四句偈历来为世人学佛者或者学术研究人员讨论,众说纷纭,莫衷心一是。

金刚经中有六处讲四句偈,但不指明是那四句。比如:

1、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依法出生分第八)

2、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3、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4、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5、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四句偈的含义

什么是偈,宽松一点的说法是:偈,梵文为Gatha,译曰“颂”,‘偈’者就是偈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词而歌颂之者。(丁福保:《佛学词典》)古印度文体中,凡是有赞颂的词句都用四句,无论是几言,只要是偈,便都以四句为偈。按照这个说法,我们在佛经上所读到的所有的偈,便叫四句偈,无论这个偈有多长或多短,总是分作四个段落,每一段便是一句。这和古中国的诗是类似(只差没押韵),可能四句偈在世尊住世的当时是属于日常用语,就好象我们现在所指的“说好话”一样,应该没有特别的指是哪一“句”。

其次严格一点来说:‘偈’者就是偈颂,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国的诗一样,但没有押韵,无韵的诗叫做‘偈’。这和印度所说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个字为一偈。龙树菩萨从龙宫背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句偈颂,翻译到中国来,成为十万五千句偈颂,这是连长文算在内,共三十二字为一偈。按照这个说法,偈有个字数限制。不过这个标准很严,要求《金刚经》中凡四句出现的,要么五字或七字一句,要么共三十二个字为一偈。

《金刚经》提及四句偈的内容

按照上面的`标准来看《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指的是那四句,历来有两种主要说法: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五品)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三十二分)

此外凡是本经中的四句的偈子,根据诸法师的说法,还有以下几句:

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第六分)

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二十六分)

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十分)

6、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第十三分)

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二十一分)

究竟四句偈指什么,《金刚经》全经文中,从不言及四句偈内涵,故甚多解经者就说:四句偈就是指《金刚经》三十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有人举说,法身非相分二十六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世尊所言四句偈。也有人不赞同以上说法,甘脆就说:《金刚经》中任何四句,均是无上义,可都认为是四句偈。

如果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总结全经,可以发现不少如此类似“四句偈等”的精妙微语: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非法,非非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生无所住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