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关于道德与法治的论文)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积极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搞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的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指出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个性地促进学习。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掌握创新,提高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着与之不同程度的背离现象,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模式上还是采用了“满堂灌”、“一言堂”的方法。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参与,教育过程充满了无聊的气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思想品德授课的目标的实现也更不像话。因此,在中学的思想品德课上进行交互教育模式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互动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发展。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可是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经过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探究,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掌握: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互动教学打造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师道尊严”的思想严重。平时不愿与学生交流沟通,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时缺乏耐心,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有时还会变相地体罚学生,动不动就以“家访”对学生进行警告,造成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样,师生之间必然产生难以逾越的鸿沟,师生关系降到最低点,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有的学生甚至把教师当作仇人看待。这样的师生关系,只能让学生对教师所上的思想品德课产生厌恶,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对于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而互动教学模式将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保证。

师生关系和谐

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必须由“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破除“教师中心论”、“知识中心论”,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突破出来,使教师自己成为教学的参入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并乐于和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索、分析、总结来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发现问题是实施互动教学的一个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有意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思考;多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鼓励学生参与,和学生互动,让学生从材料和参与活动中发现问题。如果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质疑提问,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必将会得到更快的提高。

质疑讨论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现互动的关键。对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同桌或前后相邻的同学或以组为单位,相互质疑、解答、讨论、辩论,在组内达成共识,使部分疑难问题得以消化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总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取、迁移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一方面是对已知的应用,同时训练掌握新知;另一方面,又可建构新知,进行组合然后存储,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展示,实践能力和创造人格得以培养。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情景教学是指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观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技能掌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采用的情景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景,二是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景。前者创设的情景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间的,在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教师相对采用较多的一种。而后者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通过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对话、实物展示等形式自我创设情景。如在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每一个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编成小品或情景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使他们在情景演示中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启迪新思维。它将所创造的鲜明的形象,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阔的意境融为一体。从课本教材内容出发,可以借助图片、音乐、实物、表演、语言及生活场景,一步步地展现,引导学生去琢磨、领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还可获得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互动的环境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营造互动的环境。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演示漫画《地球的叹息》。第一声叹息:“咳,我的头发!”第二声叹息:“唉,我已不堪重负!”第三声叹息:“咳咳!唉,我喘不过气来!”。让学生思考:地球的三声叹息分别反映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保护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这一战略的兴趣。又如: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容时,组织讨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所以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因为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很接近,所以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这当中,教师充当裁判的角色。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的环境,实现课堂趣味化,从而给师生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有利师生互动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人格不断完善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其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才会产生实效性。在知与行的转化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起着桥梁作用。实践活动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延伸,确立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从而形成并促进教学互动。

比如在对内容为《做理智的消费者》进行教学的时候,我把它分为两种实践活动展开:一是课前的准备活动,学生主要是收集自己或同学的消费个案,提示:我的零用钱来源及消费统计、记一次不愉快的消费等;二是实践性活动,如小组进行一次调查,走访当地的消费者协会、制定一份自己或家庭的月消费计划单。这些活动一方面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是落实教学目标,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实践的自觉性。

爱护环境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的模式,要始终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关系,灵活把握互动的内容、方式与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助于思想品德科三维目标的实现,也才能真正地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催化济和促进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