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荀慧生的三位妻子(荀慧生的儿子)

荀慧生的三位妻子(荀慧生的儿子)

篇一:退社团检讨书

社团活动失误检讨书

1、学生会干部活动失职检讨书 尊敬的文法学院分团委领导:对于这次我的失职,我感到十分的羞愧,作为一个在学生会当了近两年学生干部的人来

说,这种失职是绝对不应该的,而我,身为体育部部长,更是在自己分内的工作中,犯下了

如此重大的错误,对此,我报以十万分的抱歉。

通过这件事,我感到这虽然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长期以来对自己放松要

求,工作作风涣散的必然结果。

经过几天的反思,我对自己这半年的工作成长经历进行了详

细回忆和分析。

记得刚上任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时时处处也都能遵守相

关规定,从而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但近期来,由于工作逐渐走上了轨道,而自己对部门的一

切也比较熟悉了,尤其是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在使我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慢慢开始放松了

对自己的要求,反而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

因此,这次发生的事使我不仅感到是自己的

耻辱,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

同时,在这件事中,我还感到,自己在工作责任心上仍就非常欠缺,对于体育活动,院

里一向是很重视的,可是我却犯下了如此重大的错误,导致院里直接失去了参赛的资格,我

一个人的失职,却让众多运动员们失去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给院里抹黑了,为此,我感到

十分的羞愧。

现在,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苗头,如

果不是领导及时发现,并要求自己深刻反省,而放任自己继续放纵和发展,那么,后果是极

其严重的,甚至都无法想象会发生怎样的工作失误。

因此,通过这件事,在深感痛心的同时,

我也感到了幸运,感到了自己觉醒的及时,这在我今后的人生成长道路上,无疑是一次关键

的转折。

所以,在此,我在向领导做出检讨的同时,也向你们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

此外,我也看到了这件事的恶劣影响,如果在各项活动中,大家都像我一样粗心大意,

对自己分内的事不细心,玩忽职守,那工作效率如何才能提高,学生会的工作怎样还能正常

进行,因此,这件事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是恶劣的。

对于这次的严重失职,是由于我的疏忽大意,看错了比赛的时间,导致我院参赛队伍直

接被取消比赛资格。

归根究底,是由于我的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责任心不强,没有身为学生干部的意识。

作为一个学生干部,一个部门的部长,我本应

该勤勤恳恳的工作,做的一丝不苟,做好每一件领导安排的事,尽到一个学生干部应尽的职

责。

可是我由于责任心不强,没有仔细查看比赛的详情,导致我院失去了参赛的资格。

疏忽大意,粗心。

在工作之中,我只是简单的观看了一下比赛的流程,并没有仔细看过,

所以会对比赛的时间不熟悉,导致记错了比赛开始的时间,从而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通过这件事情,我感到自己责任心不强,但同时也是长期以来对自己放松要求,工作作

风涣散的必然结果。

自己身学生干部,应该严以律已,对自己严格要求

然而自己却不能好

好的约束自己,由于自己的失职,给院里带来了极坏的影。

这也说明,我对自己的工作没有

足够的责任心,也没有把自己的工作更加做好,更加走上新台阶的思想动力。

在自己的思想

中,仍就存在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应付思想。

现在,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

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苗头。

因此,这次发生的事使我不仅感到是自己的耻辱,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

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

xxx

退出社团2千字检讨书

尊敬的_: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空看我写的这份千字检讨书!我不想再一次为自己的错误找任何借口,那只能让我更加羞愧与惭愧。

这份检讨书,主要是向您表示我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深痛恶绝,我下定决心,不再犯类似错误。

其时,领导反复教导一直在耳边回响,严肃认真的表情也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撼,同时也已经深刻认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于是我一再告诉自己要把此事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不能辜负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一片苦心。

自己并没有好好的去考虑我现在的责任,造成了工作的失误。

通过这件事,我感到虽然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长期以来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工作做风涣散的必然结果,也是与我们时代要求-树新风,讲文明,背道而行。

经过几天的反思,我对自己这些年的工作成长经历进行了详细回忆和分析。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时时处处也都能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从而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但近年来,由于工作逐渐走上了轨道,而自己对公司的一切也比较熟悉了,尤其是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帮助使我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慢慢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反而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

因此,这次发生的事使我不仅感到是自己的耻辱,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

如今,大错既成,我深深懊悔不已,深刻检讨。

本人思想中的致命错误有以下几点:

思想觉悟不高,对重要事项认识严重不足。

就算是有认识,也没能在行动上真正实行起来。

思想觉悟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本人对他人不尊重。

对待工作的思想观念不够深刻、不够负责,没有认识到现在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是多么的难得。

我决定做出如下整改:

1、对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根源进行深挖细找,并认清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2、认真克服生活懒散、粗心大意的缺点,努力将工作做好,以优秀的表现来弥补我的过错。

3、经常和同事加强沟通,保证不再出现类似错误。

此外,我也看到了这件事的恶劣影响,如果在工作中,大家都像我一样自由散漫,漫不经心,那怎么能及时把工作落实好、做好呢?同时,如果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形成了这种目无组织纪律观念,不良风气、不文明表现,我们工作的提高将无从谈起,服务也只是纸上谈兵。

因此,这件事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是恶劣的。

短短几百字,不能表述我对自己的谴责;更多的责骂,深藏在我的心里。

盼望领导能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

如果公司能给我改过的机会,我会化悔恨为力量,我绝不在同一地方摔倒,以后我要努力工作,认真负责,争取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我要感谢领导让我写了这份检查,是领导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了我改过的机会。

说真心话,在公司上班认识很多同事,真的很开心很愉悦!在这件事中,我还感到,自己在工作责任心上仍就非常欠缺。

这充分说明,我从思想上没有把工作的方式方法重视起来,这也说明,我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也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也没给自己注入走上新台阶的思想动力。

在自己的思想中,仍就存在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应付思想。

现在,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也是一个极其不好的苗头,如果不是领导及时发现,并要求自己深刻反省,而放任自己继续放纵和发展,那么,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都无法想象会发生怎样的工作失误。

因此,通过这件事,在深感痛心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幸运,感到了自己觉醒的及时,这在我今后的人生成长道路上,无疑是一次关键的转折。

在此,我向领导做出检讨的同时,也向你们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

发生这件事后,我知道无论怎样都不足以弥补自己的过错。

因此,无论领导怎样从严从重处分我,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

同时,我请求领导再给我一次机会,使我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觉醒,以加倍努力的工作来为公司做出积极的贡献,请领导相信我。

退舞蹈社申请书3000字,急求,刚入舞蹈社不到一个星期,谁知道退了要写退社申请书还要写退社检讨书还

这纯粹是为难人呢吗~祝楼主好运

主动退出学生会宣传部检讨书3000字 在学生会感觉很累,,, 拜托拜托救急 阿

退学生会要个毛的检讨书,直接退,特么学生会算个毛,你不吊他看他怎么办你

左联的发展状况

今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70周年。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

左联除上海总部外,还在北平、天津、广州、武汉、日本东京等地设分盟或小组,盟员由50余人增至400 余人。

继左联之后,文艺界又建立了社联、剧联、美联、语联、教联、记联、电影小组、音乐小组等。

以左联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团体在中央文委和文总的统一领导下,集结成一支荟萃各方进步力量、生机勃勃的文化新军,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左翼革命文化运动。

一、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和勇敢捍卫者。

左联成立时通过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相应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要求左翼作家诚实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自己成为一个始终坚决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者。

左联为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原作,建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左联初期出版了冯乃超主编的文艺理论专集《文艺讲座》,收入朱镜我《艺术形态论》、彭康《新文化概论》、洪灵菲《普罗列塔利亚小说论》、冯乃超《艺术概论》等,论述了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及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无产阶级艺术与无产阶级小说的产生及其特征。

由于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文艺理论的见解没有专著,均散见于政论著作和其它书信中,左联理论家们在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时,主要还是根据普列汉诺夫、卢那卡尔斯基、弗里契、梅林格等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因而,不免掺入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的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观点。

1932年苏联主义学院《文学遗产》第一、第二集首次公开发表珍藏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拉法格论述文艺的信件,瞿秋白很快将其整理编译成《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这是我国传播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的开篇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我国文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的第一部论著。

瞿秋白在书中着重介绍了恩格斯关于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的论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主张现实主义文艺的倾向性的,这里所指的文艺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家的政治立场。

详细引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就席勒化和莎士比亚化的问题谈到文艺创作与生活、思想性与艺术性、概念与形象等。

对于恩格斯提出的“不应该为了理想而忘掉现实、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艺术原则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

瞿秋白认为由于席勒的作品“用一些抽象思想,例如善和恶、勇敢与懦弱、公德和自私等等来支配他的作品中的‘英雄’”,从作品与生活关系的角度,犯了“不看见广大的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注意阶级斗争的错误”,在作品与艺术的关系上则犯了公式化、概念化的错误。

针对左联早期创作中存在的“左”的状况,瞿秋白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理想化和革命的浪漫蒂克情绪。

1932年联共布中央作出解散“拉普”的决定,批判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引起左翼文坛极大震动。

周扬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介绍了苏联提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对构成“拉普”理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作了全面批判。

文章指出:虽然艺术的创作是和作家的世界观不能分开的,但假如忽视了艺术的特殊性,把艺术对于政治,对于意识形态的复杂而曲折的依存关系看成直线的、单纯的,也就是把创作方法问题直线地还原为全部世界观的问题,却是一个决定的错误。

“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就是这样一个错误的口号。

把辩证法的一般命题绝对化,而忽视文学的特殊的性质”。

左翼刊物上陆续刊登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章,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逐渐被左翼作家所接受并运用于创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最主要文艺论著的引进及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使左翼作家对马列主义文艺的起源,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的阶级性、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等理论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纠正了“左”的倾向和一些模糊观点,提高了自身的文艺理论水平,促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日趋成熟,取得累累硕果。

二、创导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道路 翻开30年代左翼文学的历史长卷,人们不难发现,左联作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把全部热情倾注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在题材选择、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显现出无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创作出形式各异,洋溢着战斗与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其中的部分精品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的瑰宝,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钟爱,展示了左翼文艺不朽的生命力。

左翼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当数杂文,尤以左联旗手鲁迅的杂文堪称中国杂文艺术的最高境界。

面临极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鲁迅以“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作为战斗武器,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0年间,写下了许多杂文,汇集出版的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

作品中有揭露文化“围剿”的《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纪念左联五烈士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为清理左翼作家思想认识,克服左右偏向的《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上海文艺之一瞥》、抨击政府对内镇压百姓、对外不抵抗的《友邦惊诧论》等。

鲁迅的文风气势凛然、锋芒毕露、泼辣犀利、爱憎分明,强烈的战斗性,深刻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为后人折服。

在鲁迅的扶植下,唐tāo@①、徐懋庸、柯灵、聂绀弩等青年杂文作家脱颖而出,盛极一时的杂文除刊登在左联或其它进步刊物上,还出版了以杂文为主的《新语林》、《芒种》等刊物。

小说创作的收获是左翼文学中最为丰实的,左联作家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逐渐摆脱了无产阶级文学倡导初期存在的标语口号化、公式概念化的倾向,向革命的现实主义方面转化。

革命文学的开拓者蒋光慈继反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短裤党》之后,又创作了《野祭》、《冲出重围的月亮》等。

《田野的风》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描写农民在觉醒了的矿工和知识分子带领下,组织农会、建立武装、打倒地主,冲破敌人包围奔向金刚山(指井冈山)。

较真实地再现了党领导下早期农动的面貌。

以《沙菲女士的日记》脱颖而出的丁玲加入左联后,把笔触从小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转向工农群众的生活,她以1931年全国16个省遭受水灾,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为题材,写成短篇小说《水》。

在鲁迅、茅盾等文学前辈的关怀下,左翼文坛新人辈出。

叶紫的《丰收》、艾芜的《南行记》、沙汀的《代理县长》等,都通过各自不同的个性反映了共同的政治倾向和艺术追求。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把无产阶级文学推向现实主义高峰。

小说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条主线,展示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幅画面。

小说出版后,立即受到进步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3 个月内重印四次,在当时出版界是罕见的。

《子夜》是五四以来新文学沿着革命现实主义方向发展的里程碑。

现实主义文艺观同样影响着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使他们的艺术倾向发生着转化,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描写了青年知识分子在追求光明过程中经历的爱与恨、信仰与爱情、思想与行动、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而他的《激流三部曲》,既是对垂死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又是一曲对叛逆者的青春赞歌。

其中《家》吸引了众多富于正义感的青年,激起他们精神上的共鸣。

左翼诗歌的生命在于它强烈的使命意识。

左联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他的诗既充满政治,又富于抒情个性。

由他翻译的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格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更是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走上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道路。

报告文学因其鲜明的群众性、战斗性和时代性,及时反映大众关注的焦点,被称为“从猛烈的阶级斗争当中、自兵战的罢工斗争当中、如火如荼的乡村斗争当中,经过平民夜校、经过工厂小报壁报、经过种种煽动宣传的工作,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

1936年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报告文学作品,即夏衍的《包身工》。

在创作过程中,夏衍前往工厂实地考察,收集了有关包身工的大量翔实资料和可靠统计数据,将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与包工头沆瀣一气,用极端野蛮、原始的手段对包身工进行压榨剥削揭露得淋漓尽致。

夏衍在晚年曾自我评价称,这是他一生创作中“最能经得起时光考验的一篇作品”。

左联在进行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同时,始终把文艺大众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大众文艺研究会”,围绕大众文艺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作家与大众文艺的关系、如何推进大众文艺运动等问题,左联开展了数年的讨论。

在大众化讨论的后期,针对社会上复古逆流的回潮,有人公然提倡文言文,左联成员和进步作家提出了“大众语”的口号,并就汉字的文字改革和拉丁化问题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文艺大众化讨论对提高左翼作家认识大众化的意义,促进无产阶级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方向发展,对抗战时期通俗化救亡文学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创作起了积极作用。

《卢沟桥演义》、《虾球传》、《王贵与李香香》、《吕梁英雄传》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成为文艺大众化的楷模。

无产阶级文学是在同形形的文艺思潮的斗争中发展壮大的。

1931年底,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的真实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当时,胡秋原在《文化评论》上发表了《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等文,自称是政治上站在民族主义文学和普罗文学之外的“自由人”,反对“某一种文学把持文坛”。

认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的。

“艺术虽然不是‘至上的’,然而决不是‘至下’的东西。

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注:《文化评论》1931年12月创刊号)紧接着,以“第三种人”自居的苏汶在《现代》上连续写下《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称:在无产阶级文学与资产阶级文学之间应该允许有第三种人及其文学的存在。

攻击左联不要文学,不要真理,只热衷于目前的某种政治目的,是“目前主义”。

(注:《现代》1932年7月第1卷第3期)左联以《文学月报》等刊物为阵地,发表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

左翼作家运用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的真实性、创作自由等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辩析。

但由于受到党内“左”倾路线思想的影响,在对待敌友的问题上产生了偏差,把持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观点的“自由人”、“第三种人”视为“公开地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的敌人”,“是文学领域内的社会法西斯蒂”。

就在论争双方火药味甚浓时,临时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天从“左”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是行不通的,于1932年11月化名“歌特”在中央机关刊物《斗争》上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文章指出:“左的关门主义是左翼文艺运动的最大障碍物”。

张闻天提出:在中国社会中,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文学之外,“显然还存在着其它阶级的文学”,如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文学。

“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同盟者。

文章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辩证的阐述:“在有阶级的社会中间,文艺作品都有阶级性,但决不是每一文艺作品都是这一阶级利益的宣传鼓动的作品。

甚至许多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一阶级利益的宣传鼓动品,而只是因为它们描写了某一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现象。

因此,“不是无产阶级的作品,但可以是有价值的文艺作品。

张闻天同时又充分肯定了宣传鼓动工作的必要性,“左翼作家在目前集中力量于阶级斗争的宣传鼓动工作,利用一切通俗的文艺形式号召工农阶级起来斗争是完全应该的。

而对于其他文艺家则“应给他们以‘自由’。

“我们的任务是在教育他们,领导他们,把他们团集在我们的周围。

(注:《斗争》1932年11月第30期)张闻天还指出,只有坚决纠正了文艺界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实现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使我们的活动从狭窄的、秘密的走向广泛的、半公开与公开的方面去,使中国目前的左翼文艺运动变为广大的群众运动。

张闻天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是30年代党对文艺战线上“左”倾错误所作的最尖锐、最有说服力的批评,引起左联领导层的深刻反思。

冯雪峰、周扬等撰写了《并非浪费的争论》、《“自由人”文学理论检讨》,一改以往偏激的言词,在批判“自由人”、“第

《财主的女儿们》的主要内容是

该书主要通过描写财主底儿女们的故事,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新一代资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以及他们的分化沉浮。

文章简介:

《财主底儿女们》是1985年03月0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路翎。

小说主观色彩强烈,人物心理刻画深刻、细腻。

小说分两部。

第一部结构虽稍凌乱,但线索仍很分明,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故事中心是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穿插交错地描写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将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

第二部结构则完整紧密,线索更加清晰,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家的小儿子蒋纯祖在大中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也穿插描写蒋家其他儿女在抗战后方过着平庸麻木的生活。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完成于一九四五年,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资本家家庭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作者是刚走进文坛的新人,注意学习和吸取西洋文学及“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创作经验,因而驾驭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也颇熟练。

作者简介:

路翎,男,作家,原名徐嗣兴。

原籍安徽无为,生于江苏南京。

1940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

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集团成员,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

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

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写一篇介绍宣传部的稿子

下面由我简单介绍一下宣传部。

顾名思义,宣传部的主要职责就是宣传。

它是展现我院风貌的窗口,是我院对外宣传的主要部门。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时间贯彻学校,学院的有关精神,传达上级的重要指示。

积极配合学生会的各个部门开展各项活动,主要以海报板报的形式,对我院各项活动及重大事件进行宣传,将其在全校范围内广而告之,以达到扩大活动影响力的效果,留下深远的影响。

是我们,把动科院的精神风貌弘扬;是我们,把学子们的青春风采展现。

宣传部是一个对专业特长要求比较高的部门,我们的工作主要包括,版面设计,图像处理,书法绘画等。

只要你有这些方面的特长,只要你对宣传部的各项工作感兴趣,且有责任心,有耐心,这里将是你们展示子我的最佳平台。

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探讨和钻研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大家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以及个人能力都会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得到深厚的友谊。

这就是宣携手合作进传部,一个展现大家才能的部门,一个充满优雅气息的部门,一个携手合作并进的部门。

宣传部,期待你们的加入

谢谢大家

30年代的戏剧表现出哪些特点

30年代戏剧

一、曹禺

1、生平与创作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我国著名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能善诗书。

曹禺幼年丧母。

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

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

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

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

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1937年发表《原野》。

1945年在重庆会见社会人士时,赠言曹禺“足下春秋鼎盛,好自为之”。

有剧本《雷雨》(1934年),《日出》(1936),《原野》(1937)《蜕变》(1939)《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王昭君》(1979)等剧本。

解放后担任戏剧协会主席。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2、《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解读

(一)《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

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雷雨》意象:郁闷。

雷雨前的盛夏天气,暗示的是一种情绪、心理、性格和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

《雷雨》的人物都陷入一种欲望与追求的“情热”之中,人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渴求与走向自毁之路。

人在性、情欲、忏悔、破坏中生存,这些力量的聚积,超常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的压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使戏剧中人物表现出雷雨似的性格,预示着一场毁灭性的“雷雨”的到来。

《雷雨》对挣扎和残酷的表现:周萍-四凤;繁漪-周萍;周冲-四凤;周朴园-繁漪(现实);周朴园-鲁侍萍(情感);“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

然而,“愈挣扎,愈深深地陷入在死亡的泥沼里”。

“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这种带有神秘的的无知力量对命运的把持更加增添了戏剧情节的残酷。

序幕和尾声在整个戏剧中的意义:对悲剧情节的消解,符合传统的欣赏习惯,同时,让观众远距离观照戏剧情节,使之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达到对观众情感的净化、升华和超越。

这种结构,有传统中国戏剧的痕迹,有借鉴了西方戏剧的手法,使观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凸现舞台的地位。

目的是将观众交还到现实中来。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

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

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

《雷雨》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与残酷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悲剧性。

艺术特征:情节连贯、紧凑,曲折,冲突富于戏剧化;语言简练,个性化,富于潜台词;戏剧场景具有象征性和诗意特征。

(二)《日出》

《日出》:表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众生像,对“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对立世界的表现,是对人挣扎困境的描写,人处于一种被捉弄和自然的淘汰之中,进入大都市的人们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大都市。

戏剧在高等大旅馆和下等展开,作者对“不足者”是同情多于嘲讽,对“有余者”是嘲讽多于同情。

陈白露是一个厌恶一切而又追求物质享受,清醒而又糊涂,热情而又冷漠,玩世不恭而又空虚绝望性格矛盾的交际花典型,是一个被社会毁灭,挣扎不出来的女性。

表现了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的艰难和女性因为自身弱点而导致的悲剧性。

《日出》在情节上追求生活化,这点不同于《雷雨》的非现实性。

(三)《原野》、《北京人》

《原野》:蛮强生命毁灭的悲剧。

现实的复仇与人物灵魂挣扎的复仇之间的矛盾,将生命置入另外一种环境进行观照和思考。

属于心理的悲剧。

以仇虎复仇在道德、情感、伦理、欲望等多方面的矛盾来表现和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复仇背后写的是人性,戏剧情节是超逻辑的,不富于舞台的表演性。

艺术特征:整个戏剧借鉴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具有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复杂的刻画了人的心理世界;强烈的散文化、诗化抒情特征。

金子是繁漪的化身,都是被禁锢的对象,金子是被财主禁锢,繁漪是被资本家禁锢。

金子的野性强于繁漪,金子没有撕裂的灵魂,因此就没有太多的痛苦,人生选择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的,金子的爱是灵肉统一,灵肉并存、灵肉对等的。

《北京人》:以三十年代北平城中一个处于解体过程中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为背景,充分展示了处于新旧交替历史时代各种人物之间表面和内在的矛盾冲突。

是对日常生活表面形态的关注,是对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关注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升华。

通过对没落贵族和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的曾文清的“生命的空壳”的探索,同时对历史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批判和否定。

戏剧重点的表现了封建家庭背后强大的伦理力量对人的控制,以及心理、情感上对家庭的依附性。

伦理是人逐渐摆脱其自然属性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是对自然关系和无序的克服,但过于强大和严格的伦理关系,又桎梏了人,使其丧失了自由,于是,反抗封建家庭和社会伦理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

适度的伦理关系是社会建立和稳定的基石。

没有伦理关系的族群是没有开化的野蛮民族,伦理关系将人的个性压抑的民族会发展成一个保守落后民族,因为伦理主要是对年轻一代的规范,是对年轻人野性的驾驭。

当年轻人的经验和权利积累到了他可以做决断的时候,他已经到了保守的年纪。

《家》对巴金小说的表现重心进行了位移,巴金主要是为旧生活唱一曲挽歌,而曹禺更重视通过青年人对爱情的追求,唱一曲生命的赞歌。

一九四二年曹禺将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为剧本《家》。

比之原作,这个剧本在情节方面有新的开展。

巴金的小说着重在青年人对封建家庭和旧的秩序的反抗和奋斗,书中最激动人的形象是觉慧;曹禺的作品则着重对大家庭的腐化和旧的婚姻制度的揭露。

觉慧的出场只是为了完成鸣凤的悲剧,而瑞珏这一牺牲者的形象却可以说是新的创造。

她在原作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但在剧本中却始终是性格鲜明的主角,她与觉新的关系和心理变化写得十分细腻。

剧本由她结婚开始,到死亡结束,她的遭遇就是这一悲剧的具体体现。

作者创造这一人物很用力,婚夜的朗诵诗式的独白,她和梅小姐的情致哀伤的长谈,以及辗转病榻的凄凉场面,都增加了悲剧的气氛。

剧本表现梅小姐的场面不多,但含蓄而深隽地刻划了梅小姐对爱情的深沉和她的善良的同情心。

另外一个反面人物冯乐山也比原作大为突出。

巴金后来说过:“我们两个人心目中的冯乐山并不完全一样。

曹禺写的是他见过的‘冯乐山’;我写的是我见过的‘冯乐山’。

(注:《谈〈家〉》)在剧本中,这个人物是作为旧势力的代表而正面出场,这就给青年人的婚姻悲剧找到了社会势力的根源。

剧本的情调比小说原作低沉,它强调了婚姻的不幸而略去了青年人的活动和出走。

但它不是一般的改编,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3、曹禺戏剧的美学特征

完整绵密的戏剧的结构;浮雕式的人物性格;准确、深刻、富于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浓郁的诗意;崇高美的美学风格。

二、30年代戏剧概述

(一)戏剧大众化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上海部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成员有冯乃超、郑伯奇、夏衍、钱杏邨等,郑伯奇任社长)的成立,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主张。

戏剧由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的二元态度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

开始了中国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中国的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强调中国戏剧运动要以唯物论的立场、无产阶级的意识,“阐明社会的矛盾,引导大众发生一种革命的热情来反抗奋斗,达到革命的目的”。

(叶沉:《演剧运动的检讨》,《创造月刊》第2卷第6期(1929年1月))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实践着“演剧大众化”的口号,强调演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底艺术,斗争艺术”。

(叶沉:《演剧运动的检讨》)推动了戏剧的大众普及。

话剧走入农村,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进入工厂、农村,走入民众的生活。

2、领导地区的“红色戏剧”:为“巩固红军,巩固红色”而产生的红色戏剧,具有广场戏剧的特征。

3、国防戏剧:1931年九·一八后,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发挥戏剧的宣传鼓动效果,配合“国防文学”而产生的“通俗化”、“大众化”、“方言化”戏剧样式。

如“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夏衍的《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

4、熊佛西主持下的“农民戏剧实验”(河北定县):主要为了“面向大众,特别是中国的农民观众”,以文艺教育救愚的目的。

他认为“戏剧是组织民众最有力量的艺术”。

观众与演员一同演出的方式对戏剧的演出形式是一种创造。

(二)几个重要的戏剧作家

洪琛、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洪琛(1894-1955):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进人。

191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是中国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

回国后从事戏剧工作,他创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表演、导演体制。

作品有:《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洪琛的戏剧创作思维侧重理性化,具有概念化倾向。

洪琛积极倡导“国防戏剧”,创作有剧本《走私》、《咸鱼》、《飞将军》、《鸡鸣早看天》等作品。

李健吾(1906-1982):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山西安邑人。

他的戏剧倾向于对人性的关注和表现,善于通过人物内心的戏剧冲突来结构情节。

主要作品有:《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新学究》、《以身作则》等。

(三)戏剧的职业化

欧阳予倩对戏剧必须走职业化道路的肯定。

中国戏剧必须要有自己的作家和剧本。

1936、1937年上海出现了大剧场演出的热潮,许多中外的剧目在上海上演。

大剧场演出,使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得以确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导演、演员、也培养了自己的观众,终于完成了西方话剧的本土化。

求一部电视剧名

【片 名】:伙头智多星

【集 数】:32集

【导 演】:曹瑞原

【出品人】:杨文虎、董培雯、黄京

【上映】:2005年7月7日

【类型】:连续剧

领衔主演:

张卫健-饰郑白(三弟)

罗嘉良-饰郑中(大哥)

吴镇宇-饰郑发(二哥)

许志安-饰完颜北(Jack)

友情客串:

牛振华 温峥嵘 王绘春 陈奕池 万梓良

【视点分析:】

1、本剧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国内投资的最大型的电视剧,不但汇聚了张卫健、吴镇宇、罗嘉良、许志安四位极具观众缘的香港明星,国内众多大碗也倾力加盟,无论演员及导演阵容都不逊于其所投资金。

2、剧中吴镇宇、张卫健等搞笑高手各显神通,展现不同幽默风格,此番许志安历经十余年首度拍剧;此剧是吴镇宇继《冲上云霄》后又一部力作,亦是千挑万选后确定的一部电视剧封山之作;并是“牛哥”牛振华的遗作。

3、这部由香港多位金牌编剧联手打造的“食神”汲取当年电影版《食神》精华,并在此基础之上丰富演绎,走遍东南亚多处地方取景,实地拍摄不同地方的美食文化及风土人情。

【内容简介:】

郑中、郑发和郑白三兄弟是香港云吞面店“郑记”的继承人,作为继承人的三兄弟中却只有老大郑中(罗嘉良饰)愿意继承祖业,老二郑发(吴镇宇饰)醉心于影视表演,老三郑白(张卫健饰)则一心想做一名教师。

但老大郑中不善经营,当年门庭若市的云吞面生意日渐冷清,此时曾被郑家开除的郑记旧员工刘诚竟变成富豪,于郑记对面开设新派经营的“天下第一”面店,欲向郑家报复,打击其生意。

郑记生意暴跌,走投无路,郑中却在一次偶然的“相亲”中认识了退隐江湖的味王李炳焕之女儿,从此在味王的面店打工。

同时,刘诚向味王提出比赛,并派有名的英俊厨神Jack出战,而味王则派郑中应战,最后郑中胜出。

味王答应为郑家重振祖业,并且寻找昔日部下重出江湖…分集剧情:第一集

2013年,郑氏面食集团在上海挂牌。

挂牌上市的第一天,就由1.8元招股价急升至3元,成为一时佳话。

郑氏集团由郑中、郑发和郑白三兄弟共同打理,三兄弟把经营云吞面的小店变成连锁店,其经营理念就是要“将云吞面变为举世闻名的名牌店。

无论顾客去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吃到一碗美味、出色的云吞面

这个理念令郑氏集团每年营养额数以千万计。

但是在十年前,郑氏云吞面店却不过只是一间陈设简陋、破旧不堪,大约只有五百多尺地方,位于香港上环旧区内的小店。

大哥郑中头脑保守、思想古旧,只懂死守老店郑记云呑面的招牌,他虽然一直沿用父亲传下来的旧式烹饪方法—“炭炉煮面法”和“磨打手搓面法”。

二哥郑发很早已没有兴趣打理家族的云吞面店,他中学毕业后一直醉心演艺事业。

可惜其貌不扬的郑发,纵使万分努力,多年来也只能饰演一些小角色和担任儿童节目的主持工作;郑发每日的原动力就是来自首席新闻女主播张小莉。

小莉为人聪明、主动,具有极强野心,她虽早已知道郑发暗恋自己,但从不理会或拒绝他,让郑发自生自灭。

因为小莉是一名机会主义者,自知“对没价值的人从不放在心上

郑发一次又一次被小莉利用,纵使替她买一盒柠檬茶,做这些琐碎事也是心甘情愿。

三弟郑白为人豪爽、冲动,但有义气,时常用武力除强扶弱,被称为“街巿小霸王”。

第二集

一日,郑中如常在早上11点回铺开店,见到对面的“牛杂大王”经营了一年就结业,得意之中,他继续他一贯的经营手法—每日限卖100碗,见好即收…当然,郑中发梦也想不到恶运正一步步走向自己一家…原来,对面“牛杂大王”结业,除了因为经营困难外,还因为其铺位被新崛起的大型连锁面店“西西云吞面”买下了这个铺位进行扩充。

对面装修的工程进度很快,不消三日,已初具规模。

八卦的郑中有次无意望向对面,总感觉到这店铺的风格,十分熟悉,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辉恃着面店没什么生意,自己又是老臣子,老板应该不会责怪他。

平时辉溜出去约15分钟便回面店,郑中也从没有说过他一句,但今天回来时已过了一个半小时。

只见郑中脸如黑斗,也不顾往日里辉的勤奋工作,也不理会其它伙计的好话帮口,毅然扣了辉的奖金,导致郑中与众伙计之间产生冲突,心中顿生芥蒂,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第三集

郑中不屑西西面店的宣传手法,觉得只是“噱头”带来的假象。

他始终深信祖业经过多年风浪仍能继续稳守,对方眼前的所谓“好生意”,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一向见义勇为的郑白,生活永远是吊儿郎当,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率领一班不同年纪、在街市出身及长大的好友四出寻乐,每日由早到晚都把节目排得密密麻麻,好不快乐。

的儿子小江经常在街市周围踩着小单车走,钟江的公公、婆婆都又无暇照看他。

有次遇到一个拐卖儿童的犯罪集团,拐走小江,幸得郑白帮忙,利用小聪明及蛛丝马迹,将小江救出。

自此,将郑白当作救命恩人。

郑发在电视台工作,只是主持儿童节目,虽收视率稳定,但郑发觉得自己演技无从发挥,一直自认为怀才不遇。

但是郑发从不检讨自己问题:他不懂与人沟通,常常把很小的问题闹大,最重要是他没法与导演沟通,因而引致冲突、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很多工作人员对都他敬而远之,令郑发的其它演出机会无形之中降低了.西西云吞面正式开张以来,日日都宾客云集。

郑中的面店生意额却直线下降,郑中终于都知道是对方的宣传攻势十分奏效,郑中始展开挽救工作…郑中首先派出间谍卫星一号–陆合采往西西面店试食,不料合采一吃后,即大叫好吃

结果被人发现他是郑中的伙计.

第四集

郑中经营的面店已经数天没客人光顾,收入近乎零。

郑中感到事态严重,于是集齐上下员工,又临时召回郑白和郑发,与众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商讨怎样救亡行动计划。

郑白提出用武力解决问题,伙计们的提议也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桥段…最终,郑中想出主意,就是把对手的店铺的优点全部抄袭过来,但要得到对方面食的优点就不能不深入「虎穴」去探取煮面秘诀。

于是郑氏三兄弟乔装成顾客,走入对方面店中,不料三兄弟易容之计早已被西西云吞面店负责人知道。

他将计就计,分别把三兄弟请入三个不同房间内,尝试三款不同的面食,目的是分化三人的注意力。

当三人试吃后回店铺商讨,才发现大家意见不一,根本没办法知道对手面中的真中奥秘。

郑中的结论就是综合三人最好的面食观点,套入自己面食做法中。

可是发和白本来就不曾为老店出过力,要求他们去改良出品的食物,近乎是天方夜谈;故此,二人在老店的厨房里不停『研究』了三日三夜,结果只是为厨房制造了诸多不必要的混乱,是越帮越忙而已;中摇头叹息之余,就只好全靠自己了。

经历过这次失败后,郑中终日愁眉不展,内心十分惶恐,生怕失去店铺。

结果变得脾气暴燥,常因小事苛责伙计,或向郑白和郑发大发脾气。

郑中与众人关系日渐紧张、恶劣.

第五集

郑记的生意一日比一日差,危机日益严重。

当月盘点的时间,郑中发现这个月的生意额只是往常月份的五分之一,连最基本的开支也负担不起,更别说支付员工的薪金了。

店铺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危险,郑中饱受压力,但他仍决心坚持下去,因为这是老父临终前的托负.

郑白内心其实非常难受;为了要再次取悦如,他尝试去改变自己,以配合如的新生活方式;例如:陪如去看话剧。

可惜,始终因性格使然,郑白无法忍受这种不适合自己个性的节目,这更令如想起有品位修养、喜欢研究沙剧的Andy…

郑白几经努力也无法弥补这段关系,虽曾考虑出外工作,可惜因自幼在街巿打滚,根本对外间社会的一切所知不多,难以一下子改变其老幺的牛脾气,故就算找到工作,也长不过一天…再要寻找新工作可谓是难上加难。

白失望不已…

第六集

郑记和西西两家面店的剧战渐趋白热化,事件更哄动得令传媒也开始关注,争相报道。

甚至,连小莉也前来准备作独家访问,发竟为此而乐上半天,遂在新闻报道前大事吹嘘,令中愤怒不已,扬言要与这个不思长进、爱出风头的弟弟脱离关系

事件已开始变成一件城中闹剧,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

某八卦杂志社更决定拉拢两店来一次云吞面公开比赛。

郑中看准机会,认为这是当前挽救老店的唯一方法,遂决定接受挑战

中努力钻研手打面方法,压力日重。

自然脾气暴躁,不时向身边众人乱发脾气…

最擅借势上位的小莉亦瞄准此次机会,认为这次面食比赛有新闻效应,极力向电视台推荐和报道此事。

她巧妙利用发跟中不和的局面,以『兄弟争权,百年老店内忧外患』作为卖点,吸引全城观众目光。

郑发虽得知小莉真正目的,但却没有怪责小莉利用自己,反而恳求小莉不要在电视节目做出伤害郑中的行为。

小莉表面答应,但暗渡陈仓.

第七集

郑中立志要从头来过,发誓要重开郑记云吞面店;于是独自到西环一间近年新兴冒起的小店学煮云吞面,希望可以从中偷师。

中前去面见店主李炳焕,不料二人发生了一些小误会,口舌上起了冲突;李要中从学徒做起,中为了家族名誉、为了老店的前途,只好忍辱负重、不情不愿地接受了李的安排。

从此,中就过着被李每日使唤、作弄、陷害的非人学徒生活…

郑发搬出来独住,每日继续其儿童节目主持工作;上一次警告事件后,他被安排只可以主持一个5分钟长的环节「伙头仔昆布」,专教小朋友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点心。

在节目内其余时间则扮演蒙面的怪兽…由于长期不可以在电视荧屏前出镜,令他更是心灰意冷;直至他买了一本「怎与演技恋爱」的书后,郑发突然有所领悟,书上教导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发挥演技,发才重拾信心,继续麻醉自己演其怪兽角色.

郑白知道如喜欢上了上司Andy,大受打击,遂决定用所有积蓄作一次形象改变,将自己由头到尾装扮得像Andy一样,务求令如回心转意,可惜事与愿违,如仍是一心一意的向着Andy,白只好死心,将爱意深藏于心坎内。

同一时间,郑白无意中发现Andy与另一女子态度亲热,于是告诉如,但如反怪责郑白多事,因她自认对Andy一切了如指掌,也对他信心十足。

第八集

郑白跳海寻死,却命不该绝被路人救起;郑白又再次希望撞车求死,只是汽车在撞到自己之前的一刻却突然转弯,撞向旁边的灯柱。

郑白最后气极决意以跳楼求一死,却错脚跌落在圾垃堆中—郑白接二连三求死不得,痛不欲生,于是责问苍天,为何夺走自己所爱

自己却求死不得

不料突然一声雷响击中他,令他痛极应声倒地,不省人事,晕死过去…

白被雷劈中后,朦胧中好象见到了如,遂以为自己已经死了…不料这时却听到Jack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郑白奇怪回头之际,已醒转过来。

原来,白根本没有死去,刚才见到如只是一场梦境,郑白心情矛盾复杂…Jack鼓励郑白勿再自寻短见,相信如果如在世间,也会希望白要靠自己好好地存活下去。

郑白被雷击后,不能随便活动,只能靠Jack照顾自己,二人无所不谈,Jack提及自己在外国时生活,郑白心情也渐渐回复过来.

郑白在睡梦中听到有人在议论纷纷,吵醒过来,却不见房中有人,感到奇怪,郑白继续睡觉。

不料又听到声音指Jack的厨艺太差云云,郑白再看个究竟,但仍见房中空无一人…时,Jack拿着清洗完的生果入房,生果竟发出惊叫:「这次真是倒霉透了,我就死在Jack这个傻子手中了

白顿时呆若木鸡,没想到自己竟然奇迹般得到特异功能,竟能听懂食物讲话,跟食物沟通

郑白一时无法接受,怀疑自己患上精神病…

另一方面,郑中在小面店打工,目的是为了重开郑记面店。

虽然郑中时常遭到“面王”老板责难,惨不欲生,但为了得到对方的绝学,只好忍耐痛苦,在面店甘做一个身份低微的学徒。

郑中由洗厕所开始,进而洗碗、洗碟…只是,他从未见过面王出手煮面。

中安慰自己,逆来顺受,默默忍耐,希望有一天可以偷师成功。

老板面王有一个女儿,名为丽丽,年方19,外表新潮,为人放浪,不懂自爱;每晚流连于大型游戏机电玩店及disco,也喜欢用刀片割伤自己手脚寻求快感;她时常作弄中,中为了求学,只好百般忍受她的缠扰。

直至某次,丽丽明目张胆的勾引郑中,郑中觉得对方实在太过份,不但果断拒绝了她,还狠狠地责骂了她一顿。

从此以后,郑中更认定丽丽是个坏女孩,惹人讨厌。

其实,丽丽这样做只是希望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而已…

第九集

郑中继续在面王的小面店内工作;他每天都全力以赴,希望面王终会教自己一招半式。

可惜面王要求甚高,认为郑中并不符合要求,只能继续当小店员;但郑中没有放弃,仍努力工作。

这股热诚竟打动了冷眼旁观的丽丽;丽丽悄悄告诉郑中,面王根本就没有什么绝技,店中所有的食品,其实都是在出名的酒楼外购回来的。

本来,郑中就不相信坏女孩丽丽,以为丽在诬蔑面王,但经暗中留意之下,竟给中亲眼看见面王将买回的面倒入碗中,端出去给客人…这时,郑中才恍然大悟,为何面王一直不肯传授自己绝学,原来面王是一个骗子,目的只是为了骗取自己的学费,郑中大失所望。

为免再有其他人受面王欺骗,中欲检举

荀慧生的剧情简介

1、因生计被卖两次

出生于华北平原的荀慧生(谢皓饰)从小就对梆子戏感兴趣。

7岁的慧生和父母、哥哥慧荣来到天津投靠亲戚,亲戚却已搬家杳无音讯。

迫于生计,荀父在王大爷的牵线下,把慧生、慧荣卖给唱河北梆子的名旦小艳红(邓立民饰)学戏。

小艳红年过五十,他以教戏为名叫慧荣和他同睡。

当晚,慧生听到哥哥在轻轻哭泣。

接着,慧荣就独自逃离了小艳红的家。

小艳红恼羞成怒,把慧生也退了回来,并要立即追回买小哥俩的钱。

为了还钱,荀父只能把慧生又卖给了河北梆子名旦庞艳云(谢园饰)作徒弟。

夜晚,慧生和大师兄睡在一起。

大师兄告诉他庞艳云对徒弟心狠手辣,外号叫“宫女”的师娘(方子春饰)心眼更是坏。

慧生暗下决心:多苦也不怕,一定要学出来。

庞艳云的师父老十三旦侯俊山(石维坚饰)是北京城声望显赫之人。

他来看望庞艳云时,看见了慧生,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许诺要亲自传自己的拿手戏《小放牛》、《花田错》给他。

2、九岁名震天津

经过一年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苦训练,次年,8岁的慧生以“白牡丹”的艺名在天津初次登台。

由于正赶上“双国丧”—慈禧(罗艳芳饰)、光绪驾崩,不能化妆,庞艳云给慧生穿了件灰大褂,扎了条白毛巾演《三娘教子》。

初次上台的慧生紧张得忘记了唱词。

庞艳云痛打慧生,慧生不哭不躲,咬着牙挺着。

一年之后,慧生再在天津登台,艺名仍是“白牡丹”,观众对去年的他记忆犹新,纷纷来看热闹。

慧生镇定精神,一个叫板,一个亮相就赢来了满堂彩。

“白牡丹”的名号一夜之间传遍津门。

慧生在天津唱红了,庞艳云带着“庞家班”到天津四郊演出。

这天,他们到了保定府,15岁的保定阔少齐宏生(许可饰)也来看戏,被“白牡丹”迷住了,非要和慧生结拜为兄弟。

宏生同情慧生的身世,提出要替慧生赎身,和自己一起上学。

慧生婉言谢绝。

3、来到北京后,演了话剧

10岁的慧生来到北京,被北京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

庞艳云想叫侯俊山介绍慧生在北京搭班唱戏。

侯俊山不同意,认为北京红角儿如云,必须有自己的特长才能站稳脚跟,爱才的他决定留下慧生,亲自调教。

一年之后,慧生技艺大增,在福寿堂小剧场首演《小放牛》、《花田错》。

演出过后,“白牡丹”名动京城。

慧生认识了正乐班的当家青衣尚小云。

他们钦佩彼此的才华,很快成为好友。

从日本归国的话剧先驱王钟声来到剧场看慧生的戏,被慧生质朴自然的表演迷住了。

他正准备导演进步话剧《黑奴吁天录》,正为没有合适扮演小黑奴露西的演员发愁。

看了慧生的表演后,他决定请慧生演小露西。

“宫女”为了赚钱,答应慧生到王钟声处演戏。

王钟声耐心地给慧生讲解怎么演话剧、体验角色、分析人物,并告诉他要生活化地表演。

慧生受益匪浅,为今后荀派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黑奴吁天录》公演了,慧生把小黑奴露西刻画得细致感人。

之后,他跟着春阳剧社演出了《秋瑾》、《热泪》、《官场现形记》等许多宣传革命的戏。

慧生和王钟声还合作演出了《家庭革命》。

这些戏都受到了京城观众的欢迎。

政府取缔了春阳剧社,将王钟声逮捕。

王钟声问斩的那天,慧生赶到刑场,挤进人群高喊:“王大哥

4、与京剧名角之女一见钟情

侯俊山发现慧生渐渐变得大嗓发暗,而小嗓脆亮,于是建议慧生改学京剧。

慧生刻苦学习京剧艺术,很快就显露出了他非凡的才华。

转眼间,慧生15岁了。

为了让刻薄心狠的师父退还关书,慧生同意再给庞家白唱两年戏。

两年之后,北京举办京剧名流大荟萃。

慧生和尚小云、梅兰芳、杨小楼等名家合作。

在杨小楼的引荐下,慧生认识了京剧大家王瑶卿。

王瑶卿非常欣赏慧生,决定教他《玉堂春》。

慧生认识了杨小楼的师弟吴彩霞的掌上明珠吴小霞。

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乐见其成的杨小楼向师弟吴彩霞提亲。

但吴彩霞觉得自己这个京剧名角的女儿下嫁一个唱梆子戏的,实在是脸上无光。

但碍于师哥的面子,吴彩霞没有当面拒绝,而是想到一个计策。

5、新婚之夜太太被掉包

这天,吴彩霞带六妹吴春生来看慧生的戏。

看出春生很倾慕慧生后,吴彩霞便假意答应了慧生和女儿的婚事。

成婚当夜,慧生揭开盖头,宛如晴天霹雳。

蒙在鼓里的春生也很意外。

小霞留下一封信,走了。

慧生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又振作了起来。

杨小楼看到慧生又开始练功,高兴得热泪盈眶。

杨小楼率永胜社赴沪公演的消息传了开来。

梨园同行纷纷向杨小楼推荐角色,杨小楼拒绝众人,说已选定谭小培、尚小云、白牡丹组成“三小一白”的阵容。

北京京剧界舆论大哗,纷纷说“唱梆子的白牡丹不够份儿”,“他不是咱正宗的京朝派”。

一些同行对慧生心怀嫉妒,慧生演出《铁弓缘》时,起哄的人突然抄起茶壶、茶碗向慧生砸去。

春生扑上去护住慧生,被砸伤,慧生才感觉到春生对自己的感情。

杨小楼闻讯赶至荀宅安慰慧生,表明此次上海之行非慧生莫属并借机劝慧生携春生同行。

当夜,慧生、春生这对年轻夫妻搬到了一起,二人相拥而坐,烛光静静地燃烧着。

6、在上海大开眼界

上海,首场戏是慧生主演的《花田错》,尚小云为慧生配演小姐刘玉燕。

观众如痴如醉,国画大师吴昌硕也为慧生的表演所折服。

陪吴老夫妇看戏的是吴昌硕刚认的干孙女—黄金荣的“知己”兰馨。

兰馨是上海京剧界赫赫有名的女老生。

吴小霞从报上看到慧生来沪演出的消息,也激动地买了票来看,其间泪珠滚滚。

慧生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上海报纸纷纷报道:“白牡丹艺惊四座”,“梨园骄子,艺苑奇葩”,“正在崛起的京剧花旦奇才”。

吴昌硕亲笔写了帖子,邀请慧生来做客。

兰馨自告奋勇充当信使,慧生对这个艳丽的妙龄女郎不知所措。

杨小楼亲自指导慧生排演《荀灌娘》,之后,《荀灌娘》的演出也大获成功。

兰馨知道慧生不善交际,又不懂江湖规矩,来上海后从未主动拜会过黄金荣,便借自己过生日之机邀请慧生做客。

在黄金荣的公馆,兰馨陪慧生排练,慧生的认真态度和优美表演让黄金荣由衷地欣赏。

同时,兰馨对慧生的倾心也让黄金荣看在眼里,且醋意大发。

吴昌硕介绍慧生认识了老舍、戏剧评论家郑振铎、欧阳予倩。

在这些知名人士的帮助下,慧生开始学习诗词书画。

他还观看了上海派艺术代表人物夏月润、夏月珊兄弟的演出。

这些学习让他开阔了视野,打开了艺术创新的大门,为荀派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和黄金荣结下梁子

在学习海派艺术后,慧生主演了他的第一个新戏《杨乃武》,大获成功。

合同期满,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北返。

天瞻大舞台重金挽留慧生独挑大梁。

风华正茂的慧生越演越红,但他谨记杨小楼的叮嘱,不被香风铜臭、灯红酒绿所迷惑,每天除了演出,就是在家陪妻子写字练画。

黄金荣出面请慧生与兰馨合演《游龙戏凤》。

兰馨借排戏之机投入慧生的怀里,表达了爱意。

为了让兰馨断了这个念头,慧生谢绝了黄金荣的堂会。

黄金荣大怒,骂白牡丹少调教。

兰馨为保护慧生,答应嫁给黄金荣。

慧生为参不参加黄金荣、兰馨的婚礼发愁。

老舍来看望慧生,得知此事后,提笔写了一个字:避。

于是,慧生带着妻子和剧团到杭州演出去了。

春生在杭州顺利生下长女爱喜。

合同期满,该发包银了,老板却不知去向。

慧生只好拿出自己的积蓄发了包银,回到上海。

这边厢,杭州戏院老板把包银钱恭敬地交给黄金荣。

一天,春生在菜场被黄金荣的几个手下调戏,慧生得知后怒不可遏。

黄金荣受手下挑唆要教训慧生,兰馨急忙叫慧生赶紧离开上海。

由于吴昌硕出面调停,黄金荣让慧生摆酒谢罪。

慧生在酒宴中受到后,被扔到乱葬岗。

慧生回到家中,春生在丈夫的怀里失声痛哭。

8、重回北京,被评为四大名旦之一

两年后,慧生和春生带着长女爱喜、幼子令香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北京城。

尚小云陪慧生去了他初次登台唱京剧的剧场,谁知恰好和同样重游旧地的小霞擦肩而过。

慧生要创新京剧,他说:“北京的顽固势力我是知道的,但革新势在必行。

在上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演戏必须争取观众,把观众往革新的道上引。

北京开明戏院,阔别京城的“白牡丹”返京主演新神话剧《盘丝洞》。

演出进入高潮后,慧生扮演的月霞仙子穿着西洋裙上场,全场观众表情各异。

因为表演新、剧目新、唱腔新、灯光布景新,演出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

但是很多保守派大声叫嚷:“邪门歪道,跳洋舞,不成体统”,有的还中途退了场。

慧生检讨自己求新心切,步子迈得大了,没有认识到北京不同于上海。

杨小楼亲自出面邀请须生泰斗余叔岩、久不露演的首席青衣“老夫子”陈德霖,加上他自己一起与慧生合作演折子戏。

他们四人的合作,北京报纸称之为“北京四大名伶大结合”,在北京掀起了一股京剧热。

连续三天的演出不但新观众爱看,同时把骂慧生的老观众也争了回来。

慧生正式把艺名“白牡丹”更名为荀慧生。

这天,尚小云送来了《顺天时报》,上面刊登了评选《中国首届旦角名伶》的活动,上海《申报》及北京的报纸纷纷响应。

许多名家纷纷撰文介绍各位名伶。

评选揭晓,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

从此,中国有了“四大名旦”。

慧生回家乡看望师父、师娘。

看到庞艳云家徒四壁,他掏出一沓钱交给师娘,说:“这是我孝敬您二老的。

以后我会月月给您二老寄钱。

9、芦沟桥事变后的日子

1936年是慧生创作上的重要一年。

一出《红娘》唱得全国上下家喻户晓,人人传唱。

1937年,芦沟桥事变,慧生在剧场演出《红鬃烈马》,把全部演出收入送到前方为抗日战士购买飞机。

北平沦陷了。

一晚,爱喜发高烧。

慧生夫妇带爱喜到协和医院看医生,恰巧碰到一队日军跑进医院。

日本人不让医生救中国人,爱喜咽气,慧生悲愤难当。

伪满国大臣登门,为了溥仪的生日庆典,请慧生北上演出,慧生断然拒绝。

为逃避敌人的迫害,他带全家连夜逃往天津。

慧生在天津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天,一位朋友突然来津,告诉他官员郭厅长霸占了荀家房产,逼死了荀母。

慧生连夜赶回北京,在母亲坟前祭奠。

尚小云来到荀家,称杨小楼被日本人迫害,已经病入膏肓。

慧生、尚小云一起看望了病重的杨小楼。

日寇横行,梅兰芳在上海蓄须罢演,程砚秋京郊务农,尚小云典卖房产办艺校授徒。

慧生当即拿出现款资助尚小云办校,并表示自己也有淡出之心。

久不演出,留香社的同行们已无隔夜之粮。

为维持生计,慧生返京登台,但他不演喜剧,只演悲剧,因为要借剧中人之口痛骂汉奸强盗。

日本人投降了,汉奸摇身变成了接收大员,慧生不畏继续痛骂群丑。

在此期间,一个吴姓女军人利用手中强权,逼慧生和她结婚。

结婚当天,慧生跳窗逃走,从此有家不能回。

全国解放了,慧生欣喜地迎接新中国的太阳。

他常常对着春生的遗像喃喃自语,诉说着对她的怀念,对杨小楼、王钟声等许多已故老友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