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训词原文(2022训词原文)

训词原文(2022训词原文)

学习训词走在前,履行使命我有责剖析材料

古今中外,崇尚荣誉成为治军强兵的铁律,历来 为兵家所称道。

中国武德文化就是以荣誉为主要特征,强调“明耻教战”、“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西方武德教育也特别重视荣誉的教育和塑造,许多国家把荣誉作为治军理念,列为许多部队的训词中。

求一个关于部队安全的微电影剧本

部队的没有见过,不过见过个公安局的微电影,叫《守护》,你可以看看,然后找找灵感之类的

中山大学的历史有多悠久

中山大学前身是广东大学

中山大学是唯一一所由世纪伟人先生创办并以其英名命名的高等学府。

为培养革命和科学文化建设人才,于1924年亲手创办了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

是年2月4日,孙先生下了两道大元帅令。

其一:“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

其二:“派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邹鲁是同盟会员、中华革命党人,1923年任广东省财政厅长、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校长,1924年在“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中央常务委员、青年部长。

学校筹备委员有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伍朝枢、马君武、孙科、李大钊、许崇清、胡适、陈树人、熊希龄、王星拱、邓植仪、何春帆、梁龙、程天固等35人。

国立广东大学是以1905年建立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和广东法科大学以及1909年建立的省立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为基础创办的。

1924年3月3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组织大纲。

根据大纲精神,高师被改编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文科和理科,法大被改编为法科,农专改编为农科,另外再组建工科和预科,后又设置师范科。

先生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注意用革命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

1924年1月27日至8月底,先生先后10多次到国立广东大学礼堂向师生系统讲述三义。

他的演讲深入浅出,结合日常现象和历史故事,涉及古今中外各派学说,内容极为丰富渊博,风趣盎然,深受师生的欢迎。

1924年5月9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工作完成。

6月9日,先生又下大元帅令:“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校校长”。

同年夏天,国立广东大学首次招收预科学生372名,9月开始上课。

1924年11月3日,先生到黄埔军校演讲。

他没有忘记国立广东大学师生,特雇船把国立广东大学的师生接到黄埔,和军校师生一道听演讲。

先生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对两校师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黄埔学生,都是从各省不远数百里或数千里而来到这个革命学校求学,对于革命都是有很大的希望,很大的抱负的。

广大的文学生(指国立广东大学学生),今日是不远数十里来到黄埔听革命的演说,研究革命的方法,对于革命的前途也当然是很希望成功的。

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

先生亲笔题写了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他原计划亲临庆典大会,后因准备北上,未能成行,特委托广东省长胡汉民代表他致训词

典礼由校长邹鲁主持,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等要员出席并讲话。

先生十分关心国立广东大学。

无论是在这所高等学府的筹办过程中还是成立以后,他都经常过问、检查、督促学校的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在有限的文献材料中查到,从1924年2月4日下令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到1925年3月10日这一年零36天的时间里,先生关于国立广东大学的命令、训令、指令、题词及演讲等就有45篇之多。

1924年11月13日,先生应冯玉祥等邀请离开广州北上。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伟大的主义革命家、中山大学的创办人先生在北京铁狮子胡同11号行馆逝世,享年59岁。

在悼念期间,1925年3月24日《广州日报》刊登员黄行致中央党部函《改广大为中山大学之提议》。

先生的亲密战友廖仲恺先生在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71次会议提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列入议事日程。

同年8月5日,国立广东大学第38次校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并呈报国民政府批准。

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8次会议也通过了改国立广东大学为国立中山大学的决议。

1926年3月13日,国立广东大学第70次校务会议决定组织筹备中山大学委员会,并提出了拟聘委员名单,呈请国民政府审批。

是年6月19日,国民政府批准了由褚民谊、甘乃光、沈同宝、陈树人、宋子文、陈公博、、金曾澄、许崇清、郭沫若、邓植仪、黎国昌、熊锐等40人组成的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

委员会还有林伯渠、孙科、蔡元培、陈其缓、吴稚晖、顾孟余、李石曾、蒋梦麟、张伯苓、于右任等30名特聘委员。

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校长为戴季陶。

1927年3月1日,国立中山大学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

来宾有政治分会代表、国民政府代表、教育行政委员会代表、广东省教育厅等数百人。

全校师生员工2000多人参加了开学典礼。

在开学典礼上,不少人发表了演说。

鲁迅先生(时任中山大学文系主任和教务主任)演说的题目是《读书与革命》。

鲁迅先生着重从学习目的的角度阐述了先生倡导的“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

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中山大学的光荣传统。

中山大学的诞生和发展与先生的英名紧密相联,与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密切相关。

回顾中山大学75年的发展历程,虽几经曲折,历尽艰辛,但先生的革命精神中大人没有忘,没有丢、代代相传

继承和发扬先生的革命精神,是中大人的光荣传统,是中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大人自强不息的根本。

陆军训令原文

xizhuxi命令:各战区要牢记使命,坚决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坚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决贯彻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建设绝对忠诚、善谋打仗、指挥高效、敢打必胜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各战区要毫不动摇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原则,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执行和中央军委命令指示。

各战区要聚精会神钻研打仗,关注国家安全形势,拓宽战略视野,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把握军事力量运用的特点和规律,加紧拟制战区战略,完善作战方案计划,抓好联合训练和指挥训练,积极主动谋取未来战争主动权。

各战区要高效指挥联合作战,落实军委赋予的指挥权责,按照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要求,推进指挥能力建设,理顺指挥关系,强化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扎扎实实组织部队完成日常战备和军事行动任务。

各战区要随时准备领兵打仗,时刻听从党和人民召唤,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培养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实际行动谱写人民军队光荣历史新篇章,向党和人民交出优秀答卷。

陆军训词内容,共多少字

不清晰不清楚

党员公开承诺书

作为一名员,我自愿积极响应的号召,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现结合本人岗位实际,郑重承诺如下:

1、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

每天读书读报,学习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以自学为主,同党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132支部集中学习为辅的形式,认真做好学习比较,撰写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增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紧紧围绕中心和大局谋划、推进环保工作。

3、认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

尊重群众的创造,倾听群众的呼声,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4、遵纪守法,我承诺模范执行党组织的各项决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5、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关决议,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严于律己,情趣健康,公道正派。

6、树立环保执法形象,突出“服务发展”中心。

扩展资料:

承 诺 书

为充分发挥认证机构的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发展,自觉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认证机构的良好形象,使本机构所从事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有序、合法、健康,高度防范执业风险和避免责任,我们谨向社会公开承诺:

一、保证提供的全部换证材料真实、完整、准确;二、本机构获得批准换证后保证所从事的每项业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三、保证按照核准的业务范围合法、公正、公平地从事认证业务;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四、保证诚信执业,提供优质、专业的认证服务,保证从事的每项认证活动始终遵循客观独立、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五、保证所认证的产品、服务内容客观公正,无虚假材料;六、保证不承担不能胜任或不能按约定时限完成的认证活动,不给不符合条件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认证业务;七、配齐与从事相关产品认证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八、本认证机构不得与行政机关搞利益关系,保证公正无私执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承诺书

训可以组训好吗

不可以。

训可以组词:

训斥、家训、训练、教训、古训、训诫、军训、培训、轮训、训诲、训令、集训、训喻、训话、遗训、受训、训诂、整训、校训、训谕、训示、训词、冬训、训导、互训、作训、训范、训阅、阴训、训长、训语、箴训、垂训、训勑、陈训、保训、反训、借训、训徒、谌训

抗战问题:抗战初期,持“速胜论”者到底是哪些人

派散布\"亡国论\"—动摇人们抗战决心.②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速胜不成,必然转向失败论.下面的文章请参考:的抗日战略方针是速胜论吗

的抗日战略方针是速胜论吗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但的抗日战略方针却并非通常所认为的是“速胜论”,而是“持久战”,或叫“持久消耗”。

两种抗日战略方针虽有某些相同相似之处,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在许多方面都显得逊色,从而显现出持久战理论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 持久战 速胜论 持久消耗 抗日战略方针 众所周知,中国的抗日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但对于的抗日战略方针,过去多认为是“速胜论”,其实不符合实际。

的抗日战略方针叫“持久战”或“持久消耗”。

两种抗日战略方针,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拟对二者作一初步比较。

一、的抗日战略方针不是“速胜论”,而是“持久战”或“持久消耗”长期以来,史学界多认为,在抗战初期,以汪精卫为首的内的派是亡国论者,而以为首的亲英美派则是速胜论者,而则提出了正确的抗日战略方针—持久战理论。

这种观点为绝大多数党史、中国革命史教材所接受。

如原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的《中国革命史》在论述持久战理论时,开首即写道:“抗战开始后,全国人民都盼望抗战的胜利,但抗战能不能胜利,以及怎样才能胜利,战争的进程会是怎样,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以汪精卫为首的内的派,以中国武器不如日本为由,鼓吹中国‘战必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以集团为首的内的亲英美派,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宣扬‘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形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的速胜论。

由于集团是内的当权派,说集团是速胜论者,自然是说的抗日战略方针即是速胜论。

诚然,当时内及广大民众中,确实存在速胜论者,他们往往是一些爱国志士,为了反驳亡国论,便找了些中国可以取胜的理由,但有时话说过了头,成了速胜论。

正如在《论持久战》中,谈了亡国论时,紧接着说:“某些性急的朋友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力气”①。

当时的速胜论者不仅存在于内、一般民众中,甚至内也存在。

在抗日战争的头半年内,党内有些人觉得日本不值一打。

其根据并不是因为它们感觉自己的力量很大,他们知道领导的军队和民众有组织的力量在当时还是很小的,而是因为抗日了,他们感觉有很大的力量,可以配合有效地打击日本。

当时尽管存在速胜论,但并没占主导地位,等人虽然把抗战的胜利较多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但并没有因此把速胜论定位战略方针,其抗日战略方针仍为“持久战”或“持久消耗”。

本人就说过并非速胜论者。

早在 1938年,就说:“抗战初期之时,许多人不从敌我力量基本上的对比出发,而从若干一时的与表面的现象出发,设想战争不久就可解决,速胜思想笼罩一时,然而蒋委员长在去年双十节即明白指出:‘此次抗战,非一年半载可了,必经非常之困苦与艰难始可获得最后之胜利’”②。

的抗日战略方针,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述。

大本营训令称“持久战”。

1937年8月20日,大本营发布第一号至第四号训令,其第一号称:“大本营对于作战指导,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第二号训令称:“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之基本主旨”③。

但在许多场合,则表述为“持久消耗”。

1937年8月7日晚开始,连续召开国防会议于南京。

这次会议在主持下,讨论了《作战指导计划》,制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的方针,强调“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在此原则下,“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战力,侍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以达到最后胜利”④。

这期间,等要人也反复阐述“持久消耗战略”的道理,告诫部下:“对日作战,不经十年八年的艰苦,不会成功”⑤。

南京失守后,连续召开军事会议,检讨前期抗战的得失,确定以后作战方针,并对“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做出具体解释。

他说:“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是一种夺得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

“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⑥。

当然,在内,确实有人持速胜论观点,但并未占主导地位;在个别场合也表达过类似速胜论的观点,但并不代表其一贯观点。

及中国的贡献,不在于独持或首先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而在于对持久战的观点做出了透彻的理论分析,找出了持久战的客观依据及进行持久战的正确的战略战术。

正是在这些有关持久战的具体问题上,的持久消耗战略尽管和的持久战理论有着某些相同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却都显得逊色,从而显现出持久战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国共两党持久抗日战略方针的异同 国共两党的抗日战略方针都是持久战,二者之间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异。

的抗战方针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许多方面都显得逊色。

下面笔者从对抗日战争发展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对抗日战争发展阶段的认识及进行持久战的措施三方面加以比较。

(一)国共两党在对抗日战争发展客观规律性认识上的差别 为什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呢

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⑦。

由此出发,构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抗日战争就是中日双方这些特点的比赛。

敌强我弱的特点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的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而不是速决战。

然而其它三个特点,特别是中国处在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有了无产阶级,有了及其领导的军队,有了已经觉悟和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这就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把持久战的结论放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说明速胜论和亡国论都是错误的。

、虽然也认识到中日战争是持久消耗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其不懂得中日战争的时代特点,不懂得中日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仅把中国土广民众和敌小我大作为日本无法灭亡中国,中国抗战持久必胜的主要依据。

多次强调:“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⑧。

以为代表的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说,已不是兴旺向上的国家,而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

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相反,是如日方升的国家,中国已有了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和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特别是有了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十七年的斗争经验。

“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

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⑨,这构成了中国抗战持久必胜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出于阶级本性,和是认识不到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

(二)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的不同 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预见了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

他还指出,相持阶段时间相当长,遇到困难也最多,但它又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

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将转弱为强,变劣势为优势,完成的准备。

、对战争缺乏通盘的预见,开始对战争分期也说不清楚。

抗战爆发后的国防会议仅言第一期为守势作战时期,以后的战争进程怎样,没有讲。

直到1938年11月25日到28日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才对此问题有了统一认识,确定了第二期抗战的战略方针。

在会以上首先明确抗战阶段的划分:“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撤军、岳州沦陷为止,这是我们抗战第一期”,“从今以后的战争,才是第二期”⑩,从而统一了以往军对战争阶段划分不一致的说法。

其次,他提出了两期战略的区别:第一期为诱敌深入,消耗敌人,可以说是纯粹军事的行动;第二期则转败为胜、转守为攻,政治与军事同时进行。

最后,提出了“转败为胜”的 18项信条,诸如“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宣传重于作战”、“训练重于作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等等。

由此可见,在思想上并没有将战略相持、战略两个阶段区分开来,而将二者合而为一。

两个阶段在战争目标、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及应采取的战略战术等方面都有重大区别,说明对抗日战争进程的认识远不如深刻、明晰。

(三)国共两党在进行持久战措施上的相似处 如果说国共两党的抗日战略方针,在对抗日战争发展客观规律性及对抗日战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更多的表现为差别的话,那麽,在进行持久战的措施上,则更多的表现为相似。

其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反对和敌人硬拚,主张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要勇敢地退却,保存军力,避免和敌人过早进行战略决战,执行“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政策”⑾。

也强调不要在不利情况下与敌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要“以空间换时间”⑿。

徐州是为避免和敌人过早进行战略决战而主动放弃的典型例子,武汉等地也是在政策指导下而主动放弃的。

第二,特别注重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特别是在相持阶段中的战略地位。

也重视游击战的作用。

1938年11月25日,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指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用于敌后”⒀。

并命令各战区划分若干游击区,指派部队担任游击,并且新组建了专门实施敌后游击任务的冀察、鲁苏两战区,还命令第一、二、三、九各战区经常派10余个师进行游击,兵力占其战区总兵力的五分之一。

抗战初期的敌后游击区曾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先后开辟了冀察、鲁中、豫东、山西、浙西、鄂豫皖边区、海南等多块游击区,人数多,地域广,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在抗战初期的对日作战中也还是比较努力的。

第三,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抗日战争是消耗战”⒁,“集合许多小胜化为大胜,则是正规战、游击战 所共同的”⒂。

也特别强调“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

据白崇禧回忆,在1937年冬天的武汉军事会议上“研讨对敌战法,于战略上采取持久消耗战,于战术上,我曾于大会中提议应采取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战,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限于点线之占领。

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效…”⒃。

白崇禧的建议为所采纳,它和的主张是十分相近的。

第四,国共两党都认为,坚持持久战和夺取抗战的胜利应该主要依靠国内力量,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国际局势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

关于国内力量,主张全民抗战,实行人民战争;对于,过去人们多认为它完全反对民众参加抗战。

其实,真正害怕的是民众跟着走。

如民众纯为抗日,不威胁其统治,有时还是支持和默许的。

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抗战之,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

大会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就“民众运动”列出专门条款,强调要“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⒄。

大会还决定设立国民参政会,实施“二五减租”等措施。

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因害怕民众运动威胁其统治,从而导致不敢充分发动民众和有效的组织民众,这正暴露出它的阶级本性和反人民的一面。

可见,在如何进行持久战的具体措施上,国共两党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然而,最终认识结果虽然相近,但在认识的瞻前性上却又有很大差别。

的认识具有瞻前性,能对战争做出预先的科学指导,而的认识却往往滞后,不能对战争做

改革强军怎么看,我该怎么干。

讨论200左右就可以了

听从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听从党组织安排,军事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方面紧、实、快。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志士仁人用鲜血和生命擎起党的旗帜,方志敏清廉如水,刘胡兰视死如归,黄继光舍身赴敌,邱少云火海守纪,等等,可歌可泣,人民敬仰。

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军将士对党无限忠诚,涌现出了铁心跟党走的雷锋,独臂卫士丁晓兵,门巴将军李素芝,军魂不死杨业功等英雄模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风采和担当。

在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勠力奋斗的新形势下,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就是适应强军目标要求,新一代革命军人应有的风采、应具备的样子。

这个样子,应是你的样子,是我的样子,是每一名当代革命军人都要努力塑造的好样子。

着力培养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为我们每个人的军旅人生提供了明确目标指向,告诉我们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军人,该怎样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强军梦,实现自己强军报国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追求。

当兵就当有灵魂的兵,是我们应有的样子。

身处和平年代,对军人灵魂的考验很少需要像战争年代那样历经血与火、生与死,但和平环境下各种错误思想和物质利益诱惑,是对军人能不能做到有灵魂严峻和现实的考验。

入伍前,校园的欢声笑语、自由安逸,似乎让我忘却了什么是梦想,甚至让中国梦在我记忆深处埋没。

直到来到部队,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灵魂。

“进来是铁,出去是钢。

人生因梦想而精彩,青春因奋斗而美丽。

这句话一直勉励着我。

于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箴言在我脑中萦绕。

投笔从戎,参军报国,让我青春无悔,让我再一次舞动起青春的乐章。

能打胜仗才是真本事,是我们应有的样子。

这本事,那本事,能打胜仗才是真本事。

由于水电兵的特殊使命,我们不得不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打胜仗对于一方安宁则显得至关重要。

和平年代一样有血性,是我们应有的样子。

来到水电,我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许多战友为了打赢的使命、为了群众利益不惜豁出性命,这让我更加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血性。

心中有大爱就有品德,是我们应有的样子。

男儿有志铁骨铮铮,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坚持“用真心、爱心和耐心捂热每一个士兵的心”

中国的第一首正式国歌是什么歌

中国的第一首正式国歌是什么歌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李中堂乐》,出自1896年,是李中堂访欧时为了应付欢迎仪式上奏国歌而以古曲配古诗填词而成,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彩云车驾六龙。

但这并不是正式的清朝国歌,在宣统三年皇帝降旨编写国歌,满人皇亲傅侗和严复所作巩金瓯被宣布为国乐。

是《巩金瓯》,在1911年10月4日正式成为清朝的法定国歌,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法定国歌。

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鉄凫藻,喜同胞,清时兴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在这之前曾有一首《颂龙歌》,产生于1906年,原是清朝的陆军乐,后成为清朝代国歌,歌词是: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巩金瓯》是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在宣统3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由清政府颂定。

它是当时宪法内容的一部分。

作词:严复 编曲:溥侗 修订:郭曾炘 歌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大清驻英大使 曾纪泽 在出使期间,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甚为感动,觉得 清帝国也应有本身的国歌,因此特地上奏并呈了一部「国乐草案」,但未得到批准。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O六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并在正式国歌「巩金瓯」未出前,暂成为清朝代国歌。

每当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使用该首军歌代替。

直至1911年,清帝国正式制订了国歌「巩金瓯」。

歌词是文言文。

中华否认《巩金瓯》曾经是国歌。

以下是正式版《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歌词。

可惜这歌做成还没满一年,清朝就覆亡了,所以没流传开。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遇,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