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关于鸿门宴的议论文800字(关于鸿门宴的议论文800字题目)

关于鸿门宴的议论文800字(关于鸿门宴的议论文800字题目)

鸿门宴人物之我见

从《鸿门宴》中可以看出,项羽的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重大压力的考验,也是缺乏领导者素质的体现。

项羽有一句名言:“富贵不回故乡,等于锦衣夜行,有谁知道

充分暴露了这家伙的虚荣与浅薄。

回故乡干什么

无非是向家乡父老炫耀一下,他项羽出息了,活得有点人模狗样了

正因为这个心理作怪,造成后来他失败时无颜见江东父老,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心理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一个伟人的成长与诞生,没有无数次失败和挫折的历练,几乎是不可能的。

刘邦就不同了,在楚汉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在项羽把他分封到汉中的时候,在他老父亲被项羽杀害的时候,都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和信心。

由于项羽的角色定位不高,决定了他走得不可能太远。

从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来看,项羽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西楚霸王,没有更高的视野。

从他分封诸王后就万事大吉可见一斑。

这一点和刘邦就不一样。

如果说刘邦刚刚起家的时候对前途还很模糊的话,攻入咸阳推翻秦朝后,其野心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那就是:霸有天下

因为他没有象刘邦那样把天下看作他自己的,所以他一路上坑降卒、焚宫室,所过之处无不残灭,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好多做法不得民心。

如果他视天下为已有,东西是自己的东西,百姓是自己的百姓,他怎能不多一点悲悯情怀,怎能不多一点爱惜心理呢

他看到秦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难道就那么心安理得吗

因为他满足于做个西楚霸王,所以当秦朝灭亡天下已定,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原则分封完诸侯以后,就准备做个太平官来,这无疑是小地主式的倒退行为。

他不知道即使他愿意过这种小国寡民的日子,人家刘邦还不愿意呢

所以这边灭秦的战火刚刚熄灭,新一轮销烟又重新燃起了

其间,他多次要求和刘邦分疆而治,刘邦报之的,只能是一阵冷笑

因为他急于做西楚霸王,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把天下所共的盟主楚怀王杀掉,弄得民怨沸腾。

曹操还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西楚霸王的智商和曹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矣

没有了盟主,天下人凭什么要听你项羽的

你觉得自己的拳头硬一点就可以威震群雄了

项羽这一败招,正好被刘邦利用。

刘邦借题发挥,披麻戴孝为楚怀王发丧,号召天下诸侯兴师问罪,项羽就变得非常被动了。

项羽虽然也和刘邦一样笼略人心,想与群雄共享天下,为此不惜疆而治,除自封为霸王外,一口气封了近二十个诸侯王。

但是,这些按照他的个人意志一厢情愿分封出来的诸侯国,是极不稳定的。

刘邦就非常不情愿,那些没有得到封赏的更是心怀不满。

尤其失误的是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3386139,这些诸侯王之间缺乏统一的约束,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他们的尊卑次序。

西楚霸王和其他诸侯王之间,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整个天下被项羽划分为近20个类似于中世纪德意志式的小公国。

这种独联体似的诸侯国之间谁也不服谁,利害冲突在所难免。

其他人暂且不说,项羽想把羽翼逐渐丰满的刘邦困死在关中,这对与野心勃勃的汉王来说,有这种可能吗

项羽的狭隘性格还表现在他的不能容人。

他不仅无法象刘邦那样笼略人才,为已所用,自己的手下也因为他的傲慢、猜疑与短视而一个个离他而去,连对他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也被他活活气死了

试想:如果鸿门宴上听范增的计策,还会有后来的大汉王朝吗

项羽有许多这样致刘邦于死地进而夺取天下的机会,都在弹指之间被他轻易地葬送了

这个愚蠢的家伙临死前还想逞匹夫之勇,单枪匹马冲入汉军之中猛杀一通,想以此博得手下的赞赏,不亦悲夫

要是敝人在场的话,只能向他投以可怜同情的目光。

一介武夫呵

项羽,作为楚国大将项燕的侄子,名门之后,眼光和见识应该略高于当时的其他草莽英雄。

项羽的实力,一度也是其他豪杰无法相比的。

在灭秦的战场上,项羽更是名符其实的主力军,消灭了秦朝的大部分武装力量。

应该说,在推翻秦朝这一系统工程中,他的功劳是最大的。

可惜他没笑到最后,天下被地痞流氓式的泗水亭长夺去了,亏不亏

然而,项羽这样的性格,也只能有这样的命运。

即使没有刘邦,也会有张邦、王邦、乔邦冒出来,又何亏乎

项羽至死也不醒悟,竟然说是上天亡他,不亦惑乎

鸿门宴传奇中张良留给项羽的信的内容是什么

鸿门宴传奇》中张良留给项羽的信的内容如下:

大韩遗民张良

致书于项王麾下

夫为将者 未学用兵之术法 应先识用人之短长

今护事范增 振兴项家有三世 却遭唾弃似犬狼

苍穹知之而难过 我辈闻之皆心寒

良禽择木以求栖 吾将再归于刘邦

望项王小心而用兵 莫作孤魂于丘荒

鸿门宴后萧何留给项羽的信

范增走之前给项羽一个锦囊,但是项羽没有打开。

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后刘邦的手下找到了这个锦囊,刘邦打开了,锦囊上写的大意是韩信即将带大军赶到,张良也作为项羽的内应.反正就这个意思。

然后萧何被装在麻袋里打死了,张良被追杀到城外被箭射中滚下山坡(实际没死),韩信被封官之后射死。

有人觉得刘邦是被范增误导的,也有人认为刘邦本来就怕这三人功高盖主,范增的锦囊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借口—

刘邦得到了范增留给他的锦囊,很多人说刘邦很笨为什么会这么容易中计,去害了一帮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

其实真的如此吗?刘邦真的这么容易中计

我的看法

是刘邦无论有没有范增那个锦囊都会对张良韩信萧何下手,范增留下锦囊的目的也不是离间,是帮刘邦找这个借口让他下手,下手杀人前要出师有名,锦囊就是这个作用。

这个时候的刘邦是不可能去相信任何人的,张良的谋划如此优秀,韩信带兵攻无不克,当初鸿门宴离去时萧何

振臂一呼三军叩拜,如果这三人存有异心,自己就是养虎为患,项羽穷途末路犹在昨日,自己怎能去冒险做第二个项羽,先下手为强,兔死狗烹。

BY尕语

望采纳

在《鸿门宴》中体会项羽这个人,简单说就是对项羽的感受,我需要500字内的对项羽的感受。

求位好人兼学

项羽性格的突出特点是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直率磊落,不善于也不屑于使用计谋;加以他刚愎自用,残酷暴烈,因而最终遭到了失败。

而在“鸿门宴”这一部分中,着重表现了他坦率、天真,以“不忍”之心,轻纵了敌手,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了后患和悲剧的种子。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

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

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

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

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

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

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

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

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通过鸿门宴来评论项羽,要800字以上,题目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一、以成败论鸿门宴中项羽

他骄傲,没把刘邦放在眼里;迂腐,死抱着仁义观念,没杀掉政敌;愚蠢,居然透露曹无伤是内奸。

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

二、以人性,英雄的理念来分析鸿门宴中项羽,真英雄也。

他光明磊落,反对阴谋诡计;待人宽厚,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对刘邦他心慈手软,心存善念;对项伯,他是用人不疑;对樊哙,他是从谏如流;对英雄,他是抛弃阵营偏见真心赞赏。

历史上英雄败于小人的悲剧层出不穷,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嘘唏的英雄。

谈刘邦 一、从他收买项伯看,有政治手腕。

二、从他进咸阳后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有雄心(野心),有能力。

三、从他敢于赴鸿门宴看,是个敢于一搏的政治赌徒。

四、从他面对张良的责问,把过错失推给他人的表现来看,是个薄情寡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政客。

五、从他对项羽的奉承来看,他是变色龙,善于应变。

六、从他采纳张良、樊哙的意见来看,他从谏如流。

七、从他回军营后立杀曹无伤来看,他做事果断,绝不手软。

八、从范增叙述中看,他喜女色,是个流氓。

他是一个成就了大事的小人。

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

鸿门宴中项羽的人物分析

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因为秦军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

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

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

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扩展资料

刘邦的形象也很生动。

他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

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

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

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给中国历史人物一封信600字或以上

项羽的一封信

尊敬的项将军:

您好

楚汉相争已矣,一页风云散,沧海变桑田。

转眼,你已离去千年。

可华夏历史

的天空,

依然飘荡着你无尽故事的云彩。

时而化云为雨,

点点滴滴,砸入后人心田。

刀光剑影,破强秦、霸诸侯,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

是意气风发的你。

爱恨情

仇,困垓下、依骓马,颤声虞姬虞姬奈若何

是颓废沮丧的你。

意气风发的霸王

颓废沮丧的懦夫

让小女子该怎样解你

昨夜梦里,踏上那淤塞了黄沙的秦汉古道,走进那荒芜

了千年的烽火古城。

鼓角铮鸣中,

我仿佛看到了那目有重瞳的你,

端坐于鸿门宴上,

正与刘邦把酒言欢 今夜,华灯初上,特写信与将军,览君大业,共评生前身后

事。

将军忆否,

“秦失其鹿,群雄共逐”

但陷入困境之时,时年

26

的你,带八千江

东子弟,破釜沉舟,于巨鹿之下,破四十万强秦,挽大厦于将倾。

一时睥睨四视,

所向披靡,强秦瓦解,诸侯入朝,就一世之伟业,流万世之美名。

那时的你,跨青骓千里,拥至爱虞姬,宝马美女配英雄,意气风发,何其雄也

我为你热泪盈眶,心狂跳不已。

真想,我就是那虞姬,正深情的望着,高大的

青骓马上,张扬的至性阳刚,肩抗虎头盘龙戟的你。

你重瞳的双眸,深邃而灵动,

灼灼如阳,正眺望远方。

我陶醉了,为我的盖世英雄狂呼、心醉。

耳旁,仿佛听到

少年时代的你,豪气干云的那声“彼可取而代也

是的,你可以代,可以取代残暴的秦王,开创一个新时代的王朝。

你也会是一

个好君主。

因为你仁慈,愿为那受伤士兵化脓的伤口,吮出脓血,为他们的受伤、

阵亡而伤心痛苦,乃至流出英雄男儿泪;因为你勇而爱,总是身先士卒,战斗一马

当先,为每一个你的士兵挡箭迎刀,但只愿携手虞姬一个,相伴偕老。

因为你重情

重义,定天下,得霸主之后,只想着与家乡父享成功的欢乐,只想至彭城告慰

熊楚先灵,而弃天下之必争胜地关中;因为礼而信,抓强敌刘邦父母,只因曾与刘

邦有片刻交情,义释二老,只因定下鸿沟协议,而弃攻刘邦佳机,不设防的挥军还

家。

因为

太多理由了。

因为你是尽贵族礼仪的君子,迎风飒飒的丈夫。

是的,作为是楚

国贵族后人的你,流淌着楚君王血脉的你,你的贵族意识,你的君子风范,植入了

你的性格。

你是一个贵族君子。

但是,你没有代,而是凄凉的自刎于垓下,抒写了又一个英雄末路的故事。

切,因为你是贵族君子。

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君子,永远不要与小人相斗,也

永远无法斗过小人。

更何况,刘邦,是个草莽小人。

将军忆否,

“竖子不足与谋

你在鸿门宴上放走大敌刘邦,尔亚父范增,发出

这声如霹雳的训斥时,你正默然。

是啊,骨子里贵族君子性格,怎会容许自己做出

背弃信与义的丑事,哪怕要做,至少,也不能自己出面

因为,自古“君子远庖厨”

而食肉了,君子要名、要誉。

项庄舞剑,你不是没阻止么

亚父,不懂你的心啊

你不是竖子,而是贵族君子

关于项羽鸿门宴的800字议论文

读《鸿门宴》对项羽有感作文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

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刘邦。

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

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刘邦。

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刘邦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

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

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

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

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军队围得水泄不通。

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还有“坐不安席”、“秋毫无犯”、“不拘小节”、“暗渡陈仓”等成语与项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阅读鸿门宴,根据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说一说项羽为什么要失败

热心网友

项羽二十四岁在苏南造反,二十七岁灭掉秦国,自号西楚霸王,号令天下,政由己出,三十二岁兵败垓下乌江自杀。

一生仅有三十几个春秋,却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烽火连天、铁骑蔽日的雄浑篇章。

他短暂的辉煌和凄惨无比的结局,历来是中国人凭吊抒怀的一大题材,就连刘邦这位最后的胜利者,在波澜壮阔的项羽面前,也只沦为了历史的配角。

壮哉,项羽。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众说并不纷纭,主要不外乎两种。

一是项羽性格使然,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喜欢杀戮以至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历史必然”,认为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了,是历史潮流所在,项羽却逆潮而行,分封天下,必然为潮流所抛弃。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太过偏面,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

我认为,吴越落后的文化是项羽失败的根本所在。

一、性格说站不住脚

关于凶残好狠,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项羽确实表现出了大开杀戮凶狠残忍的一面,但这并不能说是项羽性格使然。

一方面古代战争本身就比较残忍,集体坑杀战俘的事情在先秦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只要有人劝解,并且道理中肯,项羽一般也不会大开杀戒。

据《汉书》“陈胜项籍传”记载,项羽攻打外黄十分艰苦,取胜之后,将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赶往城东,想集体,以泄其愤。

当时外黄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劝说项羽不要屠城,不然以后其他城市的人肯定抗争到底,绝不投降。

项羽认为有理,郝免了已经刀架脖子的一众男人。

试想项羽身为主帅,在忙乱的战争间隙居然能接见一个黄口小儿,并且接纳他的意见,是多么难得的一种行为。

就是刘邦,也难以做到,即便是以后两千年来的整个中国历史中,恐怕也难以找到几个类似的例子。

关于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不过是韩信的一面之词。

韩信乃一介贫民,穷困潦倒,又自恃能力超群,所以一直期望出人头地。

项梁造反兵过淮阴时,韩信投靠项梁,项梁任命他做了一个小官。

项梁死后,项羽继任,赏识韩信的才能,立即予以提拔。

但是韩信确实才高,认为提拔得太慢,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临阵叛逃,投靠刘邦。

没想到刘邦也并没有给他什么官做,失望之余,韩信又弃刘而去,这才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追回来之后,刘邦因萧何推荐,立马招见,在这次会见时,韩信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故意将刘邦吹捧一下,将项羽贬低一下,当然是情有可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就讲出了流传千古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关于项羽的性格,我认为陈平的评价较为中肯,《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可见,就性格而言,项羽刘邦,各有长短,相对而言,项羽的性格甚至好过刘邦,因为不排除陈平与韩信变相地向刘邦讨要爵邑的可能。

二、逆“大一统”潮流说也站不住脚

这一说法,其实由来不久,大抵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一部分人提出的新看法。

他们认为在秦以前,夏商周实行的是五级分封制,公侯伯子男各据一国,自成一体,虽然夏商周三代分别是“天下共主”,但是天下共主对封建各国的控制力并不强,一旦某一诸侯国实力增强,往往尾大不吊,不买“共主”的帐,而“共主”往往对此也毫无约束办法。

因此,各诸侯国力量此消彼长之后,经常发生冲突,局部战争此起彼伏。

老百姓对这种局面早已厌倦,希望能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王国。

秦灭六国之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正是代表了这一历史潮流。

而项羽在灭掉秦国以后,废掉郡县制,又实行封建制,违背了历史潮流,所以为潮流所淘汰。

初看起来,这一说法彼有“新意”,但实际上,不过是后人的凭空妄断。

封建制度下的各国经常相互厮杀,形成局部战争,而且有时战争规模还相当大,这是事实,但是,从国家出现之日起,一直到秦灭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分侯的封建制。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之后,天下百姓并没有发现中央集权的好处,反而更见其害。

因此,那些深受其害的原六国百姓,理所当然地就认为苦难的根源就在于大一统。

所以,一旦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天下影从”,除了故秦地之外,原来六国所在地的豪杰百姓,纷纷杀死郡长县令,以图恢复六国故地,回到以前的七雄并存的历史状态。

关于这一点,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杂家唐蕤在《长短要术》中有过比较明确的评论。

《长短要术》历来评价甚高,有人称之为“小资治”。

而唐蕤本人在当时也声名远播,就连大诗人李白在十八九岁时,也师从于唐蕤。

可见唐蕤当时的学术地位。

就连唐蕤这么一位大学者,也认为较好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制稍带郡县制。

他甚至认为秦朝之所以很快就灭亡,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分封诸王而一味实行郡县制。

可见,在近现代一些人的“新意”之前,并没有什么人证明秦时天下百姓有希望大一统的愿望。

(唐蕤原文附后)

三、落后的吴越文化是项羽失败的根本所在

其实楚汉之争,并不是项羽与刘邦两个人之间的决斗,而是以项羽八千子弟为代表的吴越集团与以刘邦萧何韩信等人为代表的苏北集团的决战。

通俗一点讲,不过是苏南与苏北两大势力间的决斗。

说到底是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较量。

项羽的亲信,是会稽起义时的八千江东子弟,次亲信是原楚国故地的造反军团如英布等,最外围的则是各地投降将士。

项羽的各项军政大计,都由这一部分亲信制定。

因此,这一部分人的判断、谋划,直接影响了项羽的各项决定。

而在项羽的这一部分亲信中,谋断能力最强的是范增,安徽巢湖人。

项羽一直尊称范增为亚父,而且范增已经七十高龄,不可能在最后关头叛项羽而去,而项羽却轻而易举地中了陈平的离间计。

原因就在于范增不过是项羽的次亲信。

项羽真正披肝沥胆、确信不疑的,只有江东的八千子弟。

这八千子弟中,现在有姓名可考并且可以确认籍贯的是故吴令郑昌、壮士桓武。

另外名见史记的还有钟离味、龙且、季布等。

这些人,勇武有余,智谋不足,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帮助项羽,反而拖了项羽的后腿。

首先,江东子弟才智能力水平欠佳。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杀人,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不惟智谋如此,勇武亦是如此。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所以在楚汉相争过程之中,凡项羽亲自指挥作战的,无不取胜。

而一旦需要分兵拒敌,吴中子弟却没有一个可堪大任。

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龙且部被韩信杀的全军覆没。

可以说,龙且的全军覆没,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

从此项羽刘邦攻守转换,形势大变。

史载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

其次,江东子弟向来尚武少文。

吴越本来僻处江东,难得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偶尔出现的伍员、孙武、范蠡、文仲等人,也不能得以长久,更兼吴越连年征伐,不久又被楚国灭掉,所以吴越一带,子弟们只知斗勇,不知有文。

以至于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只知道打打杀杀,不知道收买人心,播洒仁义。

甚至有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将一部分江东子弟裂土分王,结果这些人无德无能,将自己的王国搞得鸡飞狗跳,一个接一个地乱了起来,没有给项羽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保障。

对于项羽取得胜利之后政治制度的选择上,但凡通晓一点历史的,就应当劝告项羽取长补短,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起。

结果由于亲信中无人有此才识,自然也不会有人进谏,而那些非亲信将领,则巴不得立即裂土封王,自成一国。

所以英布被封到九江国后,珍惜自己的力量,不仅没有出兵援助项羽,被项羽逼急了反而投靠了刘邦。

反观刘邦,西汉建立后,立即借鉴秦朝和项羽的经验教训,分封王侯,郡县并举,才终于稳定了政治局面。

所以,项羽的失败,不是其个人的原因,是以项羽为代表的江东集团的失败。

江东的文化底蕴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治理,所以也就难免项羽乌江自刎啦。

鸿门宴哪些行为能体现项羽的性格

一、头脑项羽的头脑非常简单,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瞒着他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项伯一番劝说又让他回心转意.为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有把刘邦当作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战友.所以,范增鸿门宴前的劝说,会上的“数目”以及“举玦”都没有能使项羽下定决心,他头脑的简单让刘邦死里逃生.而刘邦则不同,他头脑灵活,一旦发现形势不妙,马上从做关中王的美梦中清醒,立刻着手解决问题,对项伯不仅以“兄事之”,还“约为婚姻”,积极的化被动为主动,第二天亲自上门致歉并对项羽自称为“臣”,鸿门宴的中途又假借入厕而逃,终于躲过了生死劫难.头脑简单的人如何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只有心思缜密者才能化险为夷,雄霸天下.

二、城府

项羽是典型的胸无城府.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从而失去了极为重要的内应.而刘邦则不然,他城府极深,当张良明确询问谁为他出主意“王关中”的,他却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鲰生”.项羽的诚实实际上是对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刘邦的回答则是对朋友最好的保护,哪怕这个朋友出的只是一个馊主意.这样看来,刘邦的城府让人更有安全感,曹无伤不是死在刘邦手里,而是早就死在项羽嘴上了.

三、决断

项羽更大的弱点是优柔寡断.当项庄舞剑欲刺刘邦时,项伯起身翼蔽,项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项庄杀掉刘邦,又怕背上杀戮功臣、企图攫取胜利果实的罪名.而樊哙闯帐,他本也可以借机发怒杀掉刘邦,却被樊哙的气势震慑,更被其言词说动.甚至刘邦逃走本也可以作为诛杀的借口,他却默默接受了对方的白璧,放虎归山!刘邦的逃走是其优柔寡断性格的必然结果.刘邦就完全不同,他做事果敢坚决.为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险,亲赴鸿门;见到项羽,他低声下气,忍辱卑屈;鸿门宴上刀光剑影,他端坐不动;后又抓住时机,巧妙逃离;而且甫回军营,“立诛杀曹无伤”.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坚决,是真正的豪杰之士,而项羽的妇人之仁是难成大事的.

四、用人

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鸿门宴》中正是如此.范增建议抓住机会杀掉头顶“龙虎”“五采”云气的刘邦,结果却敌不过项伯夜半的谗言;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暗示,他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项庄,可惜项伯从中阻挠,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后的感叹!而刘邦则是知人善任,人尽其用.他事前巧妙笼络项伯,使之先去为自己说情;再借张良的足智多谋认真准备变被动为主动,而樊哙临危时候的奋不顾身,巧舌如簧也显然是早有准备的.这样看来,刘邦的知人善任也是他最后成就霸业的基本条件.

的确,刘邦身上确实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是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善用时机,果断坚决才是刘邦的性格优点,“鸿门宴”中展现出的刘邦的这些优点和项羽的种种不足,预示着在将来的争霸战中刘邦必然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