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悟

苦难辉煌心得体会(苦难辉煌心得体会2000字)

苦难辉煌心得体会(苦难辉煌心得体会2000字)

求读过苦难辉煌的人帮我写一个200字左右读后感

打开沉甸甸的书本,一个个伟大的时代画卷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了-历史烽烟中、峥嵘岁月里,无数革命先辈、人在探求救国救民、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舍生忘死。

在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磨难、挫折与失败后依然勇往直前、百折不饶、永不放弃…合上书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苦难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历程。

历史告诉我们,革命道路不是从辉煌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它是一个从失败走向胜利,更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一个历程。

历史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充满坎坷,这就要求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进,再摸索,再前进。

真正的强者是从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

苦难辉煌一书的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开篇词上阙,诠释了我阅读《苦难辉煌》一书的最大感慨。

开卷伊始,我即被金一南教授生动形象又蕴含哲理的行文所吸引,此书确使人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我是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在上下班地铁中读完该书的,看这本书,上班之路感觉不再漫长。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历史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第二次合作之间的风风雨雨。

中国在此期间充满了希望、变数、迷惘、苦难,在挫折面前我党的精英们又屡屡不畏牺牲、坚定信念挺了过来,逐步走向了辉煌。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苦难辉煌》就是这样的一部书,它让读者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触。

我每每沉醉于时期的陈年故事,慨叹着那些人和那些事。

暮气沉沉的晚清被朝气蓬勃的取代了,中国真正具有了少年气象,从此有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乱世出英雄。

所谓“乱”,不是社会政治经济绝对混乱无序,而是国家没有了绝对权力,社会失去了绝对权威。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环境才相对宽松,言论相对自由,思想能够活跃,人们也就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春秋、战国、三国与初年都是这样的情况。

民初各色军阀、政客、理论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组成了波澜壮阔且多姿多彩的一台大戏,其中能够留下名字的都非等闲之辈。

而只有具备组织纪律性和远大理想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人,才是英雄中的风云人物,才能够走的更远。

国共两党里面不缺这样的人杰。

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期望。

两党的精英们都是在以中国知识分子入世的特质自觉承担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重任。

如果两党和睦共处,两党内的精英们,有多少是同学,有多少是老乡,有多少是师生,他们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但只是因为两党在具体实现国家富强的手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念,以至于有多少同学、老乡、师生们要为了各自的信仰分道扬镳,甚或反目成仇,更有多少革命者因此而牺牲。

当年你死我活争斗的英雄们现在都不在了,还是那一片河山,现在在中国的带领下努力实现着英雄们当年的梦想。

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国家实力大幅提升,也难道不就是英雄们最终所要的吗

假设当年的英雄们都醒来看一看,是否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

历史没有假设。

残酷的现实是国共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客观上为日寇侵华制造了可乘之机,也使得中国抗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红楼梦》中探春曾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熟读古书的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从当时形势上又绝对不能让步,只能被迫做针锋相对的军事斗争以图存。

更何况大形势非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了的,毛主席也是人而不是神。

道理都懂,但无法改变现实,这实际是很无奈的一件事。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并不善于接受历史教训。

当前,中国仍处于,国共是否可以接受历史教训,抛弃前嫌,远瞩,以大智慧促成第三次合作,实现两岸统一,打破岛链封锁,进而对觊觎侵占我、南沙等国土的国家采取一致行动,共同维护我中华民族长久利益,而不致使某些国家坐收渔人之利呢

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细节,也使我改变了一些以往既定的看法。

如我现在才知道,彭德怀和在军事指挥中实在是居功至伟

也了解到了居然红军中还有比更出色的伍中豪,甚至于还有那位详不可考但却在赤水让吃亏的周浑元。

另外无论是苏共的还是的英雄,许多人叱诧风云前半生,最终也未必就有好的结局,读来真让人不胜唏嘘。

观纪录片苦难辉煌3有感

观<苦难辉煌>有感

怀着崇敬的心,尽情的读完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对于出生和成长都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好比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再现!金一南教授用全书详细解读了中国从红色革命的苦难到廿十世纪的辉煌,从东亚病夫到崛起的中国龙,以革命为起点,从苦难最终走向辉煌!于是冰心写出了:“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20世纪初的东方,中国、中国、联共与国际、日本昭和军阀这四大力量,在中国大地斗智斗勇,展开了半个世纪的生死狙击战。

连国际都没想到中国会出来个,他领导的以工农子弟为主体的红军在腹背受敌的绝地苏区三次成功反围剿,力挽由国际人李德和博古指挥的反围剿连连惨败的局面。

打出了军事路线,中国得以独立自主。

举世震惊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漫漫行军路,就连我国人民最崇敬的伟大领导人周恩来,也是在病魔折磨下千难万险地被抬出的草地,这种真正活着被人们记在脑子里,死后被人们刻在心上的英雄,永远将流芳百世!其间内部的争论与妥协、弥合与、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中国如浴火凤凰

困境即是赐予,从万里长征第一步,中国就开始了最深沉的苦难,也是最辉煌的开始。

书中还有大批的中国人,为了主义事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谱写出动人的一部从苦难到辉煌的光辉历史,他们的英勇事迹已载入史册,他们的意志已被我们承传,他们的热血也不会白流。

金一南教授书中也大篇幅的写了和他的八大金刚。

蒋至死都在念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个一生勤俭,爱才如命的黄埔军校校长,最高领导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人却没有宽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却一味的用金钱去讨好追随者们,也许这也是他失败的一大诱因吧

导致他最终终老他乡!我非常崇敬蒋的八大金刚,个个都成为了一代名将,特别是压轴金刚陈诚的军事素养和个人才能直至今日都被后人所推崇。

虽然他们气盖云天和英勇骁战却最终也败北红军。

只是站在那个时代点上,孰是孰非呢

我们从书中读到了那一个时代的那代人的精神,早已抒写成一个符号,定格在了历史的天空!无论是哪一方,在他们终其一生中,殊途虽未同归,但历史有交叉点就有共同点,每一方领导人和将领皆在较量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毕生的才华和奉献出了自己终生的热血。

金一南教授在书中记录的一个个风云人物,他们的赫赫战绩,他们的成与败已随日月流逝,但他们那种为革命事业终其一生的精神为全世界瞻仰。

一代伟人的功与过,早已盖棺定论,每一个事件都是历史的烙记,历史不会改写,每一个人物都深深刻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千古。

观沧海浮沉,拔历史云雾。

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更好的共响,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让勇锐盖过层弱,进取压倒苟安。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廿十一世纪的我们,在革命先辈们遗下的辉煌战果中,在我们吸收历史丰富营养的同时,我们也在更加努力工作,但我们不会忘记历史,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上的对垒及在军事上遥遥领先的美国,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有没有看过苦难辉煌的,求一个三四百字的读后感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早已证明:苦难铸就辉煌,碌碌终将无为。

现实告诉我们:穷人孩子早当家,纨绔人家多败儿。

前行的道路,充满了坎坷,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必须历经千辛万苦,执着并且坚持,方能取得“真经”。

《西游记》是这样,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个“斗”字,尽显精神;《水浒传》也是这样,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一个“闯”字,占尽风流;《三国演义》更是这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个“淘”字,写满传奇;《红楼梦》则从反面证明了这个道理,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一个“如”字,道尽机关。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使《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由此可见,苦难正是辉煌的催化剂。

五千年的文明史,是苦难的经历;一百年的屈辱泪,是苦难的诉说;三十年的改革路,是苦难的开拓。

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更是一部辉煌史。

不经历苦难,难以铸就辉煌;不吃尽苦头,难以品尝甘甜。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道理:不要整天只想着摘果子而不种树,不要只是做白日梦而不付诸努力。

只有甘于吃苦、勇于吃苦、勤于吃苦,才能有所得,有所收获。

金一南少将的这部《苦难辉煌》描述了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从这本书中深刻感受到了这段革命史那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辉煌,从“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一问题入手娓娓道来,让我们与其一同感受那段历史,使我激动、使我震撼。

在激动与震撼之余不禁让我通过这段历史去思考当前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根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经济规模、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理想信仰、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在一部分人身上却没能跟上发展的步伐。

当物质极大丰富后,我们的信念寄托、精神归宿在哪里

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战略,实行了改革开放,这完全是我党的英明决策,因为在当时我国国力差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条件不富裕,需要大力发展经济。

然而有一部人却曲解了这一个“中心”,把“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规范提升”忘在了脑后,渐渐地失去了自我,误入了以自我利益为主体的价值观,失去了人生目标。

跪求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读后感

从历史思考未来

读《苦难辉煌》有感

百年沧桑,历史一瞬。

当历史的脚步缓缓踏入第21个世纪的那一刻,也许每个人的思绪中都会出现一个问题,20世纪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当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画卷在心头徐徐展开时,这是一幅怎样让人潸然泪下、又激荡壮阔的画面:迎接20世纪的是不是欢声笑语,而是八国联军炮击国门的轰隆声,是面对《辛丑条约》不屈的抗争声;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历史的车轮驶过了一次转角,却又揭开了复辟帝制、军阀混战的帷幕;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之时,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主义革命的没落,却又写下了中国诞生的伏笔;东北易帜、北伐胜利,中国再次完成了形势上的统一,却又悄然绽放了几抹亮丽的红色;中国的内忧与外患似乎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在五次围剿、红军万里长征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强入侵似不期而遇、又命中注定,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让八年抗战成为永恒,也为中国一统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华民族近50年的不屈抗争,最终汇聚成为了1949年上那一道洪亮的话语—“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了”;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前50年莫过于救国与革命,后50年则是改革开放与飞速开展,当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蓝图铺展之时,中国已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第二的GDP总量和世界第一的飞速发展。

从20世纪初曾经任人的东亚弱国,到21世纪初的综合实力大国,中国的百年沧桑,浓缩了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腾飞的全部过程,是历史一瞬,也是一刻永恒,更是历史留给世界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这样扭转乾坤

假如没有五次围剿,就不会有红军长征;假如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淬炼,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就不会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假如没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就不会有抗日统一战线,不会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历史,初看充满偶然,再看蕴含必然。

从金沙江安顺场17勇士、大渡河泸定桥22勇士忘却生死的拼杀中我们看见了这种必然;从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主义必然胜利”的铿锵话语中我们听到了这种必然;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必然。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不仅仅是一句儿时的歌词,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思索和解答。

当世界对20世纪的中国之谜追根溯源时,也会情不自禁地问一句—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

这既是《苦难辉煌》的开篇之问,更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各方都曾给予过自己的回答:

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农业破产,“农村崩溃,失业人数遂以激增,而野心家因以施其操纵”。

则列出了五点理由:历年军阀的叛变;赤色帝国主义者(苏俄)之毒计;白色帝国主义者(英美日)之经济侵略;过去教育制度的不良;中国社会组织的松懈。

美国作家布莱恩·克罗泽给出了自己最终的回答—运气。

是的,历史曾给予了中国诞生和成长的机遇:辛亥革命的成功让中国的革命形势一浪高过一浪,第一次国共合给予中国宝贵的建党和革命的经验;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主义由深奥的理论成为生动的现实,国际的成立为年幼的中国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连年的军阀混战为中国创造了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

那么这些就是中国红色存在原因吗

是,又都不是。

“四·一二”让人经过残酷的血腥洗礼,最终看清了“党内合作”的结局;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而不是,苏俄和国际最初甚至将绝大部分援助给予了,中国对于国际的经费援助却伴随着“依赖”和“服从”;军阀割据为红军长征让出了通粤之道、打开了湘江之门,却也让红军无立足之地,苦苦寻找根据地而辗转一年之久,从长征之初的八万多人锐减至几千人。

对于这个谜题,在1928年撰写的《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中也列出了五点理由:白色之间的战争;革命影响下的工农群众基础;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革命形势;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部分经费,但是没有送来工农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出,没有送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始终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使得中国不仅看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更寻找到了通向胜利的路径,在民族存亡的历史转折点把握住了机遇。

这不仅是个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的伟大之处。

当下一个历史转折点在1978年缓缓来到时,中国再次显示了自身的伟大,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时代的主题从革命转向了建设、从斗争转向了发展。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什么神仙皇帝”,中国就是通过自身不断的思考、实践、坚持,才一次次地创造了奇迹,真正实现了从苦难到辉煌的涅盘。

历史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问题。

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结束。

对于历史的思索,蕴含着对未来的解答。

新的世纪带给了我们太多新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站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肩膀上,更需要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肩膀上。

一个世纪的硝烟已然散去,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伟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

对于我们而言,重新追寻这段苦难的岁月,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感受肩头伟大的使命和身后厚实的精神支持,才能更好地续写未来的辉煌。

推荐语:

苦难辉煌》是一部在国际大背景下运用战略思维描写红军长征史的历史专著。

品读该书,不禁让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

同样是历史题材散文,同样是在底蕴深厚的作者引领下在历史的天空里驰骋纵横,从错综复杂的纷繁事件中抽丝剥茧,在还原历史原貌之时融入作者的解读,但《苦难辉煌》更多了一分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多了一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在物质不断丰富、精神却逐渐贫瘠的今天,读一读这本书,回顾一下前人走过的路,我才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承受的苦难,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英雄前辈的伟大:他们承受苦难,我们却享受辉煌。

泉州从苦难走向革命辉煌的历史读后感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 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苦难辉煌第二章讲的是什么

有没有读后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作要点: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走向辉煌读后感

走向辉煌 读后感《走向辉煌》这部书,我真的是怀着无以言悦的激动心情读完的。

总之,它给人的感触很多。

不过最令人震撼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巨变。

一个国家,能在三十年的历程中,以崭新的历史再度屹立在世界大国的民族 之林,实属罕见的奇迹!三十年的沧桑,三十年的光辉,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 的奇迹,洗刷了中国百余年的耻辱,终于使中国笑傲天下。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是中国经济腾迅勃发的三十年。

许许多多的高楼与营 利性的企事业单位如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后的这 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有目共睹的钦羡,也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辉 煌的篇章。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三十年。

自“文-革”结束后,中 华民族的意志犹若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华民族兴起的历史,是中国教育事业稳定持续健康 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华民族科技事业复苏的新时期,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 新的信息时期,也是体育事业的辉煌时代。

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打通了中国沟通外国的国门,走向了世界。

这 一切一切的成就都应该归功于中华民族的儿女和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才谱 写了中华民族辉煌而壮丽的史诗。

读完以后,细细品味,觉得国家如此。

个人应该亦如此。

回顾曾经的自己,真的为因经历了常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辛酸与苦辣,变得对 生活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而感到羞耻。

而今,慢慢地长大了,人也变得稳重而成熟了,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不是那么 的单一和排斥了。

毕竟,生活残酷的现实已经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我已不再忧愁与 烦闷了。

同时即便生活有再多的悲欢与困苦,亦不能改变我对生活与梦想的追求。

或许,生活真的已经改变了我的心态,我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誓:我长大了,成熟了,稳重了,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懵懂的对生活充满怨恨与绝望的人啦!现实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面对生活的残酷与现实,一个人要想在这个社会 上立足,首先必须要想方设法地把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会 在这个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地走向辉煌!书中在描述一些战役时常会出现一些假设,比如说假如怎样历史就会更改。

但是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尽的假设,但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远置 于假设。

时间不会重来,机遇只有一次。

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也是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循的原则。

理论出真知,这恐怕也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渊源。

人间的苦难很多,但不一定所有的苦难都会创造辉煌

但走向辉煌,一定 是经历过磨难的。

诚如作者在后记中叙述: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之后,历史 便成为一笔巨大遗产,完整无损地留给了我们。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 辉映漫长的历史。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唯愿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今后强国富民的道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 煌。

《走向辉煌》读后有感 一口气读完了《走向辉煌》的“敞开胸怀:中国大开放”这章后,不禁心潮翻滚,浮想 联翩不能自已。

中国,曾经以“四大发明”等辉煌成就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地大物博,源远流 长,有着灿烂的科学文化,“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可到了近代,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条 约的签订,中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贪婪的黑手伸了进来撕扯着,魔鬼的铁蹄蹂 躏着她美丽的肌体。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被敌人当做侵略的武器。

禁锢的国门被西洋大炮轰开 后,就有了旅顺城惨绝人寰的大、圆明园上升起焚烧的黑烟,香港、台湾、九龙的人民 饱受了亡国奴的沧桑…疲于奔命的咸丰帝,也许常常缅怀那“康乾盛世”,可是,他也许没有想到:逼得他这位“真龙天子”过流亡生活的罪魁祸首,竟是他的祖先乾隆等人一手缔造的闭关锁国、固步自 封的政策

陶醉于“文治武功”的乾隆,曾得意洋洋地致信给英国国王:我中华天朝地大物 博,国盛民殷,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须与洋夷互通有无云云。

他与后来的封建皇帝们,沉 溺于腐朽没落的生活,扼杀了人民的聪明才智,亲手制造了历史的倒退,以至于英军侵略者 进逼北京时,那些封建官员竟没有几人知道英国在何方

1 往事不堪回首,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以无数先烈的鲜血为代价,缔造了一个全新 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做出了英明决断:改革开放

于是,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夜之城”—深圳是我国第一批开放的特区。

在党的领导下,深圳人凭微薄的资金、超人的胆魄,很快将深圳建成世人瞩目的城市。

他们创造了“深圳速度”“蛇口奇迹”、,其发 展势头直逼“亚洲四小龙”。

方向准了,路子对了,信心有了,于是一批批地区开放了:珠海、汕头、海南、浦东…中华腾飞了,穷困落后将被摒弃,属于我们的是富强

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能洗清历史的耻辱,一抖强国风采。

改革、开放,闯过去,前面是个天

敢问路在何 方,路在脚下

世界震惊了

他们发现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个奇迹

曾经因闭 关自守而落后挨打备受的东亚弱国,巨人般站起来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声明: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是接受外资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经济 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已成了许多“老外”心目中的“圣地”“汉语热”掀起来了,中国“绿卡”也越来越令人钦羡。

同志告诉我们:胆子再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改革开放,是生存之道,也是发 展之道,凭着它,可以走向辉煌,创造辉煌

合上《走向辉煌》,我看见了一片辉煌

时代呼唤李向阳—观《平原游击队》有感 8 月 24 日下午 2 时整,我们来到了益林人民剧场,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平原游击队》。

我深深地被主人公李向阳英勇善战的精神震撼了:游击队长李向阳,他精于指挥,具有临危 不惧的胆量和魄力,他为了驱逐日本侵略者,为了革命的胜利,他带领李庄游击队员与日寇 浴血奋战,打得敌人丢盔弃甲。

他的名字,日寇谈之变色,闻之丧胆。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类似李向阳这样的基层指战员不胜枚举。

他们带领群众英勇杀敌,不怕牺牲,和人民群众共患难,同甘苦;他们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着的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 放、人民的安乐这一历史的重任;他们…堪称人民的公仆,时代精神的化身。

然而,时代的年轮又转到 20 世纪 90 年代。

在当今和平建设的年代里,在改革开放的新 形势下,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遍布神州大地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像李向阳这样的 具有时代精神的英雄吗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怎能与抗战的年代相比,李向阳顽强拼命的精 神已经过时了。

而我却认为:当今时代仍然需要李向阳,时代呼唤李向阳。

现在,我们的时 代正需要李向阳那样的人。

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他,为加强两个文明的建设,为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发展而忘我工作着。

新时代的 李向阳,江苏省建湖县岗西村一村长,只有高中学历,1993 年,他为国家创利税 400 多万元,带领全村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时代需要这样的李向阳。

诚然,有一些同志可能看到了某些地区或部门,存在着极少部分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

在这些“公仆”中,贪污受贿者有之,徇私枉法者有之,以 权谋私者有之,见利忘义者有之,不知羞耻者有之…所有这些,都是和李向阳精神背道而 驰的。

在痛心疾首之余,不免有人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李向阳,你到哪里去了

这些人,往往被现象迷惑,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无比强大,没有看到社会的主流。

殊不知党和政 府不早已高度重视了这个问题吗

“反腐倡廉”号召的发出,各种法规的制定,群众的监督,反腐斗争的开展。

这些,亿万人民群众是深感欣慰的。

人们深信,随着反斗争的逐步深 入,广大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一定会有较大的改观,像李向阳那种真正的人民公仆,必将如雨 2 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中华大地上。

现在,我回想起《平原游击队》仿佛置身于影片的境界中。

我观看后,又暗暗立下“凌 云壮志”:长大后,做一个能够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的 好干部;做一个加快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李向阳”。

时代造就李向阳,时代需要李向阳,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呼唤李向阳。

实践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大讨论

时刻听党话 铁心跟党走 矢志报党恩

先贤有云,“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对此,我一直将信将疑,不过每当稍有闲暇,我亦喜好以书为伴、以书为乐。

床头案角、手边囊中,不少的书卷杂乱有章、自成方圆。

近日,听闻《苦难辉煌》一书广受好评,在许多书店都高居销售排行榜的榜首,在网络上也掀起了一股热潮。

党支部也正好发放此书,我便尝试性地翻开,卷帘伏案,细细读之。

不曾想,竟一发不可收拾,读之如饮甘饴、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苦难辉煌》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乐章。

该书由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所著,金教授广泛阅读了500余本参考书目,整理了200多万字的笔记,历时15年时间撰写形成了52万余字的作品。

该书是第一本从国际大背景下解读早期历史的著作,也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图书。

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入手,深刻地剖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清晰地再现了一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引导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

苦难辉煌》描绘了一幅客观真实的历史画卷。

该书与其他党史类图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性。

我以前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看过的一些影视作品,大多都带有主观色彩,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往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美化、提纯或剪切,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

而金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则是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比如,该书在描写、陈毅、彭德怀等伟大革命家之时,通过万里长征、反围剿等一些真实、详尽的历史事件,深刻反映了这些伟人们钢铁般意志和为实现主义的献身精神。

当然,该书也非常客观地表达了伟人其实也是凡人的情愫,没有哪一个人、哪一种智慧是天生正确的。

伟人也会发脾气,也会犯错,也会打败仗。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在长征中最得意的用兵,《长征组歌》中有一句歌词就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但是,一生亲自指挥的大大小小战役,毕竟也有一些是失败的。

毛主席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也开诚布公地承认,他指挥打过四次败仗,四次败仗的地点,分别在高兴圩、南雄、土城和茅台。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昂扬的斗志。

这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中国人勇于奋斗、敢于牺牲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投身交通事业的新人,我每天都会在交通规划科回复信访投诉单。

面对一些群众反映、投诉的问题,我也会深感惭愧、心急如焚,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交通人摆正心态,心贴心地为老百姓考虑,有条不紊地推进交通事业发展,一定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与表扬。

苦难辉煌》吹响了一声扬帆起航的前进号角。

中国人以其坚定的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凝结下来的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向前,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创建美和家园。

正如我们交通监控工作,承担着交通运输状况监控和辅助处理应急工作等重任,成立伊始,各项体系、工作还并不十分健全。

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肩负着群众的殷勤期盼。

我们也应该积极发扬《苦难辉煌》中总结的人独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保持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不断汲取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努力实现交通事业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苦难辉煌》掀起了一场“铁心跟党走、矢志报党恩”的奋斗热潮。

苦难辉煌》讲述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史,更是一首铁心向党的忠诚之歌。

卷书伏案,仰望历史的星空,李大钊、罗亦农等一张张面容依旧鲜活,一个个事例依然感人至深,老一辈革命者面对流血牺牲,正气凛然、义无返顾,坚贞不屈、铁心向党。

正是老一辈革命者用“铁心跟党走”的忠诚之魂,照亮了革命胜利的道路,挺起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重温英雄事迹、苦难辉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一样,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儿女正是从我们党呕心沥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受到感悟,领略到了党的伟大,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因而更加坚定了主义信念,信党、爱党,时刻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矢志报党恩。

历史,纵然已逝,但却永远魅力无穷。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

苦难辉煌》用客观而又深刻的思考、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温了党的革命历史,向我们展现了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更向我们述说了一部追求自由的壮美史诗。

作为新时代的交通人,我们应该时刻听党话,牢记党的教导和宗旨;铁心跟党走,坚持党的领导;矢志报党恩,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偏离,立通事业各项工作本身,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交通事业发展新局面。

读书的心得体会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辉煌的一生不是如波涛翻滚,而是平凡如河水般地淌流不息…

题记

这是我读过最长的一部小说,也是最认真看的一本小说。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

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

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

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

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

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

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

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

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

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平凡—生活的本色。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

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

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这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

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

是喜剧

悲剧

正剧

也许都有一点。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

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

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

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

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

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

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

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

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

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

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

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

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

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看看《平凡的世界》,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同时路遥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

不要怕苦难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

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什么是平凡

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

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

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

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我们的生活中哪一位是孙少平呢

也许很难发现,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最难战胜的就是自我,如果超越了自我的束缚,那么就克服了人类最懦弱的本性,那么就不会自卑只有坚强。

《平凡的世界》就白纸黑字的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

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

只有作一名平凡的人,不把不生活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而且只有一次

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

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