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短句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五观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五观的心得体会)

急需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有了,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这是中国民族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当代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中国的领导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解决的。

只有中国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成立前后八十多年的比较中,以及外国处理X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断推动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民 族工作实践的发展。

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民族理论,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 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

这些观点主要包括: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X小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X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问题交织在一起,在处理X族问题时要注意贯彻党的政策。

这些基本观点形成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论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X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才开创了我国X族工)作的新局面。

而这一切都是以中国的领导为前提,没有中国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

二、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的根本的途径能否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给予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怎样解决X族问题以及!能否解决好X族问题,因而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关系。

这一科学论断,把“发展”的范畴(入民族问题,是关于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最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最突出的为我们正确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正确观察和研究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同繁荣。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个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世纪之交,在“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是关系全国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X疆稳定,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任务。

明确要求,西部大开发要在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西部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实施民族地区大开发;实现西部大发展,就是实现民族地区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明确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进一步指出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又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坚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三、鲜明确立了做好民族工k作的指导原则,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根本保证2005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关于X族问题、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始终坚持和全面贯彻,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要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下重要指导原则:其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其二,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其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制定并实施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政策措施。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X。

其四,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其五,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各族人民利益,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这一主题,体现了发展这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体现了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

在当代中国,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X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两个共同”主题的实践要求,就是民族工作必须是发展和团结两手抓。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

民族工作首先是做好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

只有抓好了团结,使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社会稳定有序,才能服务好发展这项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没有团结稳定,一切无从谈起。

正因为如此,总书记突出强调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具体部署上,都要切实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仍然是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实现平等、团结、进步的最大障碍。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民族工作要通过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课程如数学,运筹,经济的是日后走上社会的技能能力基础;课程如马概,语文,英语的是今天明天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学习让我在这点上的感触尤为深刻。

有许多是我现在有所明白,日后还要继续深入体会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

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

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

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

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

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

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

目前在我们的大学研究生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

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

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

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我记得在2006年3月4日的时候,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的重要讲话:“要引导广大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一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研究生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是我们目前学习的重点。

我们现在的辛勤劳动与大学生涯,为的很可能就是日后的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涉世未深的学生大学期间信誓旦旦,到了社会里面,却做了许多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而且,许多都违反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不是作为一公民所应当做的。

矛盾也因此格外突出,成为社会的矛盾。

如何解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的问题。

古时许多思想家都讲“民富则知耻”,那我现在也说“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少受挫折则我们的荣辱观不会降低”。

因此我觉得,促进大学生(包括研究生)自我道德的提升不如直接大力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

因为学生不如社会前毕竟是比较天真的,在他们大凡不存在大奸大恶之徒,而日后在家庭,团体,企业中做出不应该的事必定是事出有因,而且很大原因出自工作方面。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在促进自己能力提升方面再多多努力呢

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与建设探索过程又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挥洒得淋漓尽致,成为活生生的教材。

当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候,便产生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及时制定符合国情和人民愿望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新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等等,最终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日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我们急于求成,坚信“人定胜天”,将马克思主义别在胸前的时候,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生产资料严重浪费,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践作为作证的。

其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

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学习现在积极影响的了我,并将永远持续下去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国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新疆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在新疆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

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

因此,新疆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反对而斗争。

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民族败类的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新疆。

极少数民族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

他们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

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新疆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坚决同破坏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新疆、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

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就倒退,这也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学习心得体会

五观内容: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3,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5,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四个认同内容:一.强化祖国的认同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

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

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

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

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

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

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

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

更明确些。

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同志是中国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正是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正是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新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

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

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

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

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条认识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

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广大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面向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成就科学理论的根本道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尊重广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时代性上,而且表现在其人民性上。

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与有史以来的任何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忘掉或者抽掉人民、人民的利益,就会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

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先说明:马克思主义没有祖国观

马克思主义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观。

“祖国观”这是中国无知政客的发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没有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科学

不是爱国主义教材

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具体内容分别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五、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求一篇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心得体会和认识,1500字左右,不要那种一搜就搜到的啊,多点原创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我对东方哲学的认识又更近了一层,老子讲的道德经其中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也可以用运动的绝对性来解释。

矛盾的普遍性,其实与我们东方的阴阳说又如出一辙,但是总体感觉,马克思先生的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将东方的一些哲学的神秘化给用西方的思维和学术体系机械化了,使我们东方的哲学体系,指标体系更加具体,向量化的方面迈出了一步。

例如矛盾论中将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东方讲的是阴阳,东方的阴阳由于历史的文字和文化原因,我们今天可能失意了,对阴阳在进行细分,就成了五行说,不如马克思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符合现代人的理解,而且细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我们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指标比较明确。

尤其是马克思先生明确指出,世界是物质的,解决了对神学的批判,用我们通俗的语言讲就是解决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他的思想光辉明亮了人类哲学思想的宇宙

一句话神也是用物质构成的,否则我们无法感觉到神的存在,如果神只是思想,那么任何思想都是对物质认识产生的,思想的作用是通过物质对物质的作用而实现的。

另一点体会就是在基本原理中,马克思先生没有提对和错的概念,这与老子的道德经的自然概念很有相似之处,老子不提善恶,不主张善恶,只有阴阳,所以就只有自然,马克思先生也是只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也有相对性,这个相对性在时空上理解是保持性质的运动,与易经的卦有相似之处,易经每个卦都是在描述一个相对时空中的事物,恰如马克思的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他老人家的思想,这使我可以成为一个完全的脱胎换骨的唯物主义者。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求一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到了不少的东西。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

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在于认识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理性存在物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该从认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别开始。

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也许会成功一时,却难以成功一世。

许多事业有成,学业有成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只是缺少高度凝炼的理性概括,并不缺少准确灵活的感情把握,这正是所谓“有感于心而难以言之于意”的意思,究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着自己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

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

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

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

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的正确运用

来到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

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

但是如果我们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去处理事情,是否会更加简单一些呢

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

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

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

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五、关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

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五观论文1500字

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内容构成。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史观。

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