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xia

日军真不杀姓徐的吗(日军真不杀姓徐的吗知乎)

日军真不杀姓徐的吗(日军真不杀姓徐的吗知乎)

当然抗过,政府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

1937年至1945年8年的抗战,国民政府先后动员了743万军队对日作战(其中中央军128万,晋绥军,粤军,川军,滇军.等地方正规军500多万),基本上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在亚洲日本总共投入了42个师团的兵力,其中投在中国的就有34个师团。

在抗战八年中总共牺牲阵亡了380万将士,其中包括206位将军,10位上将,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为牺牲的最高将领。

51位中将,71位少将,17,000校尉,普通士兵阵亡高达300余万人。

仅自1929至1933年,从中央军校毕业的大约25000名军官中,就有10000余名牺牲在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四个月。

在历次大型战斗中,例如象山海关保卫战那样,官兵整连、整营、整团地为国捐躯者,屡见不鲜。

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官兵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源达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竟达半数以上。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军在亚洲战场的坚持不懈,拖住了日军80%以上的兵力,日军便无法再抽调兵力来对付美军,从以一方面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对日作战中,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理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优势力量,日军虽然攻占的地方多,但是经过激烈的战斗,部队伤亡特别大,每攻占一座城市就要分兵把守,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官兵疲于奔命,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部队无法得到及时修整,无力再次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虽然丢的地方多,但是可以随时得到补充,为以后的创造了机会

被军队击毙阵亡的部分日军高级将领如下:普通士兵:165万 陆军少将林大八,1932\/3\/1毙于上海。

陆军少将仓永辰治,1937\/8\/29毙于上海吴淞。

陆军少将家纳治雄,1937\/10\/11毙于上海。

陆军少将浅野嘉一,1937\/11\/14战伤毙命天津。

海军少将加藤仁太郎,1938\/7\/31 毙于长江下游陆军少将杵春久藏,1938\/8\/2 毙于山西运城。

陆军少将饭冢国五郎,1938\/9\/3毙于江西德安。

陆航中将小笠原数夫,1938\/9\/4 坐机于湖北孝感被击毁。

陆军少将饭野贤十,1939\/3\/22 毙于南昌。

陆军少将山田喜藏,1939\/5\/12 毙于湖北 大洪山。

陆军中将田路朝一,1939\/6\/17 毙于安徽南部。

陆军少将小林一男,1939\/12\/21 毙于内蒙古安北。

陆军中将中村正雄,1939\/12\/25 毙于广西昆仑关。

陆军少将秋山静太郎,1940\/1\/23 毙于山东。

陆军少将左藤谦,1940\/3\/2 毙于江西潘阳湖。

陆军中将木谷资俊,1940\/3\/20 毙于江西。

陆军中将水川伊夫,1940\/3\/22 毙于内蒙古五原。

陆军中将前田治,1940\/5\/23毙于山西晋城。

陆军中将藤堂高英,1940\/6\/3 毙于江西瑞昌。

陆军中将大冢彪雄,1940\/8\/5毙于晋东南。

陆军少将井山官一,1940\/10\/16 毙于湖北宜昌。

海军大将大角芩生,1941\/2\/5 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

海军中将须贺彦次郎,1941\/2\/5 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

陆军少将上田胜,1941\/5\/13 毙于山西中条山。

陆军中将山县业一,1941\/12\/25 毙于安徽。

陆军中将酒井直次,1942\/5\/28 毙于浙江南溪。

陆军大将冢田攻,1942\/12\/18 毙于安徽太湖。

陆军少将藤原武,1942\/12\/18 毙于安徽太湖。

陆军少将浅野克己,1943\/5\/9 毙于广东东江。

陆军少将仁科馨,1943\/6\/1毙于湖南。

陆军少将黑川邦辅,1943\/6\/28毙于云南。

陆军少将布上照一,1943\/11\/23毙于湖南常德。

陆军少将中畑沪一,1943\/11\/25毙于湖南常德。

陆军中将下川义忠,1944\/4\/19 毙于湖北应城。

陆军中将横山武彦,1944\/6\/11毙于浙江龙游。

陆军中将木村千代太,1944\/6\/11毙于河南。

陆军少将和尔基隆,1944\/7\/21毙于湖南衡阳。

陆军少将大桥彦四郎,1944\/7\/25 毙于湖南长衡会战。

陆军少将左治直影,1944\/7\/27毙于湖北荆州。

陆军中将志摩源吉,1944\/8\/6毙于湖南衡阳。

陆军少将藏重康美,1944\/8\/16毙于云南腾冲。

陆军少将南野丰重,1944\/9\/8毙于云南芒市。

陆军少将与野山寿,1945\/2\/9毙于华中。

海军大将山先正乡,1945\/3\/7 毙于浙江椒江。

赢了的也有好多 比如长沙会战 台儿庄(徐州会战)等 只不过这些战斗就算胜利也被淹没在整个战局的失利当中了而已。

蒋大最近没消息了,难道是被软禁了吗

出生在何地

一直以来存在两种说法,正史中记载的是浙江人,祖居奉化溪口。

但是,国内有一些学者则说是河南人。

的身世真是一个难解之谜。

大量事实考证说明,出生在河南许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倒是真有几分可信。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萧鲁阳、副研究员唐金培及河南大学《史学学刊》原副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史专家王晓华等人的考证说明,出生在许昌,原本姓郑,的确叫郑三发。

过去,在不少野史中谈到的出生地时,都说姓郑,叫“郑三发子”,尤其是唐人先生的《金陵春梦》更是影响极大。

该书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清光绪(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

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盐商家当庸人,乃至做了填,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

唐人在《关于《金陵春梦》及其他》一文中谈到这些资料来源时说:“年冬天,有一位的真正的侍卫官退休来港…他用‘八行签’写下了一些有关蒋的情况,内中有5页是记载抗战时他奉蒋之命,在重庆监视蒋的长兄郑绍发的经过…”有个亲哥到重庆寻他作家张仲鲁出版的《家世》一书中说:年,正是战争的艰苦年头。

因国事正焦头烂额,这时,在重庆校场口附近的河南同乡会内,从河南许昌来了一位叫郑绍发的老汉,他逢人便吆喝是“蒋委员长的亲哥”…看其背像,与十分相仿。

他的身段动作,也有许多地方酷似。

而且他为人忠厚老实,不像浮夸虚冒、招摇撞骗之流。

许多人都确信他是的胞兄。

萧鲁阳说,“知道此事的还有军统特务少将沈醉。

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写道:当时在重庆许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件新闻:的亲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到重庆找,而不认亲哥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替他处理的。

随母下堂到蒋家当“拖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河南郑家。

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长的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

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土老帽儿是自己的亲哥哥…“沈醉写到,他多次去看过这个老头,老头总是滔滔不绝地叫冤,说不承认就算了,快点让他回家去。

唐金培说,“此后,郑绍发先后在军统会馆、磁器口缫丝厂、息烽3地软禁了4年。

抗战胜利后,还是把他送回去了。

两封信见证与郑发互动王晓华介绍说,在位于南京的不姓蒋实里保存了一宗档案,即当年郑绍发写给要求其接见的两封信。

一封信是年12月,寄自南京河南会馆;一封信是年5月(当时郑绍发已岁)。

这两封信都有职员登记签章,收文还有编。

两封信相同的内容是说,他本人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郑庄,光绪二十五年(年)曾于开封与蒋同学。

别后数十年未见一面。

第二封信中写到第一封信后蒋曾派吴鼎昌召见。

一封信落款的“民人”,时隔两年多,第二封信的落款已经是步兵少校郑绍发了。

这大概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了。

随母逃荒开封,郑三发原来是个拖油瓶据史学人员李耕五等人的考证,清光绪十年(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

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玉,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年)农历九月。

郑发生前讲述,光绪十七年(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

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当时的省城开封逃荒谋生。

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

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盐商。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玉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

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

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与王采玉成婚。

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二十一年(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家自己谋生。

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

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

其间在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

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

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

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

郑发四次南下寻弟郑发回到许昌老家后以种田为生。

年元宵节,郑发带着儿子郑双喜到许昌城观灯,在许昌专署衙门前,他发现大门口挂着两幅人物照,一位是国父,另一位虽然不知其名,却与自己长得出奇的像。

郑发问卫兵,卫兵告诉他这一个人叫,是当今最高领导委员长。

他问卫兵蒋是哪里的人

卫兵答是浙江奉化人。

他怎么和我长得这么像,又是奉化人,他是不是跟随母亲到奉化的弟弟

从此,郑发有了去南京认亲的想法。

李耕五先生在《蒋氏身世新探》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郑发四次寻亲的经过。

年秋,郑发乘火车到达浦口后,刚下火车,便被宪兵搜出了邬挺生写给的信。

宪兵硬说郑发认亲是假,而一阵审讯下来没有什么结果便没收了他的路费,装进北上的闷罐车让他回河南。

年,郑发一路跋山涉水去重庆第二次寻亲。

到重庆后,郑发来到位于大阳沟的河南同乡会,由郜子举、姚廷芳、李肖庭等人帮忙给写了一份求见申请。

又过了些时日,国民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把郑发接到他家中,许以现大洋重金,打发他回许昌。

郑发谢绝。

之后,宋美龄接见了郑发。

劝他回河南,但郑发不答应。

见宋美龄、戴季陶都不能将郑发劝回,在郜子举等人的呈文上批了个“戴笠处理”四个字。

既没有承认是真,也没有说是假,该怎么处理,让戴笠看着办。

计谋多端的戴笠经过权衡,把郑发软禁在了白。

年春节刚过,重庆方面以“国民内政部”的名义,给郑发的家人寄去了元钱,并让许昌县通知其全家举迁重庆。

之后,郑发妻子魏氏带着14岁的女儿喜云入川。

为找认亲,郑发在重庆一住就是3年。

看到妻子女儿的到来,他喜出望外。

随后,军统局总务处处长沈醉奉戴笠之命,特意为喜云安排了一名女家庭教师,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妞,转眼变成了身着旗袍、脚穿黑皮鞋的“公主”。

一天,郑发酒后失言,向外界泄露了寻亲被关押在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机密,引起蒋大怒。

戴笠立即命令把他和妻子女儿转移到了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监狱—贵州息烽集中营。

在监狱里,郑发结识了“疯子”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

年,寻亲无果的郑发带着妻子女儿“衣锦还乡”。

年12月,郑发南下南京寻亲无果,次年夏天,郑发返回河南,郑家受到当地厚待。

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郑发再次到南京寻亲。

和前三次一样,不见。

8月中旬,失望的郑发返回许昌。

年4月23日,占领南京,逃往。

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寻亲愿望破灭。

年5月,时任贵阳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的韩子栋(年越狱成功得到郑发帮助),带着女儿以及“小萝卜头”的两个哥哥,再次来到许昌,看望郑发(已去世)家人,并和郑发的儿子郑双喜、女儿喜云合影留念(如图,中为韩子栋,左一为郑双喜,左二为郑喜云)。

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河南一位擅长画梅花的画家受邀访问台北,蒋纬国在接见他时明确说“我们是河南老乡”。

还有证明,将自己的名字取自易经里的【豫】卦(二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这显然不是巧合,自己心里明白吧。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百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度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选集》第二卷第五八零页

有点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的意思!真的记回不住了,还像要表达国共合作的思想吧!说错了别怪我!好久不答看历史了!

历史中蒋姓的名人有谁

1、蒋诩

蒋诩(前69—前17),字元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东汉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不满王莽的专权而辞官隐退故里,闭门不出。

时人谚曰:“楚国二龚,不如杜陵蒋翁。

在家门前开辟三条小路,唯与高逸之士求仲、羊仲往来。

后来用“三径”意指隐士的家园。

2、蒋琬

蒋琬是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

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

诸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

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3、蒋廷锡

蒋廷锡是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

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不超绝。

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4、蒋植

蒋植是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作有杂剧、传奇16种。

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5、

讳中正。

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时,追随沪军都督陈英士。

回国后,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该校俗称“黄埔军校”,同时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1949年冬,因与之战形势逆转,退守台湾。

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享年89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琬

徐培根的入狱事件

当徐培根在陆军大学第六期毕业后任浙江暂编陆一师少校时,长黄埔军校,与徐同乡有旧,蒋遣人邀徐任步兵科长。

时徐见知于师长陈仪,醉心崇拜孙传芳,看蒋不起,竟然拒绝来使说:蒋志清这个流氓,我不跟他。

来人以此语复蒋,蒋大恚恨,长记心头。

迨两年后国民革命军兴,徐任陈仪十九军步兵团长,抵御周荫人部于老家贴隔壁的宁海,战败弃兵逃到上海,随葛敬恩依附。

蒋以故知,任为参谋处副处长,迭迁至航空署署长兼航空学校校长。

但偶尔忤蒋时,蒋趋记旧恨,顿足痛哭,说:我总有一天杀掉你

及周至柔入长航空,葛敬恩任参谋部次长,调徐培根为第一厅厅长。

葛敬恩、徐培根以参谋部有职无权,不就职,自在杭州置宅乐居。

爱之深恨之切,大为不怿。

适南昌机场发生大火,战机损毁甚多。

特务报告蒋说:徐培根闻南昌失火,甚为喜悦,说:“好得我早调开,否则责任要担在我的身上。

这些空军器材,都是徐任内向外国定购的,恐次货多,故他们想法烧掉灭迹。

蒋闻徐幸灾乐祸,大怒,调阅徐手经理案卷,亲自细查。

见移交账目内有回扣三万元移作公积金一项,说:要回扣,可见货色退版(劣质产品)。

又以此款系葛敬恩任内移转的,遂把葛敬恩、徐培根二人交军法司审办。

像盗犯一般地关进陆军监狱。

时侍从室主任黄岩林蔚系葛敬恩、徐培根旧同事,是葛敬恩、徐培根引进的,乃向各将领求救。

何应钦、顾祝同等皆代为缓颊,蒋置之不理。

军法司长王震南签呈说:回扣是外国买卖的例规,经手人原可分掉;今归入公积金,不惟无罪,而且有功。

蒋大怒,把军法司长王震南叫来骂了一顿,将签呈丢在地上。

林蔚等缩手无策,密嘱樊崧甫南昌办事处长吕焕光说:现蒋对樊崧甫作战得力甚器重,樊崧甫如肯出头说话,可能有效。

你致电给樊崧甫洽商。

吕焕光和葛敬恩有师生同事关系,当即电樊崧甫恳商。

樊崧甫和葛敬恩是师生,和徐是陆军小学前后期同学,认为案出无妄,情当援手。

但樊崧甫又极为为难:第一是地位低,和蒋只有指挥系统关系,向无他事接触,随便冒犯,怕碰不起钉子。

第二是何应钦、顾祝同等一批大好老都讲了话,樊崧甫去讲情,蒋要是不听,是不自量;要是蒋听樊崧甫的话,樊崧甫定遭妒忌;最好是陈诚能出面说话,但陈正向老前辈开刀,决不肯讲。

樊崧甫最后想到飞机回扣与财政部有关,找孔祥熙去讲较好。

樊崧甫遂致电孔祥熙:葛敬恩、徐培根以飞机回扣案入狱,葛敬恩系甫老师,徐培根系甫少年同学,诸友托我设法营救,我人微言轻,且内情不详,不便进言。

我想购买飞机与财政部有关,师座当知底蕴,如情节不甚严重,拟恳老师鼎力向委座一言,俯念葛等追随多年,不无微劳足录,予以自新,责报来兹。

不情之请,伏祈鉴佑。

旋得孔祥熙复电允可。

并再来电云:在溪口蒋家,当面向蒋叨情,已承蒋允从宽处理矣。

樊崧甫到南昌开会,嘱吕焕光交涉到监狱去探问葛敬恩、徐培根。

陆军监狱署长是1913年反袁时樊崧甫营书记,当然给樊崧甫方便。

吕焕光带樊崧甫进监狱,樊崧甫见那监狱阴森森的,守卫的兵睁着凶眼注视通过的人,杀气腾腾有点令人胆寒;牛头马面,显得狱吏尊严。

樊崧甫想:一旦身落囹圄,日子不会好过。

爱做官的人,怕有朝难免,须加警惕。

吕焕光和樊崧甫说,方志敏也关在这里,要他写暴动历史,有一个小房间。

樊崧甫问:可以看看他吗

吕说:要委员长亲笔批准。

樊崧甫和吕焕光进了一个房间,见到葛敬恩和徐培根,两人合住一个优待室,桌凳床铺齐全,茶壶茶杯、笔砚书籍俱备,像一个小旅馆的房间。

葛敬恩和徐培根见到樊崧甫,很喜欢。

没有人在旁监视,说话倒还自由,有老朋友照顾,究与他犯待遇不同。

葛敬恩、徐培根向樊崧甫诉冤,说任职航空期间,感到空军关系国防重大,真是点滴归公,以贪污入狱,真出意外。

樊崧甫和他俩说:这不是入狱原因,越辩越不对头,长辩下去,你们出不了狱。

徐培根说:他以贪污加罪于我,我倒要辩个明白。

樊崧甫问徐:你辩胜了,把你放出去,把委员长关进来,可能吗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事势如此,不能逞意气。

葛敬恩说:究竟蒋关我们为的是什么呢

樊崧甫说:我的想法,蒋关你们,不是为着三万元回扣。

他挥金如土,送人百万十万数万,并不斤斤计较,岂有计较三万元并且是作公积金的道理

真正的原因是恨你们二人不替他出力。

他以为他培养了你们的地位并挣了家私;他自己岁数比你们大,仍在南征北战,而你们却在西湖边上享福去了。

借个题目教训你们一下,其实问题不大,给你们帮忙的人,不晓得他的心理,只对贪污问题辩解,这是隔靴搔痒,越弄越僵,我看不解决问题。

徐培根忿然说:那个参谋部次长、厅长没有事做,去坐冷板凳,还不如坐牢。

樊崧甫和他说:我们是军人,要服从命令。

他调你们到参谋部,你们不去,他就可以违抗命令处分你们。

人情淡薄,乘机打击,一落囹圄,狱吏可畏,坐牢总不好。

其实事在人为,参谋部并不是无事可为,将来总有一天要抗日的,为什么不准备些对日作战策略,以备来朝

你们又没有反对蒋的企图,何苦冤枉坐牢

葛敬恩问:有什么办法解决冤狱

樊崧甫让他们各自写一封信委员长,说:历承栽培,迭迁要职,无如偶患疾病,滞留家乡。

在钧座勤劳国事之秋,不能追随左右,共苦分忧,深负均座栽培,怠懈之罪,百身莫赎。

恳念追随多年,不无微劳足录,请宽予自新之路,准予出狱,带罪图功,嗣后听命驱驰,踏汤赴火,万死不辞。

二人如法炮制,蒋对葛批:准取保释放。

而对徐培根批:发《资治通鉴》一部,限三个月用红、黑、蓝笔看批三遍呈阅,至期也准予开释,仍用为高级参谋。

党的第一次建党会议有那些人

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 的周佛海。

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

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共13人。

扩展资料:

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由于党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的身世

(1887-1975),中国近代史中一号曾叱咤风云的人物,生于淅江奉化溪口.祖父蒋玉表盐贩出身,日子有天,生意愈做愈大,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售卖油,盐等各样集货.其子蒋明火(即生父)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

蒋明火原配徐氏,1877年生蒋介卿,于父亲在1895年死后掌理玉泰盐铺的业务,这是后话,容后再谈。

徐氏不久便仙游,蒋明火遂取其副手王贤东之堂妹王采玉为填房,她,就是的生母。

尚有一弟二妹,大妹瑞莲,二妹瑞菊,但不数日便夭折,三弟瑞青,养到三岁又死了。

方才谈到蒋介卿于其父死后掌理玉泰盐铺,话说蒋介卿为人,生性暴躁,仗势凌人,他平生有三好,一好嫖妓,二好骂人,三好**,于当地风评不佳,又曾多次与王氏吵架,母子关系日渐疏远,但饶是如此,于日后对其兄长仍是照顾有加,他先后保荐其兄长出任广东省英德县县长,淅海监督等等,但每次他甫上任,总是招来一连串恶名,贪赃枉法,治事无能。

有感:最后于决定不再让兄长为官,就让他在故乡当土皇帝,有所感:明知官员无能,依然委任其行事?大惑,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人,伦理观念对他来说是十分主要的,但他身为的高层,是否该以身作则呢?以往中国有\"荫任\"制度,一人当朝,全家皆有机会当官.政治?对我们来说真的遥不可及!说毕他的家人,再谈谈他的学业,一如很多当时的小孩,都是石蒙馆里念书,到年长一点,到宁波法政学堂读书,毕业后期当执业律师,于一九零六年考取淅江武备学(长)堂,在那里念了一年,再投考在日本设立的振武军校,读了两年后毕业,当了半年多工兵.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他离日回国,参加起义军,成为涉足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叙生平,当然不能不提他的女人,前前后后合共有四个太太:第一位毛福美,第二次姚怡诚,第三位陈洁如,第四位就是广为人所熟悉的宋美玲。

于一九零一年娶奉化岩头村人毛福美为妻,一九一零年生蒋经国,他们这时感情尚算稳定,但当出外念军学以后,长年都不在家,与妻子聚少离多,感情渐渐便转淡,加上自己在外花天酒地,对妻子日益疏远,当他在一九一三年娶娘姨出身的姚怡诚为侧室后,便对妻子更加冷淡了。

姚怡诚并无所出,但她代养密友戴季陶之子,(戴季陶为日裔人士,抗战后被逐出中国)是为蒋纬国,姚抬本没有文化可言,看她不起,不久又搭上苏州女子陈洁如,对姚怡诚也就疏远了。

陈洁如文化层次比毛,姚二人都高,加上会说俄语,自然深得喜爱,带她穿插于社交圈中,其实陈蒋二人根本不可算是夫妻,充其量只可说是恋人,当他开始和宋美龄亲近后,曾给陈十万大洋,促她到美国\"深造\",这段感情也就不了了之。

最后要说的是宋美龄,宋美龄是一个既好面子,而又富于权力欲的人,从以下事件可以略知一二:当初宋美龄下嫁,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要他与元配毛福美,侧室姚怡诚,陈洁如脱离夫妻关系,而她也与原男友刘纪文割绝友谊之爱,几经一番\"波折\",二人终于正式结婚.又,宋美龄强烈要求给她一个正式名份好使她成为真正的\"蒋夫人。

传言郭沬若一生结了九次婚是真的吗?

一:私生活极度糜烂:

我们只八那些有史料记录的,至于那些没有史料记录的嫖-娼及N夜情,那个不在列内。

1.他13岁开始暗恋他的嫂子。

2.当然暗恋并不算在他的初恋以内,他的初恋是个姓汪的小男孩,两人还开过房-男女老少通吃啊

3.前面有说他暗恋他嫂子,天天梦想怎么摸他嫂子的玉手,结果后来跟张琼华结婚(包办婚姻),发现张的玉手跟他嫂子的一点都不像,五天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4.1916年-1937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滕富子)同居(只是同居),共生了生有五个子女。

5.就是在这段时间,他也没有安分,1927年跟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和)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

6.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得罪了老蒋,被通缉,走投无路,又跑到日本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日本流亡生涯。

郭沫若的六根依旧未能清静,大约在1933年前后,郭沫若在外P C,染上性病,并且传染给安娜,一时间手足无措,为此不得不写信给恩师小野寺直助先生,恳求他介绍关东地区的专家名医给予治疗。

7.还是在10年内的流亡期间,用3年的时间去拼命追求于立忱(于出身于名门,初年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在东京做外派记者),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

他说自从爱上了于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于结婚,可是自从于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于冷淡,吞吞吐吐敷衍。

肚子里的孩子三个多月后,他要于把孩子拿掉。

于1937年5月出院回上海后,自杀身亡。

恶心的是郭为了推卸责任,还写文章冤枉当时在日本的郁达夫和于有染。

这都什么鸟人来的啊

更加狗血的是,郭在这10年不跟安娜分手不是因为他还爱安娜,而是因为他被老蒋追杀,安娜的日本人身份对郭来说是块有用的挡箭牌。

他不仅在婚姻存续期间就与安琳、与于立忱等发生婚外情,去,而且从1937年始,借回国之机,把安娜连同五个孩子一起彻底抛弃,另寻新欢。

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

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

1951年,安娜跑到北京要求见郭一面,郭托辞拒绝。

安娜跑到郭公馆找他,他咻的从后门跑了,还洋洋得意的吹嘘,请求组织帮他摆平,周恩来等人看不下去,并将她安置在大连。

8.1937年后,于自杀,中日开战,安娜的挡箭牌失效,郭不告而别抛妻弃子回国,跑去拜祭于的时候看上了于的妹妹于立群,半年不到1938年初与于立群同居,共生四男二女,真正的尸骨未寒啊,于立群后来的结局也不好,1979年自杀身亡的。

9.除此之外,他还有个婚外情人黄定慧(黄慕兰)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和)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

二 御用文人,终生媚骨。

1.1927年3月31日,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号召全民起来反蒋。

郭沫若一面派人将文章送到武汉《中央日报》上发表,一面在南昌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

一时间郭沫若名声大振,俨然是工农武装的代言人,俨然是武汉政府的反蒋功臣。

如果大家以为他是个有骨气的革命家,那就错了,当日他敢写,那是因为当初在朱德家里,有靠山才不怕死的,后来被蒋通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从日本回国。

周扬请他去延安,他拒绝了,却托元老吴稚晖通融求见。

1937年9月24日,在陈布雷的陪同下会见了郭沫若,郭沫若受宠若惊,“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会见后,郭沫若赶紧写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在报上发表,文章中对大加颂扬,三次描写蒋的眼睛:“眼睛分外的亮”、“眼睛分外有神”、“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可惜啊,这篇极尽献媚的《蒋委员长会见记》在大陆已经见不到踪影,《郭沫若全集》当然也不会收录。

2.不过想要知道郭有多不要脸的筒子们表失望啊:

76年写的给的:

亲爱的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冲锋,.

几个月以后粉碎,又来了一首水调歌头 其中“精生白骨、自比则天女皇.”,见风使舵的代表啊

墙头草的骨灰级人物

精分教教主

3.郭沫若文选第12卷第765页《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

上红旗扬

毛挂墙上

亿万人民齐声唱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寿无疆

毛主席呀毛主席

你真赛过我亲爷爷

的功过这些不讨论,其实我也蛮尊敬他的,但是这也太知音体了吧

还爷爷都不要了。

三 天涯人人得以唾弃的一种生物-专家,而且郭估计还是中国专家奠基人。

看看郭某人的考古验证结果:

秦始皇是个鸡胸,驼背马鞍鼻的侏儒。

扫灭六国是因为心理变态。

见荆轲刺杀而拔剑不出是因为手太短拔不出。

别的专家提出质疑,他马上利用权势打压人家。

好像有一首打油诗,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有朝一日调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有什么涵义

年间,军阀韩复渠出任山东省主席,此人不学无术,大字认识不了一罗筐,闹出数不清的笑话,可是他却浑然不觉,喜欢百姓称他为“韩青天”,并以此而自鸣得意。

下面是他的诗作:1、咏泰山

远看泰山黑乎乎

上头细来下头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

类似的还有:

2、咏闪电

忽然天空一火燫

可能神仙要抽烟

如果不是要抽烟

为何又是一火燫

3、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韩复渠,河北霸县人,系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曾任山东省主席七年之久,成为统治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省主席。

他任山东省主席时,军政、财经、司法一把抓,俨然是个割据一省的“土皇帝”,成为一代枭雄。

一、叛冯投蒋

韩复渠最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入伍,投入到冯玉祥门下,并成为冯玉祥的一员得力干将。

随着冯玉祥势力的不断强大,韩复渠的职位也不断上升,到一九二○年,韩复渠已当上了旅长。

且当时冯玉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培养军事人才,还保送韩复渠到北京陆军大学旁听。

到了一九二八年时,韩复渠已成为冯玉祥辖下的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了,与此同时他还被任命为冯玉祥势力范围中的河南省省主席,可见冯玉祥对韩复渠的看重了。

一九二九年,冯玉祥与因为国民革命军“编遣”问题矛盾激发,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

在当时的蒋桂战争一结束,蒋冯战争就开始酝酿,冯玉祥集中兵力,令部下通电讨蒋。

此时,获悉冯玉祥靡下的韩复渠、石友三两人对冯玉祥心存不满。

原来,冯玉祥一向治军很严,对于犯了错误的部下毫不留情,都要严厉处罚,象韩复渠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能例外,有时犯了小错,也要受到“罚立正、战门岗”的处分,使韩复渠感到面子上很难看,于是对冯玉祥日渐不满。

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乘机派人收买韩复渠、石友三二人,当即送给他们二人军费各一百万元,并许诺韩复渠的河南省主席职务不变,同时在以后的每个月将给他们二人军费六十万元。

韩复渠接受了的条件,立即投向了,一瞬间,讨蒋的主力便变成了的生力军,冯玉祥逼迫无奈,只好通电下野,末战先败。

二、“韩青天德政”面面观

一九三0年,调韩复渠到山东省任主席。

到了山东后,韩复渠被人们戏称为“韩青天”。

因为他经常坐在省政府大堂上审问犯、毒犯、赌徒等各种刑事案件,对司法越俎越庖,而且他审案并不根据法律,全凭个人喜怒,任意胡为。

他审案时,两旁站立着执法队军法官等,他点名让犯人站在堂口,定睛看一、二分钟,给犯人相面,观气色,不多开口。

他用右手向下一掳,再把手向右边一伸摆,执法队兵士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右边站着,用准备好的行刑汽车拉去枪毙。

如果他右手向上一掳,再把手向左边伸摆,执法队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左边站着,这是被认为无罪,准备释放的。

不管有多少犯人,他都这样相面、观气色、掳手示意完事。

有一次,山东省政府参议沙月波雇用的一个叫小道的听差,当时才十五岁,沙参议派他去省政府给秘书长张绍堂送信,当时正值这位“韩青天”坐堂审问一批盗犯。

小道一时好奇,站到大堂右边看。

执法队竟把这个看审案子的小听并差也居然推上行刑汽车。

这个孩子吓得大声喊叫:“我是送信的

韩复渠听见就问什么事

执法兵说:“报告主席,他说他是送信的。

韩立即回答说:“送信的也该枪毙

原来“韩青天”错误地认为是他是给土匪送信的。

孩子吓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地被拉出去枪毙了。

事后,沙月波等到吃午饭时,还不见小道回来,就向省政府秘书长张绍堂询问,正值这个时候,军法处核对死者名单,却多了一具尸首,经查明之下,证明是误将小道杀了。

沙月波获悉后,连忙带同小道的母亲哭到了省政府找韩复渠,说执法队误将小道推上汽车枪毙了。

“韩青天”笑了一笑说:“现在他是小道,如不杀掉他,将来就是大盗

我也不叫沙参议为难,给他娘五百块钱过日子吧。

事情竟然就这样了结了。

韩常常出外巡视各地,美其名曰“视察民间疾苦”,其实是到处滥杀一阵,草菅人命。

有一次,“韩青天”到了临沂县,又照例升堂查案,那天审讯的是一件两姓相互仇杀的案子。

有唐姓一家在一九二五年时被王姓杀死六口之多;一九三0年,唐姓复仇,把王姓杀死七口人。

原来鲁南人民强悍,在打官司花不起钱时,因此多采取直接行动,互相仇杀,并不报官。

谁知这位“韩青天”在一九三五年秋天巡视到那里,当时闻悉临沂的这起仇杀事件,大为震怒,随即下令传来王、唐两家,他只简单地一问,便问姓唐的全家还有多少人

唐姓说:“家有十一口人,老的已八十四岁,小的才十二岁。

韩毫不思索地说道:“把唐姓全家十一口人全部抓起来,一律枪毙

当时临沂县长对提醒韩复渠:“王姓也杀了人。

他却说:“十四年我没有来山东作主席,当时的事我不管;十九年我作了山东省主席,唐姓敢于乱杀人,那不成

你不要多说话

吓得县长再不敢声响了。

当时顾问张联升在旁劝说:“请主席把八十四的老头子放了吧。

韩却表示:“留着他也会哭死的,还是一齐杀掉了好。

于是唐姓一家老小十一口人全被杀光。

三、抗日战场的“飞腿将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队里出了两个震惊全国的“飞腿将军”,一个是刘峙,另一个就是韩复渠。

“八一三”事变后,韩复渠被委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在山东方面对日作战,并担任防守日军不得越渡黄河的责任。

十月日军侵入山东,命令韩复渠拨两个师归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指挥,起初颇为得手。

当时韩复渠部展玉堂率领第八十一师在冯玉祥的指挥下,自禹城反击日军,连克复德州、桑园等地,正要乘胜追击时,却接到韩复渠的电令,要求他们停止进攻,在十小时内撤回禹城。

韩复渠的命令令所有官兵都莫明其妙。

原来,韩复渠在接受了守黄河的任务后,要求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配发三十门重炮在黄河南岸,李宗仁满口答应,然而当得知后,心中却不以为然,竟将已到位的重炮旅调走了。

韩复渠知道后,愤怒得破口大骂,说这样做,不是抗日,而是想牺牲他韩复渠的实力,消灭他的军队,于是,他韩复渠也只好保存实力了。

因此,他便要求他的所有部队撤退。

当这些队伍撤走后,日军大批增援,并渡过黄河,与韩复渠部谷良民的第二十二师发生激战。

韩复渠闻知后,以没有大炮挡不住为由命令谷良民率第二十二师撤退。

同时,韩复渠又命令他的其它部队向泰安、兖州方面相机撤退。

知道后,给韩复渠发了一个万分火急的电报,命令韩不得撤退,但韩复渠已退到了泰安,蒋又命令他必须固守泰安,可韩复渠却置若罔闻,又退到了兖州,继而退到济宁,最后退到了曹县,这才停了下来,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飞腿将军”。

随着韩复渠的逃跑,日军没有得到什么抵抗就把山东侵占了,大面积国土随着“飞腿将军”的脚步声沦丧了。

四、韩复渠之死

其实,自从韩复渠投靠后,两人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韩复渠投蒋后不到几个月,韩就有了反蒋的预谋。

韩任山东省主席时,他又一再打击在山东的亲信,试图将蒋的势力排出齐鲁大地,这就招致了蒋的痛恨,蒋也就进一步想杀韩以后快,在韩复渠为保存实力坐视国土沦陷事情发生后,终于找到了杀韩的借口。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并预先通知说为避免日本飞机扰乱,会议在夜晚举行。

韩复渠也被通知到会,到了开会的时候,韩复渠坐车到了河南省政府门口,即看见电灯旁贴着一张写着“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的通知,并有军警宪兵在指挥车辆,把车辆排列到旁边的空地上,韩当时和很多与会的将领,一样下车向里走。

到了第二道门口,左旁屋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于是韩带去的三个卫士都被留在接待处。

韩复渠同一些参加会议的将领,一路说说笑笑地来了“副官处”,看见贴有一张通知,上面写着:“奉委座谕:今晚高级军事会议,为慎重起见,所有到会将领,不可携带武器进入会议厅,应将随身自卫武器,暂交副官长保管,给予临时的收据,待会议完毕后凭收据取回。

看到不少将领纷纷将手枪从腰间掏出来交给副官处,韩也不疑有他,就将自己身上带的两支手枪,也掏出来交给副官处,然后跟着大家一齐进入会议厅。

开会时,韩的左边坐着刘峙。

亲自主持会议,他开口便说:“我们抗日是全国一致的,这个重大的责任应该说是我们每一个将领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

韩复渠也是有胆量的,他听了的话,毫不客气地顶上去说:“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

韩的话还未说完,声色俱厉地截住韩的话说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

韩正想开口反驳,刘峙就拉着韩地手说“向方(韩的号),委座正在冒火的时候,你先到我办公室室里休息一下吧

于是他拉着韩从会议厅边门走了出来。

刘峙握着韩的手走到院内,来到一辆早预备好的小车边,刘峙说:“坐上吧,这是我的车子

韩那里知道这个汽车就是逮捕他的工具。

他上了车,刘峙却说:“我还要参加会议去。

说时就车门关上了,在这个时候,汽车前坐上有两个人爬到后车箱里来,分左右坐在韩的两旁,并出示预先写好的逮捕令,对韩说道:“你已经被捕了。

韩起先还以为前坐上两个人是刘峙的随从副官,看见了逮捕令,至此才知道这两个人是军统特务,又向外边一看,沿途布满了宪兵岗哨。

汽车飞快地开驶到了火车站月台上,由两个特务拉着韩的双手,并肩登上了预先备好的一列升火待发的专车,并有大批荷枪实弹的宪兵、特务等分布在车箱内,直达汉口车站。

然后用专车将他押送到武昌,即把韩交“军法执行总监部”管理押在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一座二层楼上。

这时已到了一月十二日夜晚,

一直到一月十九日,才组织高等军审,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

然而,在审讯中,韩只昂着头微笑,一句也不答复,也不请求宽恕。

法官再问,还是一言不发。

这个审问,其实就等于宣判,因为在逮捕令上,已注明了韩罪状和革除韩的二级上将及本兼一切军政职务。

因此,韩已拿定主意见,一句话也不回答,到了二十四日晚上七时左右,有一个特务走到韩的面前说:“何审判长请你谈话,跟我就去

韩当时还以为真的是何应钦找他谈话,就随着下楼。

到楼梯半腰中一看,院子里满布了持枪待放的哨兵,他方知道自己死将临头,当时便说:“我脚上的鞋小骨些挤脚,我回去换双鞋再去。

他边说边回头,就在他回头上楼的脚刚迈了一步,站在楼梯边的特务已开枪向韩头上打去,韩一回头,说了一句:“打我…”此时连续的枪已打倒了他,歪在楼梯血泊中。

他头部中两弹,身上中五弹,计打七枪而死。

一代枭雄就此完结。

930年,韩复榘被封为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兼山东省政府主席,至“七·七事变”韩复梁在鲁七年,多次来济宁视察工作。

现将其在济宁的轶闻趣事,辍选几则:

商民怒告官

韩复榘以一介武夫成为封疆大吏,掌握山东全省军政大权,可谓青云直上。

在当时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他的亲信随从、至亲好友也随着他的高升而飞黄腾达。

韩的马弁(随从警卫、侍从)李玉瓒被韩派来济宁县任警察局长。

李走马上任后,本着“千里为官只为财”,应大捞一—把的信条,对商号、群众派夫派捐,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时济宁商民同业公会会长袁绍光带头,联合济宁知名人士、商民代表共13人签名,撰写呈文,历述李玉瓒在济宁的罪状,上告到济南韩复榘处,请求处理。

不几日韩派他的政法处长到济宁,通知原、被告—齐去济南,说韩主席将亲自审理此案。

原告整理好李玉瓒在济宁派夫派捐、贪污受贿的证据材料,并把他公开张贴的派捐布告拍成照片带上,一起去济南打官司。

在省府大堂,韩亲自审案,省府大堂警卫森严,气氛紧张,韩复榘坐在大堂后面的太师椅上。

文书递上状纸,韩看后说:“带袁绍先”,下面无回话,文书上去更正:“没有袁绍先,是袁绍光”。

韩大为不悦:“不管什‘么袁绍光袁绍先的,将原告一齐带—亡来”。

众人心中暗笑,堂堂省府主席竟把“光”字错读成“先”字。

韩发问:“你们告李玉瓒,有什么凭据?大家把证据材料、照片等交上。

韩看后陡然色变,大喊:“把李玉瓒带上来1”质问李:“这些材料是否属实?李看到人证物证俱在,实难抵赖,只得低头认罪。

韩命

令:“拉下去枪毙!军警错以为都拉下去,故一拥而上,两人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描写的闻一多是个怎样的人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描写的闻一多是个怎样的人

答:

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

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

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斗士。

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每点2分,共6分)

扩展阅读,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

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喷发的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

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周刊》社为李公朴被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