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

科技利大于弊的事例(关于科技利大于弊的事例)

科技利大于弊的事例(关于科技利大于弊的事例)

一封信两年都没动笔 是由 王北车 演唱的:陷阱

王北车陷阱完整歌词:

演唱:隔路人乐队

词\/曲:秋仔

编曲:隔路人乐队一封信两年未都没动笔

三个字过了几个四季

你是有多想逃避

来不及问问你

我已经错过相爱的日期

那天你

消失在人海里

你的背影

沉默的让人恐惧

你说的那些问题

我回答得很坚定

偏偏那个时候我最想你

我不曾爱过你

我自己骗自己

已经给你写了信

又被我丢进海里

我不曾爱过你

我自己骗自己

明明觉得自己很冷静

却还掉入我自己的陷阱

那天你

消失在人海里

你的背影沉默的让人恐惧

你说的那些问题

我回答的很坚定

偏偏那个时候我最想你

我不曾爱过你

我自己骗自己

已经给你写了信

又被我丢进海里

我不曾爱过你

我自己骗自己

明明觉得自己很冷静

却还掉入我自己的陷阱

一个人的夜里

想的太多

离开我你的生活

不再寂寞

我不曾爱过你

我自己骗自己

已经给你写了信

又被我丢进海里

我不曾爱过你

我自己骗自己

已经给你写了信

又被我丢进海里

我不曾爱过你

我自己骗自己

却还掉入我自己的陷阱

老舍是怎么去世的?

由于受到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

胡絜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

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

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

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絜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演讲。

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絜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

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

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

放寒假时,他给胡絜青寄来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信中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

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

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

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

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这是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两人做出的“大举动”。

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

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结了婚。

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

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

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

创新写作:假如你是Mary,请你给家长或老师写一封信,针对初三这半年的学习生活,结合自己的理想,谈一下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一写自己打算。

由于在要点中只给出了写作的大致方向,需要自己发挥的地方较多。

动笔前要围绕要点组织材料,确定时态主要词汇等问题。

根据要求可知本句主要是一般现在及过去时态,人称是第一人称。

写作中,应注意描述的全面性;语言的表述应该符合语法的结构,造句应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本题给出的材料较为简略,可发挥的空间较大,所以自己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发挥,利用自己熟悉的单词句式等。

贝多芬坚持不懈的事例

1、音乐之路: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从小就被爸爸逼着练习钢琴,八岁欧洲巡演。

为了生计,它当了宫廷乐师,接受了乐师长的教诲,初步懂得了交响乐中各种乐器的特点和作用。

青年时到维也纳拜访莫扎特,得到评语:“未来的音乐家”。

后经历了丧母、失恋、耳聋的打击,却在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后,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屈服

并立即完成《田园》(第六)交响曲。

此后一直顽强创作。

培养了学生车尔尼、舒伯特。

他一生没有爱情,却把自由与欢乐洒向人间,他开创的浪漫古典风格影响了欧洲近百年的作曲家。

2、绘画之路:

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

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

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扩展资料:1、儿时毅力: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

“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

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

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

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2、演奏会插曲: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压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那一颗好学的心,竞然没有被压灭。

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

更为痛心的是,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

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

贝多芬痛苦万分。

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了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他的避难所,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

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贝多芬指挥预奏,由于他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一下子乱了套。

一位指挥提议暂休。

之后,又重新开始。

可是,这一次又同样地乱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暂休。

这时,贝多芬不安起来,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头扎在床上,双手捂着脸,连晚饭也没有吃。

两年过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

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

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

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届不挠斗争、学习的人。

在贝多芬逝世前一年,他这样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

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磕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

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中间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多芬

给临近期末的自己的一封信

小学同学是我们在所有学校生活中相处最久的,一共六年。

能和大家一起大家从小朋友成长到懂事的少年,感到非常开心快乐

余秋雨 《遥远的绝响》原文

遥远的绝响》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居然还有太阳。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刑场。

刑场在洛阳东市,路途不近。

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而缥缈,他想起了一生中好些奇异的遭遇。

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样,上山找过孙登大师,并且跟随大师不短的时间。

大师平日几乎不讲话,直到嵇康临别,才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

夜半时分,突然有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谈着谈着来了兴致,向嵇康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弹完便把这个曲子传授给了嵇康,并且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再传给别人了。

这个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

嵇康想到这里,满耳满脑都是《广陵散》的旋律。

他遵照那个神秘来客的叮嘱,没有向任何人传授过。

一个叫袁孝尼的人不知从哪儿打听到嵇康会演奏这个曲子,多次请求传授,他也没有答应。

刑场已经不远,难道,这个曲子就永久地断绝了

想到这里,他微微有点慌神。

突然,嵇康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

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

显然,太学生们想以这样一个请愿向朝廷提示嵇康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但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他们这种聚集三千人的行为已构成一种政治,司马昭怎么会让呢

嵇康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有点感动。

孤傲了一辈子的他,因仅有的几个朋友而死的他,把诚恳的目光投向四周。

一个官员冲过人群来到刑场高台上宣布:宫廷旨意,维护原判。

刑场上一片山呼海啸。

但是,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已经押上高台的嵇康。

身材伟岸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个曲子吧。

不等官员回答,便对在旁送行的哥哥嵇喜说:“哥哥,请把我的琴取来。

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

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

《广陵散》于今绝矣

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

弹毕,从容赴死。

这是公元262年夏天,嵇康三十九岁。

近代读书的典范

励志故事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

他的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37613930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科技发展对人类来说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开场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

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

用电话加快通讯,用汽车、摩托车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用电饭煲、煤气做美味可口的饭菜…

电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事;可以看动画片,放松一下;还可以不去现场看节目、表演;比如说,这次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就可以在家看转播。

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泛,我们在海宁发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

我们可以在英特网上和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聊天、游戏;可以在网上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听老师上课,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购物、医疗、急救…

需反驳:

反方: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

话到不能这么说,就拿塑料袋来说吧

那不是我们科技太先进,而是我们的科技不行。

要是行的话,我们就不会使用塑料袋,而是发明成本低且环保的购物袋了。

正因为这样,咱更要发展环保科技。

要没有科技,一年一度的洪涝咋来治理,要不咱也学大禹那样,带着大帮群众凿水渠

况且大禹还说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是吗

再说了,环境污染与人口膨胀难道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其实环境污染是人类利用而科技造成的,现在却把所有责任全都推到科技上,是不是可耻了一点呢

爷爷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反方: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这么说的话,菜刀会伤人,咱不用菜刀了,大家都去学空手道用来切菜吧

人类滥捕杀与科技无关,要怪就怪人类的贪欲太大,毕竟枪不会自己杀动物。

不能把任何事都怪罪到科技头上。

就想把载体比作是一匹马,人是马车夫,而身后的马车上装着货物,也就是科技。

如果马走的方向错了,也就是人们把科技向坏的方向发展,那马车夫是用自己手头的鞭子打马还是打科技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却说明环境的好坏不在与科技,而在于人类的本身把科技往哪用。

它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

你往好处使就好,但如果你往坏处,结果则不然。

再说了如果没有杂交水稻,大家每年要吃半年树皮,没有青霉素,大家都得肺结核•难道科技发展就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反方:那熊猫呢

达尔文曾经说过:“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法则。

而熊猫的繁殖能力本来就比其他动物弱,加上对食物的挑剔和单独居住的习性,使得熊猫濒临灭绝。

你看人家蟑螂,即使原子弹爆炸,那儿的蟑螂还不是照样在那“奔小康”

况且,科学还可以帮助当熊猫,为它们疗伤和接生。

多好啊

反方: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你们的观点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以前,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我们闭关锁国。

使得中国的科技及军事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别人的枪打得响,炮口径大,战船坚固耐轰。

就当别人虎视眈眈准备侵略我们的时候,我们中国拿的还是矛和盾。

结果,义和团输给了八国联军。

这是历史血腥的教训,尽管我们不推崇战争但作为一个鼎立在世界上的强国,我们应该具备优秀的军事科技,打好国防基础。

难道不是吗

反方: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嘿,告诉你们吧,即使你把项羽从古代请过来,他也不大可能进入奥运会举重前十几名。

因为奥运会也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科技较量。

当重量超过了人的极限的时候,就得靠科技来帮忙。

在训练的时候,教练会给运动员看录像,和他一起分析提、拉、反腕、挺举时应用哪块肌肉,该举到什么高度,然后强化训练肌肉。

这都需要科技。

况且,科技就是要为人类带来便捷。

反方的四位同学,我问你,你们有谁出门全靠两条腿,上学放学一直自己走回家的

你们不也一样使用交通工具吗

其实项羽的诗句只是用来述志罢了,有夸张的手法,难道你们真信项羽能把山拔起来

反方: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那是因为人类的科技跟不上啊,如果跟的上,咱就可以研发更多杀死病菌的药物了。

请反方不要把眼光只放在科技的坏处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科技的成果。

包括反方的四位同学,我相信,你们手头所用来反驳我们的资料,都是从网上或报纸上弄来的,那也是科技。

凭你们自己的良心说话,你们难道真的认为科技不应该出现在地球上吗

总结:

2008年5月12日14:28,我相信大家对这个时间一定不陌生。

就在那时,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四川省汶川县,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但大伙儿想一想,是什么把解放官兵通过水路送到灾区

是什么把救援物资通过空投送到灾区

是什么第一时间打通了到汶川的公路

是什么帮助人们锯开钢筋挖出伤者

是什么帮医生把抢救出来的伤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是冲锋舟,是直升机,是挖掘机、电锯和医疗设备。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我们应该继续发展科技,造出能抗震的房子,令更多的人幸免于难。

这次的天灾,更坚定了我们的观点:科技发展,利在千秋

“陌上花开缓缓归”这句诗词是什么意思

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陌上花开缓缓归”,陌是小路,小路上的花已经开了,所以走过的时候,可以慢点走,顺便欣赏下周围的美景。

这是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但只是单句话,没有发展延伸成一首诗,倒是很多写故事的人,因为喜欢它,所以常常用来做书名,比如安意如著《陌上花开缓缓归》。

图书简介:

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

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

你可看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76435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这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安意如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

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

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陌上花开缓缓归》,只有在安意如的叙述中,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

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

安意如品读诗词最新作品带你领略隐藏在汉乐府诗词背后的故事

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

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

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作者简介:

安意如,女,1984年6月20日生,双子座,安徽宣城人。

02年毕业于安徽某职业院校财经系。

其后做过极短时间的文秘和会计,发现不喜欢,很快辞职,03年下半年偶然间上网,开始用网名如冰恋枫混迹于新浪金庸客栈。

04年下半年开始接触剧本,并应书商之约写第一部长篇小说《要定你,言承旭》,青春校园题材,书于05年6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05年的2月去北京参与一个动画剧本的创作,之后开始写第二本书《看张爱玲画语》,散文集,书于05年9月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对《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的孩子写一封信

中国,南京大往往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关注点。

而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的认识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份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认为否认南京大是历史修正主义、否认主义的表现。

由于日本人对南京大的意见着广泛的分歧,因此视乎讲话者的观点,南京大可能被称为“南京大”、“南京”、及“南京事件”等。

对南京大的认识,是中日外交及人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南京大一般英译为Nanjing Massacre(南京)或Rape of Nanjing(南京的洗劫、南京的)等字眼,但总体上人民对其的认知往往远不如对纳粹的种族灭绝过程的认知。

亲历和目睹“南京大”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尚健在的已经不可多得了,能作见证的人亦即将与时俱逝。

但是,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惨案还悬而未决,让我们活着的,尤其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的一代,有责任把“南京大”这件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最突出的惨绝人寰的日军罪行,彻底澄清,以对祖先,以儆子孙,更为“南京大”中死难的34万同胞伸冤。

日期与地点:在南京审判(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时,亲历“南京大”,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梅奇牧师(返美后任耶鲁大学驻校牧师)、贝德士教授(金陵大学历史教授,后任该校副校长,返美后任纽约联合神学院教授)及南京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出庭作证。

贝德士说∶“南京失陷后在两礼拜半到三礼拜的期间恐怖达于极点,从第六礼拜到第七礼拜的期间恐怖是严重的。

另外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司库和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迈士也对南京审判法庭说∶“在最初的六个礼拜中,曾每天提出两次抗议。

于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才有“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的平民和俘虏,总数20万人以上”的裁定。

据此,学者及一般人多沿用“南京大”只为期六个星期。

“南京大”不只是六个星期,虽然这六个星期的最为严重。

如果我们需要确切说明“南京大”的最严重阶段,那应该是从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沦陷至1938年2月5日,新任日本南京守备司令官天谷直次郎到任。

两天后,日本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曾下令恢复南京秩序。

尽管有松井上将和天谷少将的允诺,日军在南京的、、掠夺、放火并没有显著的改善。

当时纳粹德国驻华大使馆政务秘书乔治·罗森于1938年2月10日自南京发往柏林外交部的电报还说∶“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统治已达无以复加的程度。

他于3月4日的电报更清楚地分析日本人的情形∶“二月份及本月近几天南京及其周围的形势已有些稳定…日本人的在数量上已有减少,但在性质上没有变化。

罗森还提到直到他动笔写信那一天(3月4日),南京还看不到一家中国商店。

史迈士教授在其1938年出版的《南京战祸写真》中说,南京市区在1938年3月份,有许多大门还是封着的。

再有的德国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当时留在南京在德国大使馆工作,其遗稿中记有“一个日本兵于三月十九日在美国教会院内一女孩”。

上述留在南京的西洋人所报道的南京二三月的恐怖情形完全符合很多留京的中 国人所作之记述。

南京失陷后未及逃出的野战救护处处长金诵盘及其科长蒋公谷两 位医生于1938年2月15日搭美侨李格斯的汽车作南京陷后对市区的首次巡示,蒋氏于其《陷京三月记》有如下之记载∶“出新街口,经太平路,夫子庙,转中山路,沿途房舍,百不存一,…行人 除敌兵外,绝对看不到另外的人,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我们不忍再看。

的卫队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的郭岐营长于南京沦陷后三个月逃出,著有《陷都血泪录》,连载于1938年8月之《西京平报》。

战后,郭在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出庭作证,对质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为“南京大”的疯狂刽子手。

郭写到∶“有人说兽兵刚进来头三天总是放枪烧杀的…结果过了一礼拜不见停止,过了三个月仍不见停止

另一位教导总队的士兵营长钮先铭,系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抗战开始时,正肄业法校,当即遄返报国。

南京陷敌后,钮落发为僧,潜居八个月始逃出南京,现仍健在并息影于美国洛杉矶。

在其所著之《还俗记》中,描述他化装和尚搭京沪 火车脱险,在车厢内的情景∶“当时京沪沦陷已半载有余了,日军为了确保他们的统治权,宪兵当然已不便在公共场所明目张胆地杀人,…在鬼子宪兵监视下,我不敢过分地东张西望;因此我又收回了我的视线,闭上眼帘,一只手搓着颈项上所挂的佛珠子,以作念佛状。

一位文化人李克痕于南京城西乡村躲避两个多月后,于1938年3月初入南京城,6月3日逃离南京,著有《沦京五月记》,连载于1938年7月的汉口《大公报》。

李描述其在南京所见∶“近来日兵奸女的事,在白天虽少有见到,但在晚间仍多得很。

我女同胞行大街上,日兵见之即趋前阻拦,籍检查为名,遍摸全身,百般调戏,任意玩弄,但也只好忍辱含羞,听其胡为,否则,刺刀举起,立刻戳死,故在白天,大街上没有一个妇女的影子。

南京的恐怖局面一直持续到1938年的夏天,虽然明显的在3月中旬以后,和的程度逐渐减少。

可以说三月中旬到5月底是“小”时期。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两个慈善机关(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及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于1938年5月份埋葬806人的记载。

林娜在其《血泪话金陵》中道出其缘由∶“从日本兵进城起,到我离开止—五月二十日—掩埋尸骸的工作从未停止,其实埋也埋不了,一批被埋掉,马上又有一批新的来补充。

南京虽早在1938年元月一日即有汉奸自治委员会的成立,以陶宝庆及孙淑荣为正副会长,但未能使日军的烧、杀、奸、掠稍搁,以致“小”继续到1938年的夏天。

南京的秩序直到1938年11月梁鸿志的“维新政府”(3月成立于上海)还都南京时,始得恢复。

客观地判断,“南京大”的期限应该说是“半年”,或者说三个月的“大”和三个月的“小”,才与事实符合。

“东京审判”的判决说∶“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

又说∶“在城外的人比在城内的人稍稍好一点。

在南京四周200华里(66英里)以内的所有村庄,大体上都处于同样的状态。

“南京四周200华里”应即为上述之“南京及其附近”。

这正好是东起于南京城东北,长江南岸之乌龙山,经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马群、苍波门、高桥门、上方镇越秦淮河而西向花神庙、吉家凹,再越江南(即京赣)铁路,再东北上直趋江心洲对面之上河镇。

实际上,这也就是保卫南京的防线,主要是南京之东南两方,也是人烟稠密的区域。

同时,这一区域是南京防御的战场,村民多在日军未到前远走逃避。

或入南京城避难,所留者多为老弱和妇孺。

日军所至,未及逃避者,几乎极少幸免。

日军一路屠城杀向南京

日军20万分六路逼向南京,一路屠城,屋舍城墟,人烟绝迹。

日军第六师团于11月5日在杭州湾之金山卫登陆后直接北上破松江城。

据英国“曼彻斯特 卫报”著名记者田伯烈报道一位英国记者于1938年1月14日亲赴松江考察后 所发的电报∶“松江全城本来可以容纳10万人左右的居民,我却只看见五个年老 的中国人,躲在法国教会的一幢宅子里,流着眼泪,他们已经断食,恳求我带到上 海。

有中国威尼斯之称的苏州为日军第三师团于11月19日攻陷。

据1938年 上海《密勒氏评论》一篇文章报导∶“美丽古雅的苏州城原有35万居民,日军占 领该城后,只剩500人了。

但最痛心的事情还如下述∶“就是日军侮辱各种阶 层的妇女。

勃发的日本兵到底奸污了多少妇女,恐怕没有人能够估计。

稣实 在其最近所著之《中国妇女作日军慰安妇》一文中说∶“苏州城陷后有二千多妇女 被掳。

夫人宋美龄女士在其1939年1月15日重庆《中央日报》所发 表的《抗战建国与妇女问题》一文中证实,日军不仅将被掳妇女编号供,甚至 当众将被掳妇女“剥掉衣裳,在肩上刺了号码。

一面让我们女同胞羞耻,不能逃跑,一面又充当他们的的工具。

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为一工业中心,平时人口达90万人,1937 年10月下旬以来几乎每日均遭日机轰炸。

据上述《密勒氏评论》文章所载,11 月10日日军于一日之内竟投炸弹160余颗,全城工厂与商业区尽成瓦砾,军民 死伤无算。

恶名昭彰的日军第十六师团所属之第二十联队(相当于中国的团单位)于11月26日陷城后,大施,纵火焚城达十余日。

据该联队第三大队上等兵 北山于1987年公布之《北山阵中日记》所载,日军入城后不分军民一律。

上述稣实的文章里报导日军在无锡掳夺中国妇女3000人,其中为军官所占有,随军押向南京者为数不少。

日军于11月29日陷常州(武进)。

按《北山阵中日 记》所载,日军接上级命令,所掳居民皆杀,结果四千余人被屠。

镇江为南京之屏蔽,运河中枢,且系江苏省会,日军于12月9日破城后,数 千未能离境之难民皆遭,妇女被致死者极多。

后来红十字会收尸共300 0具。

当时年仅7岁的尹正美,全家五口居镇江城内,其祖母、母亲、大爷和哥哥 皆死于日军屠刀之下,本人之后背被日兵刺了3刀,后被救活,现居北京,其背后 3刀伤痕仍清晰可见。

尹女士已撰文报导其受害经过,在《日本侵华研究》第十六 期发表。

田伯烈在其书中提到∶“中立的外国观察家曾赴日军占领下扬子江下游三角地 带旅行视察。

据他们的报告,破坏毁灭的情形,决非局限于上海及其附近。

生 产和生存工具的全部绝灭比较几千几万人牺牲于之下,其影响实在更为可 怕啊

田氏估计上海附近三个月的战事,造成中国官兵伤亡至少30万人,平民 的死伤数目也不相上下。

但是,最可怕的“南京大”继踵而至。

日军近八个师团约20万人,此外还有飞机助战,海军游弋长江(因其武器精良,火力优于中队的三倍),分六路围攻南京。

守军约12万人(除教导总队 及宪兵两团外,有十三个师)。

日军第十三师团之一部连同第十一师团之一部编成 之天谷支队于镇江北渡长江,先取扬州,再西向迂回南京对岸之浦口。

第十三师团 的六十五联队组成山田支队沿长江南岸直趋下关。

第十六师团于12月5日进据句 容后,其第三十八及三十三联队绕汤水镇经紫金山(针山)北麓奔向下关之东煤炭 港江边,以其第九及二十联队攻麒麟门经马群由紫金山南麓直逼中山门。

第九师团 第七、三十五、三十六,及十九各联队在第十六师团之南并进,奔向光华门及通济 门。

第十军所属之第一一四、第十八及第六师团自杭州湾登陆后即西向,经太湖之 南,其中第一一四师团绕太湖南岸北上取宜兴,经溧水而攻南京城西之花神庙、雨 花台、而中华门。

第六及第十八两师团西进,于11月30日陷广德后,第十八师 团及伪满于芷山旅继续西进,于12月8日陷江南重镇芜湖。

第六师团之第十三、四十七、二十三联队即北上为第一一四师团之左翼进攻中华门;其第四十五联队由 最左翼直奔下关。

另有第五师团之第四十一联队,由国崎登旅团长率领之国崎支队 未参加广德战事即北上,经固城湖及石臼湖之南,于马鞍山之北渡长江而东向浦口,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

12月9日南京外围要地龙潭汤山、淳化镇、秣陵关尽失,于是环城防卫战开 始。

12日晨日军攻陷城西南之中华门。

当日下午五时,自告奋勇保卫南京之投机 军阀唐生智长官召集师长以上人员开会宣布撤退,部队由下关渡江北上与正面突围 南下;唐迅即渡江北逃。

入夜后,南京彻夜枪声不停,各奔生路,无路可走的官兵 多化装到老百姓家,特别是国际安全区藏匿。

日军于13日晨9时许始由中华门及 中山门涌入市区,三个月的“南京大”随即开始。

三十四万同胞惨遭日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

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

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

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