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摘抄

教师基本功包括什么(幼儿园教师基本功包括什么)

教师基本功包括什么(幼儿园教师基本功包括什么)

新时代对教师的基本功有什么要求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基本功

一、“三字一话”能力

有人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计算机、多媒体己成辅助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最终会被“电脑+投影”取代,依赖于粉笔和黑板而存在的粉笔字必将成为历史。

对此,我不敢苟同。

板书(粉笔字)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帮手”,借助板书,教师可以清晰、简要或生动形象地呈现出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规范、美观、整洁、流畅的板书,不仅给学生一种美感,而且对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清楚、写整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无疑会增加教师的教学魅力。

国家语委每年举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反映出国家对普通话作为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的重视,而作为教师,更是必备的条件。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钢笔字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

比如,E-mail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鼠标和键盘逐渐取代了笔和墨,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批改作业,发送评语,向家长发布信息等。

与钢笔、粉笔相比,毛笔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遥远,除了专门的书法课外,在一般的课堂上,教师极少用到毛笔。

然而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这项功底,教育部新出台的规范汉字书法的新规定,所有的小学至少每周上一节书法课,练习毛笔字。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包括数学老师

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文明进步与我们有着密切关系。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

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个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如借助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基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课程资源,扩充学生视野,拓展课程内容等。

现在许多学校都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等走入了我们的校园,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能够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各种资源,把课上得精彩。

三、科研与反思能力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

这些理念和目标的检验者是谁?是广大实验区教师,且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同样需要广大实验区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形成共识。

教师能否担当得了这样的角色,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做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四、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与其它行业都不一样,他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小学教学又是一群似懂非懂的孩子。

他们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不易任人摆布。

几十个孩子在一起,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

作为教师,在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面前必须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稍有不慎,就可能毁了整堂课,甚至会影响到以后。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表达表演的能力。

教学过程应该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情感沟通的过程、心灵碰撞的过程。

这种交流、沟通和碰撞,靠什么?就是靠教师的语言、教具、有时还需要适当的形体动作。

语言要简洁、生动、富裕感染力,不仅要把该说的都说清楚,更要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动作要和谐得体、引起学生的注意。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这方面的要求更为突出。

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作为一个教了几十年书的老教师而言,“三子一话”的能力我自认为是经得起考验的,但是在计算机这一领域的掌握比较困难,很难跟得上发展。

如今年龄偏大以及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在语言表达方面也略有欠缺,还要加强修炼和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教学这条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

授课方式:老师能根据本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通俗易懂。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例题使知识更条理化。

语言风格:老师授课时生动形象,语言幽默风趣,非常能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无限兴趣,能让我们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课堂气氛:老师平易近人,能循循善诱,很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工作态度: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对同学的提问,能耐心讲解,不厌其烦。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标准,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在标准与信息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时,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技术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做出判断,使之对学生的学习产出导向、鼓励、批评、纠正、改进等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我会通过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我对学生的爱。

以往我常运用的教学评价有以下几种:1、即时口头评价的方法;2、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3、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4、学生完成作业的评价;5、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在学习了本专题后,我认为顾志跃院长所讲授的提问与评价值得一试。

提问与评价,这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就是需要问一些问题,就是所谓的提问。

首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能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掌握的差异性。

其次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追溯答案,从而引发思考。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就要小结,这个小结就是评价。

但不能只用对或错做简单的评价,教师要用一定的鼓励性或引导性的语言来评价。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鼓励表扬,进一步引导其思考的方向。

尤其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引导性语言比批评更有用,学生虽然回答错了,也要让他得到有效的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认知上的、也可以是动机上的,通过补偿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是要经常用到的,不提问就不了解学生,而了解是学生学习的开端。

不评价学生就得不到有效补偿,而有效补偿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引导学生健康前行。

在今后的教学,我会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认识能力。

这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等认识能力。

2、设计能力。

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此相关 的有下述几点:明确教学目标;悉心钻研教材;搞活教学活动;讲究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

3、传播能力。

这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组织能力。

这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优秀学生参与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能力。

5、交往能力。

这主要指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扩展资料:教师的教育能力被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

一般认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的能力;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教育机智等。

国内外的研究者都对教师应具有的能力进行过很多探讨。

例如,国内学者(李绍依等)指出,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育任务,不但在道德品质方面要做学生的榜样,而且在业务方面也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教育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能力结构

音乐教学的评价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音乐教学评价,就是针对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对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整体的价值判断,也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课堂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师评价内容中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课堂音乐教学评价,能检验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水平、音乐能力的高低、职业风范、人格魅力等各方面的素质。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围绕音乐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实现有效的音乐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的音乐学习来展开。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评教学目标,注重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在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中,教师不仅能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性与渗透性目标的达成,也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显隐兼顾目标的贯穿,更注重“知识与技能”显性目标的落实,在把握尺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音乐学习兴趣、体验学习音乐快乐,在着眼于学生四个音乐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方面,能够做到让三维互伴互随,相互渗透,体现出教学目标具体化、可行性、可操作、可检测强的特点。

(二)评教材处理,注重创造性

首先要看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

教师是否能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充实,是否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

(三)评教法运用,注重有效性

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能从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教师对来自课堂中的各种信息做出了何种评判,形成了何种反馈,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反馈的信息的。

(四)评学法指导,体现学科性

评课除了要观察教师怎么教之外,还要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

例如,考察教师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对学生学习进行相应的指导。

再如,考察课堂能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五)评教学过程,突出合理性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程序完成的。

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实践是否科学。

教学程序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六)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板书。

2.教态。

3.语言。

4.专业:5.操作。

6.评价。

(七)评学生能力培养

在评课过程中,还要注意考察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强化了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八)评教学效果,注重实效性

评价教学效果,要看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实现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

进行评课,着重要看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还应该关注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堂评价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及价值判断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人生规划意识等提供有益的参照;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学校加强、改进、提高音乐教学工作,促进课程改革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不同教学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

(三)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评价学生、教师,还是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项内容。

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肯定其进步与发展,指明其努力方向,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四)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

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和谐的良好评价氛围。

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包括哪些内容

一、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

(一)历史专业知识

1.掌握历史上的重要史事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能够正确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2.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了解一些新史观的观点,对历史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3.了解历史教学的主要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促进学生积极、合理地感知和认识历史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1.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的结构,掌握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

2.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的要求,能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3.能够准确把握、有效落实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主要内容。

(三)历史教学内容分析

1.理解和掌握初中历史课程六大板块的主要内容。

2.理解和掌握历史教材的基本框架、编写特点和主要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学情对教材内容作出恰当的分析,并能合理地整合和使用教材。

3.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并运用适当的教学资源。

(四)历史测试与评价

1.了解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主要类型、具体方法,能够制定和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客观、公正、合理地考查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能够依据调查或测试目标和内容,确定调查或考查内容,选择恰当材料,制定调查或测试方案,确定题型,选择、改造和编制题目。

3.能够客观地采集测试数据和信息,科学地进行试卷评析,全面、客观、发展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情况,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

二、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专业技能

(一)研习历史资料

能够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够阅读和分析与教学相关的不用形式的资料,如历史文献、地图、图片、图表等,并能够运用相关资料说明历史问题。

(二)解释和评价历史事物

能够正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证据客观、辩证、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课堂设问

了解课堂提问的类型;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有层次、有步骤地提出数量适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

(四)教学语言和板书

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清楚明白。

讲述历史事物时形象生动,富有感染性;讲解历史过程时准确清晰,具有条理性;评论历史事物时客观严谨,史论结合,具有逻辑性。

板书设计能正确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正确、规范、流利地书写,板书布局合理,文字量适度。

(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1.计算机、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的操作。

2.Windows文件管理、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包括Windows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Word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

3.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能够在网络中搜索和加工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在教学中有效整合。

4.能根据教学要求制作教学课件,将文本、图片、图表、视频、动画等插入、链接到课件中,并能顺利演示和使用。

三、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一)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阐释本节课的初中历史课程理念;本节课涉及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相关理论。

能够将理论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2.教学背景分析

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加以分析,可从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所教学生的情况加以分析,可从学生已有认知、情感、学习障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简要说明相应的解决策略。

3.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并注意目标描述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依据教学背景分析,确定适宜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应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及实施策略等进行整合表述,可通过流程图或表格等形式来描述。

注意应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逻辑线索清晰、语言简练、图文并茂,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重要的教学活动应具体描述。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的设计。

注意评价方式的合理化,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兼顾操作性和发展性。

6.教学设计特点分析

在总结教师本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参考他人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要求及理论依据,依据所教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描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注意从优点、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二)教学实施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景

能够合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历史;问题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

2.组织以感知、理解和探究为核心的历史课堂活动

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的历史课堂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历史认识的提升;掌握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和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效调控课堂教学全过程

掌握历史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能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能通过适宜的课堂教学评价和反馈,清晰了解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三)教学反思及评价

1.教学后自我反思

能依据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能对教学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改进的策略。

2.课堂教学评价

了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标准,能归纳出课堂教学全过程或教学片段的基本特色和实施策略,并能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设计和实施(如情景创设、探究学习、思维培养、认识形成等)提出合理而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如何对教师阅读进行评价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 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要评 价学生阅读素养,须对这一复杂的活动有理性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 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 作用的过程。

因此,评价学生的阅读素养要从他们掌握阅读策略的程 度评价,不太能采用客观量化评价,而应为定性评价。

朗读这种有声语言艺术是阅读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实践中 能起到增加学生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作用。

如何对学 生在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基本朗读技巧上进行评价指 导,显得极为重要。

德、法、英、美、*、中六国都比较注意在阅读 教学中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朗读和默读就是其中一 项。

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主要有专家评价、教师评 价和学生互评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鼓足勇气、尽心尽力地 读过之后,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评价,他人评价应针对朗读的具体情 形、朗读者素质的优劣,告诉学生他们的朗读优势在哪里,该如何进 一步发挥;缺点在哪里,该如何弥补;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读才能读 好。

这样既能满足读者和听着的心理需求,又能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用“点睛”之语,就能“指点迷津”。

但笔者 认为自我评价也不容忽视,朗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欣赏、表达几个阶段。

具体说,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 自己的内心视觉形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试、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想象中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实现读者对作者的情感发展,然后 再通过口语把自己形成的情感体验鲜明地表达出来。

这样复杂的朗读 心理过程,只有读者自己在活动,其他人无法参与.无法体会,无法 评述。

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让读者评价自己的读,在他欲评无言或 评而不准时,再采用他人评价,这样他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将直接评价和启发评价相结合。

不少教师喜欢对学生朗读情况随 堂直接进行评价,这样评价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得失,便于改进和提高,但教学中有时也需要运用启发评价。

文章表达的情感十分复杂,教学 中,应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可以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应该采用启 发评价,即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 悟,自己体验,自己表达。

这样既引导了读者,又启迪了听者;既评 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既训练了读法,又训练了思维。

至于默读速度可用一定时限为单位,被测学生同时开始,同时结 束,然后计算不同学生的不同速度;也可以用一段文字为单位,分别 计算不同学生读完的时间,从而确定各学生每分钟的读速。

默读理解 测试则在单位时间根据阅读目的和材料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的读法测验学生默读效果,看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选文,这篇课文长达十页,我让学生捕捉典型人物和 典型环境为阅读目的,限时十五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整体把握 文章内容的预习作业来测试学生默读速度和理解效果。

如何进行写话与习作教学评价 袁贵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 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生作文难,已成广大教师、学生、家长面临的语文教育中的头等 大事,以至于不少报刊都展开了这项讨论,可以说,这个问题已成为 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大家形象地把小学“作文难”现象成为“巧妇难 为无米之炊”。

连我们许多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为小学生感叹:小学生阅历太少,写作文所用的素材也很少,要他们写作,尤其是让 他们写出有意义的事、甚至要他们写出有教育意义的事,实在是难为 这些少不更事、天真无邪的娃娃们了。

但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在习作教 学中所持的评价观对学生的习作水平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否有利于小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评价的标准尺度对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影响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不小 心学生上了三年级要求写作文了,突然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不会写 作,于是如临大敌,赶紧想办法,课堂强调、课下找家长谈话,请家 长配合指导。

家长看老师着急的样子,也恐惧起来,最普遍的做法是 赶紧上作文补习班,于是,作文补习班市场也红红火火起来了。

由于教师对学生习作水平的评价标准尺度运用不当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 要原因。

1、教师人为设置坡度,导致学生作文水平“卡壳”。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1—6 年级各阶段的习作水平分别作了 不同的要求:1—2 年级把习作叫作写话,3—6 年级叫习作。

以1—2 年级的写话为例,课标提出的要求是:(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 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相反的情况是小学1—2 年级的写话并没有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充其量只是在讲课为了让学生理解生词,而让学生遣词造句;为了应 付考试而训练学生看图写话而已。

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障碍了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至于写作兴趣及自信心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这种教学模式伴随着学生进入三年级,导致学生不会作文现象的 发生是必然的,因为教师所持的评价观在此时陡然升高,让学生难于 接受,无形中为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发展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学生 自然会怕作文,觉得作文难了。

怎么办呢

给学生一个可以接受的坡度,让他努力一下,就能触 摸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如有的低年级语文老师设计了与学生学习生活 相关的“坡度练笔”、“写话”练习等,引导刚刚入学的孩子写自己 的新学校、新朋友、新老师、新课本、新书包、新学科、新的学习方 法等等,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 想。

引导二年级学生观察、认识写作大自然的现象,写自己开心的事、烦恼的事、助人为乐的事、哭鼻子、掉眼泪的事,自己会做的事,招 待客人的事、写家乡襄樊大桥、自己的卧室等等。

有了这样扎扎实实 的写话能力的训练,到三年级真正写作时,就不会出现像前面所说的 那种陡然“卡壳”的状态了。

2、降低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小学生的作文内容上,由于教师的评价观太高,以及应试的指 挥棒苦苦地要求我们的小学生写“有意义的事”,甚至要求他们写“有 教育意义的事”,迫使小学生找范文,因而普遍出现小学生作文“说 空话、说套话的现象,随之就自然出现了小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特点的 问题,小学生作文也就失掉了童趣和天真。

如写做好事必写老三样:搀盲人过马路、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做值日忘了关窗,回家后冒 雨回到教室把门窗关好。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好事不该做,而是这种 好人好事都写了几十年,听腻了,老师也改腻了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认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 练习,是一种训练,是一种学生作业。

小学生作文不是创作,不能苛 求小学生作文的社会功能。

有个别小学生写出了供人欣赏的文艺作 品,当然是好,要爱护培养。

但这不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标。

广大 的小学生是不会写出文学作品的,对他们也不能这样要求。

正如梁启 超所说:“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是不可 以教可以学的。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练习写作,学会写 各种文体的一般写法,即所谓的规矩。

这种练习也是通常强调的语言 运用方面的基本功

我以为,教师在每一阶段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基 本功,只要学生掌握了,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满分,大可不必从开头到 结尾,从遣词造句到思想观点到文采等方面求全责备。

要求太高,学 生畏难了,也不肯、不爱写作了。

假如评价的标准低一档,学生既掌 握了写作的方法,又有了信心,写作的兴趣更浓了,孰优孰劣,不言 而明。

(注:难的是我们的教师放不下高高举起的评价标准

二、忽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不会详写作文 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或在作文时三言两语,草草完事,让我们 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头疼,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

课标要求不同学段学 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的评价观要重视学生写 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 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

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 料。

针对小学生作文素材“无米下锅”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也作了 积极的探索和开发,有的老师甚至帮助学生“找米下锅”。

如时下流 行的搞一个活动,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的做法。

细思量,这实在是一种 无奈之举啊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

还说:“生活 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 个不歇。

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喜怒 哀乐,有些事情看起来作文不是道,但那也是生活啊

孩子们们的“源 泉”是丰富的,可“溪水”为什么会“枯竭”呢

据调查,学生最感兴趣或最拿手的作文是童话、科幻、梦境等内 容的习作,很多学生都不爱“写人记事”类型的,理由是记不清细节。

而“科幻童话”类则不同,它可以怎么想就怎么写,好写

于是,搞 完活动马上写的作文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可是,时间长了,活动的次数多了,也就是说老师帮学生“找了”很多“米”。

老师们也发现:不少同学“烧”出了“香喷喷”的“米 饭”,但“烧夹生饭”的还是不少。

虽然同学们对写人记事类型的作 文感兴趣,但写得比较精彩的还是那些平常作文基础好的,观察及写 作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其他很多同学只是把活动的过程记录下下,像“流水帐”似的,干巴无味。

再后来,大家只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对作文又开始厌倦了。

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证明这种帮学生“找米”的做法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上是一种浅尝 辄止的行为。

怎么办呢

有些激烈的体育比赛项目,裁判是无法用肉 眼来判断的,只好借助电子影象设备,使用最普遍的要数“慢镜头”回放了,只有重放“慢镜头”,才能看清运动员的动作、身体所处位 置的微小差距。

吃蛋糕也是一样,一大块蛋糕摆在你的面前,怎么吃

很简单,切开来吃

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的许许多多的例子。

再来看 看我们引导学生开展的活动:活动过程是要放慢镜头的,平时只让学 生整体去观察,那只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不切开看还是写不出 好作文的,也就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技巧。

在活动中提醒学生观察 活动中人物的衣着外貌、表情、动作,告诉学生注意记住自己的想法,事后再进行及时采访,活动时心中的想法、感受,猜猜其他人心里会 想些什么�6�7�6�7老师的提醒、提问,是帮助学生回忆,帮助学生观察,从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经过这样较长时间的训练,相信学生不仅写师生游戏活动得心应 手,写其他类型的写人记事作文也能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找米”的技巧和能力后,自己才能“找米下锅”。

回头再来看看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 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

这话自然是正确的,不过还可以加上一句:要想让“溪水活泼泼的流个不歇”,还需要我 们当老师的做好“渠道”的疏浚工作啊

三、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1、修改的意义。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词用语的千古佳话。

叶圣 陶、吕淑湘、张志公、朱德熙等语文教育老前辈则非常重视学生作文 的批改,仅从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中小学生作文评改举例》一 书就可见一斑。

书中有一篇中学生的习作,题目叫《一张画像》,叶 老从题目改起,将“张”改为“幅”,认为这样庄重些;文中的一些 地方经叶老修改,用词准确了,句子干净规范了,读起来也顺畅了;他还在作文后面加了简短的鼓励性评语

一个普通中学生的作文居然 得到一位大作家的指点和鼓励,使小作者从此树起了写作的信心...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怎样的教学基本功求解答

前不久听了几节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观摩课,其中有关教师基本功方面的问题,令笔者生出一番感慨。

一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板书。

这位教师上的是古诗词欣赏课,应当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是紧凑的,教者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启发、悉心引导,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很是娴熟,其声光电色的动画制作很吸引人,而且选播的背景音乐也悠扬动听,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师的板书实在太差,粉笔字不比小学中段学生写得好,且字小笔划细,其形象在听课教师和学生心中大打折扣。

另一节课,教师上的是《给<狐假虎威>配音》。

教师的设计可谓标新立异,匠心独运,把《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故事制成动画片,让学生学着电视、电影里的样子,给动画片配音,然而课堂教学刚开了个好头,电脑就出了问题:没有了动画,如何配音

教者先是自己排除,不一会儿又上去一位帮忙的老师,可是捣鼓了半天(10多分钟),忙得(实是急得)满头大汗,问题没有解决,这其间,学生眼睁睁地等了10多分钟,因为老师对学生没有顾得上安排。

此时,又从外面急匆匆地赶来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专业不错,只用两三分钟就解决了问题,电脑也恢复了正常。

可是时间已过去了近半,学生原本的兴趣也所剩无几。

这不禁使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读中学时,几何课上,数学老师左右开弓,随手一画,几近标准的圆便出现在黑板上,我们感到很神奇,佩服之至,课后好多同学也纷纷模仿,并由此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一字一话”能力

有人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计算机、多媒体已成辅助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最终会被“电脑+投影”取代,依赖于粉笔和黑板而存在的粉笔字必将成为历史。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板书(粉笔字)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帮手”,借助于板书,教师可以清晰、简要或形象生动地呈现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规范、美观、整洁、流畅的板书,不仅给学生一种美感,而且对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清楚、写整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无疑会增加教师的教学魅力,国家语委每年举行的面向全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反映出国家对普通话作为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的重视,而作为教师,更是必备的条件。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无情冲击下,钢笔字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

比如,E-mail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鼠标和键盘逐渐取代了笔和墨,借助于网络,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批改作业,发送评语,向家长发布信息等。

与钢笔、粉笔相比,毛笔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遥远,除了专门的书法课外,在一般的课堂上,教师极少用到毛笔。

因此,我认为过去的“三字一话”基本功可缩减为“一字一话”。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

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位的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如借助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基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课程资源,扩充学生视野,拓展课程内容等。

三、课程加工与开发能力

新教材,无论是哪一种版本,其内容的综合性、弹性都很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开发。

传统上,教师是“教教材”,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而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只把教材当个例子。

这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加之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立足“预设”,巧于“创新”,这就更为课堂“不确定性”与“生成”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空间,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能力。

否则,一旦这些“不确定性”与“生成”发生时,就会惊慌失措,乱了方寸。

再说,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课程和标本课程的出现,对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编”书,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教学问题,更要思考教什么的课程问题。

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需要教师具有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能,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组织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技能等。

四、科研与反思能力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的检验者是谁

是广大实验教师,且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同样需要广大实验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形成共识。

而教师能否担当得了这样的角色,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做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越发感到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又不允许学校有更多的人力与物力脱离一线去学习、研究、实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校本教研应运而生,而校本教研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反思能力,能从诸多问题中选择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问题,独立或合作地展开研究,最终将研究的成果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新课程实践还要求教师能在一节课结束后静下心来想想,用反思的笔记录自己的成功,剖析教学中的失败。

五、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生更多的要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

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

其次,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带来了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个体有效地组织教学,协调与沟通生生、师生关系并且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

第三,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综合实践课虽是新课程最具革命性的举措之一,但它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教科书,需要教师结合本地特色创造性开发,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实践。

总之,由于时代的发展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体育教师课堂考核考什么

在各地方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高职称评定中少不了对教师的课堂考核,很多教师一参与到课堂考核就是莫名的紧张。

适当的心理紧张有利于考核效果的提高,但过分的紧张反而不利于发挥自己,展示自己。

体育课堂考核考什么

如何在考核中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是很多体育老师希望自己能把持的,下面用几个关键词简要的罗列并进行撰写如下,希望与同行们共勉,不妥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气场经常有老师这样说,某体育老师上课有很强的气场,或者有很强的震撼力。

实际所谓的气场展示出是作为体育老师自己课堂教学的魅力,而且这里所讲的是体育老师本身所特有的魅力,主要还有由体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就是不用出声,他的教态中展示的举手投足,肢体语言等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不用说体育教师开口说话了。

很多优秀的体育老师往操场上一站,就能给能以振奋,我们知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教的状态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气场好的老师能催学生上进,给学生以振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学习。

对体育教师气场无评价的衡量标准,但可以通过教师间相互的比较就能看得出高与低,优与劣。

而体育教师气场的养成这主要还有由一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所积累而成的,并能在教学中所能呈现的。

二.忽悠教师“忽悠”能力就是一种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能力的呈现。

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不停“忽悠”,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忽悠学生时刻投入在体育学习中,并能有利于教学目标快速达成。

而对于课堂考核课来是说大多数为借班上课,师生间基本是陌生的,如何使教师快速的容入到学生心中并能快速的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忽悠能力,忽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的学习。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学科的实践课在室外更加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分神,违纪学生(随意嘀咕、不按照要求练习时随意捣乱)出现时,这时需要教师去忽悠,用艺术化处理,一个异样的眼神,一句巧妙语言忽悠等等都可以使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

此外教师的忽悠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时刻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让学生在高效与亢奋中全身心的参与体育学习,教师与学生容为一体,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学技能在课堂考核中占很大部分,这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最直接的体现。

对于一名合格的或者优秀的体育教师所拥有的技能比较的多,因为教学技能是一综合的反映。

在对教师的课堂考核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教师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这种技能主要体现教师的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能力,包括重难点的把握,场地器材的经济利用,对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依照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编程设定;其次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设计所呈现的教学技能,对体育教师课堂考核中,一般会注重教师的口令与示范讲解,队伍的调动与组织,对课堂驾控能力,对于课堂中新生成资源的有效果的转化与利用,最后就是体育学科中时常遇见的对突发事件的巧妙的处理等。

教师如何写听课记录

听课对每一个新教师来说都是必须的,这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很重要途径,那听课记录要记录哪些东西呢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要点:听课记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1、教学实录包括:(1)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4)学生活动情况(5)教学效果 教学实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种是详录,比较详细的把教学步骤记录下来;三种是实录2、教学点评听课者对本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建议。

包括:(1)教材处理和教学思路、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3)课堂结构设计(4)教学方法的选择(5)教学手段的应用(6)教学基本功(7)教学思想(8)其他 写教学评点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二是总评,就是对间评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和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上课者交流 我们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在做听课记录时偏重于课堂实录,而不重视点评,更有甚者只是记录执教者的板书,别无他记。

显然这种听课价值是不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该是实录与点评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点评比课堂实录更重要。

课堂听课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构,学生参与情况和学生学效果等方面阐述这节课的得失,既要有观点也要有依据。

一般不要面面俱到,只选择比较有意义的、典型的方面做出点评即可,评价还要从简易性的角度,提出课供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