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摘抄

强烈不建议让小孩学手风琴(小孩学手风琴好不好)

强烈不建议让小孩学手风琴(小孩学手风琴好不好)

从来没听说过呢

贝多芬坚持不懈的事例

1、音乐之路: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从小就被爸爸逼着练习钢琴,八岁欧洲巡演。

为了生计,它当了宫廷乐师,接受了乐师长的教诲,初步懂得了交响乐中各种乐器的特点和作用。

青年时到维也纳拜访莫扎特,得到评语:“未来的音乐家”。

后经历了丧母、失恋、耳聋的打击,却在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后,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屈服

并立即完成《田园》(第六)交响曲。

此后一直顽强创作。

培养了学生车尔尼、舒伯特。

他一生没有爱情,却把自由与欢乐洒向人间,他开创的浪漫古典风格影响了欧洲近百年的作曲家。

2、绘画之路:

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

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

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扩展资料:

1、儿时毅力: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

“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

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

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

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2、演奏会插曲: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压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那一颗好学的心,竞然没有被压灭。

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

更为痛心的是,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

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

贝多芬痛苦万分。

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了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他的避难所,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

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贝多芬指挥预奏,由于他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一下子乱了套。

一位指挥提议暂休。

之后,又重新开始。

可是,这一次又同样地乱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暂休。

这时,贝多芬不安起来,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头扎在床上,双手捂着脸,连晚饭也没有吃。

两年过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

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

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

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届不挠斗争、学习的人。

在贝多芬逝世前一年,他这样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

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磕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

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中间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多芬

贝多芬失聪后的故事

在1819年他变成全聋,这无疑完全剥脱了他指挥和演出权。

就是日常的沟通,也显得非常的吃力。

贝多芬从1818年起需要“谈话册”(Konversationshefte)才能与人“交谈”。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很多贝多芬的话语都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研究其为人的重要资料。

但这并不意味着期间贝多芬无所作为。

1814\/15年维也纳会议期间他写了一部《荣耀时刻》(Der glorreicher Augenblick,Op.136)的大型康塔塔和一部名为《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旅程》(Meeres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的合唱作品。

后者的歌词取自于歌德,并且题献与歌德。

但诗人即使收到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和一封后续的信,也没有作出回复。

1818年,贝多芬写下了《槌子键钢琴奏鸣曲》(第29号),标志着他新一轮创作的开始。

度过危机之后的贝多芬,作品的精神面貌随之一变。

同时他又在试验新的音响效果。

有评论家认为,晚期的贝多芬并不注重作品是否谐美,是否可行,一切都要遵从他的构思,并归咎于其耳聋。

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的话就是例证:“贝多芬的第三种风格起始于他逐渐耳聋的时期,这导致他最后三部钢琴奏鸣曲的独特风格,出现了许多不谐调的和音”

扩展资料:

逝世—

《第九交响曲》发表之后的1825\/26两年,贝多芬集中精力创作弦乐四重奏,完成了12到16号五首作品,还有一部大赋格,而其中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Op.135,是贝多芬的遗作。

但可惜天不予寿,1826年贝多芬在跟兄弟争吵后回家,在路上他着凉了。

1827年3月26日17:45贝多芬逝世,据说贝多芬在病榻上临终之际说过:“鼓掌吧,朋友,喜剧结束了。

最后这句话后来被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诺用在他的作品《丑角》中,以结束那假戏真做的惨痛悲剧。

葬礼于29日举行,据说有达一万(又说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出席了他的葬礼。

舒伯特是38位抬棺人之一。

钢琴家——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的代表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曲家J.S.巴赫,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浪漫派:门德尔松-巴尔托迪 罗西尼 弗朗茨·舒伯特 柏辽兹 舒曼 威尔第 李斯特 肖邦 瓦格纳 帕格尼尼

印象派:拉威尔,德彪西

现代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

有关贝多芬的故事?

有关贝多芬的故事: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

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

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

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

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

侍者如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

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

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

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

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

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

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

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

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

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

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激进的性格

“交响乐之父”海顿曾是贝多芬的恩师,但这对师生之间由于见解不同,常常发生不和。

海顿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但无法容忍贝多芬那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桀傲不驯的性格。

因此,两人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

德国大文豪歌德与贝多芬于1812年在波西米亚相会,共同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

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未建立起友谊。

贝多芬热烈佩服着歌德的天才,可对歌德的某些做法却不能容忍。

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

在路上远远看到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与他们相向而行,歌德不顾贝多芬的一再劝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边。

贝多芬对歌德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

他们可以把勋章别在任何一个人的胸前,但这人决不会因此变得更优秀些。

他们也许能使一个人成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然而歌德不仅仍拘谨地立在路边,而且面部开始显现出谦卑的微笑。

贝多芬意识到,无论他再说什么都是徒劳的。

于是,他抬头挺胸继续向前走去。

结果奥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认出贝多芬后,反倒率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敬。

当他们经过歌德身边时,歌德却早已脱帽鞠躬,连头都不敢抬一下。

事后,贝多芬痛心地对歌德说:“…您对于他们过分尊敬了。

即便如此,贝多芬对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

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并曾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

然而歌德对贝多芬却终生不能原谅,态度冷淡,有时甚至是无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蔑视权贵的贝多芬

“对猪弹琴”蔑视权贵是贝多芬的一贯性格。

贝多芬的一位友人 利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

公爵终于板起面孔,变“邀请”为“命令”。

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

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

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对于上层社会阔佬们的谄媚,贝多芬一样深感厌恶。

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一种“收藏名人贴身物品”的风气。

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做为纪念,贝多芬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后来竟用纸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位贵妇打发了。

而那位伯爵夫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

有一次,几个贵族幸运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

起初,贝多芬的兴致也还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们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装点门面”而已。

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怒气冲冲的留下一句:“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后,拂袖而去。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

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

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

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

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

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

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

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

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

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

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

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

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

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

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贝多芬和海顿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

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

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

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

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

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

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他很生气。

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

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

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

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

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月光曲》曾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世界各国音乐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

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

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

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

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于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

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

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

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

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

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

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

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

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

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

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

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

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就远离了众人。

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

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

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

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

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

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征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1010 Wien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作品链接: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E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剧《费德里奥》

G大调小步舞曲

献给爱丽丝

土耳其送行曲

钢琴诗人”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

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

在维也纳,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

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由于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逝世;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

1836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症兆日益加重。

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一次演奏会。

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

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在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阿列维。

1839年在罗马悉心研究宗教音乐,并反映在创作中。

他是梵蒂冈国歌《教皇进行曲》(1846)的作者。

归国后,曾担任过合唱团指挥,并创办“古诺合唱团”。

在歌剧《浮士德》中可以显示出他合唱写作的特长。

《浮士德》作于1859年,取材于古典名著,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

此外,尚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十余部歌剧、三部交响乐及大量宗教歌曲等。

他以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为伴奏所作《圣母颂》流传极广,是跨年代合作的典范。

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

德国著名音乐家。

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

父早死,从母意在莱比锡海得堡学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1830年取得母亲的谅解,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求师于著名钢琴家维克。

由于急于求成,把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

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主义思想。

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集》等,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

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1840年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

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

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由于长期过劳,1856年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套曲《狂欢节》、《大卫同盟盟友》、《儿童情景》及《交响练习曲》、《蝴蝶》、《帕格尼尼主题练习曲十二首》以及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

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

法国作曲家。

是继法国作曲家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

比才最为出色的歌剧《卡门》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最为人门喜爱的歌剧之一。

著名的《卡门序曲》和其中的儿童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可是比才在歌剧创作中独特的探讨之路却充满了艰辛。

他曾创作了不少歌剧,均在他的时代不受欢迎,《卡门》的首演也遭到了失败,因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

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苦的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

而且只是因为被评论界攻击和嘲骂,《卡门》才连续上演了几个月。

比才在《卡门》上演的同年去世才活了37岁,生前没有享受到他的卓越艺术带来的荣誉。

但是这部歌剧却受到了国外音乐家的赏识和赞扬,预言“十年之后,《卡门》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

其实不到十年,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时获得了极大成功。

比才的音乐之路是颇给人启示的,当他在重复前人走过的路时,以他的才华,19岁就获得了罗马大奖和奥劳巴斯一等奖,当他为法国歌剧开辟新路的时候,却一再承受失败。

可见任何创新之路都不可避免要经受坎坷和考验。

但历史最后总是公正的。

比才留给人们的珍品还有为都德的话剧《阿莱成姑娘》写的音乐,后来编成组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生于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匈牙利赖丁小镇。

1821年举家迁居维也纳,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作曲。

从11岁便开始了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

在巴黎他受法国革命思潮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

吸收肖邦、柏辽兹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

1848年以前,他在欧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热的欢迎,成为一代具有超凡技艺的钢琴巨人。

这一时期主要创作钢琴作品。

1848—1861年期间,任德国魏玛宫廷乐队指挥与音乐总监,大力扶植进步的作曲家,演奏他们的最新作品。

1854年组织了“新魏玛协会”,几年后进而组织“全德音乐协会”,使魏玛成为当时音乐文化中心地之一。

此期间还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

由于与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关于歌剧演出的争议之后,迁居罗马。

接受了低级的圣职,但仍为慈善事业演奏,奔波于罗马、魏马、布达佩斯,从事创作、教学工作。

教授出一批钢琴名家。

去维罗特探望女儿科西玛时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

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另一方面他把钢琴视为万能的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

他的演奏和钢琴音乐创作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

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

《D小调奏鸣曲》虽然是单乐章,但其内容表现的幅度广阔,表现手法显示出李斯特的独创个性。

两首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一》和《A大调第二》接近于他的乐队作品。

李斯特还有大量的19世纪歌剧教镜骱徒幌烨?母智俑谋嗲?T隈鎏?衾只?崛狈Φ?9世纪,李斯特这些改编曲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对19世纪的标题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出“交响诗”的音乐体裁。

这种浪漫主义更为理想的交响乐形式,来源于贝多芬、威柏、门德勒的序曲。

李斯特13首交响诗的标题,明示出它们与文学、绘画、戏剧的密切联系。

如《匈奴战役》与绘画相关,《玛捷帕》以雨果同名诗歌为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角色,《普罗米修斯》则与德尔的诗篇有联系。

与柏辽兹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乐去描绘场景、事件,他也从不陷入琐细的音乐解说,而追求对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进行哲理性的概括。

他的交响诗更近于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

李斯特的交响诗是单乐章,保留了奏鸣曲式的一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变化与对比又似把交响曲套曲浓缩在一起,以主导动机贯穿变化达到音乐的统一和戏剧的发展。

他的交响诗还有《塔索》、《山岳》、《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

体现了他的炽热、夸张的音乐情感特点。

李斯特还写有《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

他的交响诗在19世纪下半叶被各国音乐家广泛采用,成为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乐队体裁。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

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是前期巴洛克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十岁时...

如何跟家长沟通担心孩子学习钢琴坚持不下去

学钢琴的好处,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学琴的质量-琴回收

学钢琴的好处,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学琴的质量,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安静乖巧的小姑娘,如她的名字一样“善美”。

爸爸妈妈陪她一起来上课,下课后爸爸递给我一张记录密密麻麻的纸,上面详细描述了宝贝的性格特点,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上课的表现情况以及对老师的建议与期望。

教学多年第一次遇到如此用心的家长,满满的感动,我们也希望通过在这里的学习宝贝不仅有了特长,内心也可以变得柔软,感性,善良。

感谢家人们给予我们的信任与建议,我们会继续一路奔跑,再创辉煌

再忙,也不能缺席孩子的教育

快节奏,让生活丢失太多。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实则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教育,以前的培训班很少,但是父母都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呆在家里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然而言传身教也较细致

反观现在,培训班琳琅满目,父母则把宝全压在培训班上,这样就窃以为万事大吉,借口工作忙、奔波劳碌,这是理由吗

是借口

教育的核心在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则只能起辅助作用。

再忙,也不能缺席孩子的教育

如果因为工作忙、快节奏的生活就疏于对于孩子教育黄金时段的缺席,将后悔终生,对于孩子的伤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无论古今中外学者均把家庭教育排在第一位,纵使你拿钱请世界名师也抵不上父母这第一任老师的一句鼓励。

所有的用心,都是对孩子未来的负责

家长,用心教育孩子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所有的用心,都是对孩子未来的负责

很多家长觉得不惜金钱为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这就是为孩子做最好的投资,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你的错误观念已经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就如跑步一般,别的父母用技巧(家庭教育)而自己则蛮跑,明智的家长一眼便得知孰赢孰输。

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慢火而不是拔苗助长

用心的父母,善用技巧,会在教育过程中总结经验,成功的、失败的

同时也会改良教育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或者表扬。

其实孩子也会对父母单一的乏善可陈的教育厌烦、有些父母总是会说:“我父母就是这么教育我的,我也能这样教育好我的孩子。

殊不知世界上无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纵然与父母再怎么想象,也是有区别的,万不可照搬自己父母的那一套教育孩子,这就需要父母依据孩子各个成长阶段来规划出适合的教育手法。

上面那一封琴童父母的信,或许会给你一些提示,看过之后是否惭愧

终于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知不觉中输在了起跑线上

教育的投资本不是金钱的投资,而是父母的用心投资,这是无价的,同时这也是最有效的投资

陪练绝非可有可无的环节家长需要参与度

孩子上完课,回到家父母借口忙则让孩子自个儿练习,又或者客厅里家长在看电视、卧室里孩子在练琴,堂而皇之曰:“我不懂琴、陪他练习打扰他倒不如让他自个儿安安心心练琴

难道每一位琴童家长都涉猎过钢琴

难不成让孩子学习任何才艺,家长都要学会

陪练并不是非得懂音乐的人才可胜任,陪练的目的更多的是让家长成为一个参与者,你的一句鼓励、你的一个笑容都将成为孩子的动力以及提升兴致。

陪练不仅可以提升孩子学习的动力而且久而久之还可以让孩子养成练习的习惯,或许你听不出孩子哪一段弹错,可是你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观众为孩子加油、你也可以成为孩子的情绪引导师

人们常常认为学琴的主体是孩子,老师的指导是关键,而常常忽略家长的作用。

孩子、老师、家长,其实家长在其中不是边缘角色,而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父母的态度=学琴的质量,这是一个直等式,而非约等

用心教育、成就孩子一生,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态度。

钢琴教育中,虽说孩子、老师、家长缺一不可,可是家长这一关节则是决定钢琴教育的品质。

郎朗是因为有名师指导才会有如此成就

在多个场合郎朗提及最多的不是他的恩师,而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郎朗学琴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朗朗的父亲是郎朗的第一任钢琴老师,这远非郎朗恩师格拉夫曼所能比拟的。

求\"通过作品浅谈萧邦的音乐气质\"的论文(1200字左右)

音乐对我来说从十六岁开始。

因为师范课程的安排所以去学了钢琴,又

因为不善与人共处所以转向钢琴里寻找平衡。

想象一个武林高手积累内功一

样,疯狂地练琴,只为积累一种功力。

那时的音乐,就由手指开始接触起。

当手指热到一定的程度,炫技的冲动支配着一切,恨不能十个手指每刻

都在发音,让钢琴象火车头一样轰鸣,心情也就象洪水一样得以宣泄了。

时在俺心里只有技巧,技巧体现在速度上的得心应手、力度上的驾轻就熟,

技巧在书本上体现为车尔尼599、849、299、740等这些钢琴教

程。

每个练琴的人都有个清晰的奋斗目标:599赶紧升级到849,84

9努力升级到299,299力争升级到740(俺的水平只到299。

常师范毕业的学生599也不必弹完)。

那时俺的目标就是更快、更有力,

颇象奥林匹克精神。

只要看看谁腋下夹的车尔尼序列号更靠后,练习的曲号

数字更大,谁就能更洋洋得意地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

俺在师范学校里学得不过瘾,又跑到音乐学院去学。

学钢琴得有个好老

师。

清楚记得那时的第一笔学费是13元人民币,相当于俺一个月的饭钱。

老师名叫沈华安,言语不多,神情专注,手指并非修长反而象胡萝卜,粗短

地敲在琴键上看起来特有木头质感,但从钢琴背后愣是窜出了一个个奇妙的

音色。

咱的手掌虽大手指虽长,却是绣花枕头一包草。

咱感慨:这就是练出

来的呀

想学好钢琴,一个字:练

沈华安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老师。

这是和现在的一些多少有些骗钱的钢琴

教师比的。

快毕业时我中断了学琴,因为学费对我来说毕竟是一份节约不起

的口粮。

沈先生得知情况后给我写了封信,叫我继续去学,不必付学费。

件事大概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所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老师。

一开始我是喜欢弹贝多芬的东西,因为我觉得自己和贝多芬很象,弹他

的曲子很适合自己的心情,我几乎天然地知道那些曲子里什么地方该响什么

地方该轻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

并不夸张地说,只要手指技巧上过得

了关,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我可以非常得心应手。

后来由于考级的需要,去弹了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感觉就不喜欢,

不能把握得好,心里总觉得莫扎特的这个曲子怎么这么幼稚。

再后来就开始弹萧邦的东东了。

别扭,这是手指的第一反应。

他的和声

很怪,几乎每个音都要死记硬背似的,而不象贝多芬的东东,弹了上句就能

知道下句是什么样子。

整整两年后,才开始对萧邦的曲子有了一点点感觉,

才开始慢慢体验为什么萧邦会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

这也可能是因为心境在

趋向平和的缘故吧。

心境对于感受音乐来说至关重要。

对许多钢琴初级的人来说,萧邦的作品根本无法去弹,原因是那种自由

灵动的节奏太难把握,不知道重点应该落在哪里,不知道哪里应该换气了。

有人说,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很多人不能弹,是因为他俩有一双蒲

扇大手而别人没有,于是一些技巧难关根本无法逾越;而萧邦作品没有这样

的技巧难关,人们只要足够用功,都能把萧邦的谱子弹下来。

但是,弹下来

并不等于弹得好,不具备所需的音乐气质的人,弹出来也是味同嚼腊。

比如

我弹萧邦的降E大调夜曲,起初总无法摆脱贝多芬风格的影子,弄得非常别

扭,左弹右弹不是味儿。

事实上,十年后的今天,俺仍然不能弹得完美。

过已经能够略微打动别人了,比如网友PULP听了后就说好听,A听了之后

说她差点落眼泪。

以俺的业余水平能得到这样的表扬,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

SIEG竟说“萧邦的东西太简单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了兄说你浅薄真是太语

重心长了

毕业之后我曾当过小学音乐教师。

我把传统的音乐教材扔到一边,打开

音响,直接把贝多芬介绍给他们。

我放了一段《命运》,7岁的陆超庠说,

这仿佛是一个人在推石头,推到山顶了石头又滚了下来,他再推,再滚下来,

他不断地这样推石头…这是陆超庠刚从哲学启蒙课上听来的西西佛斯的

故事;当我放了段《悲怆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一个孩子说觉得不悲怆,有

点快乐,问为什么,他说,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希望吧。

我总是这样放一段音

乐,然后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有一次我自己在钢琴上弹里查德·克莱得曼的

《乡愁》,二年级的小女孩王渊洁说:“这象一片云在天上飘,又好象一个

人在思念故乡”。

我惊奇地问: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

她摇摇头说不知

道。

可见,是音乐本身给了她这准确真实的感受。

我想说的是:音乐是由人

的天生能力所感受的,而不是靠看书学习去感受的

我不曾给他们听萧邦,因为萧邦的东西太飘忽了,他们听了之后什么也

说不出来。

其实我自己听了萧邦又何尝说得出什么

我一直对十年前那个夏日午后记忆犹新,当小堂妹揉着惺忪的眼睛说:

什么音乐呀

这么好听

之后,我突然象醍醐灌顶,感觉萧邦一点也不别扭

而音乐对我的种种作用诸如医疗作用、发泄作用、振奋作用、戏剧作用

等等等等,统统成了过眼云烟渐渐淡空,终而还原出音乐的本来面貌—纯

澈的音乐:在我们无欲无求无想念的时候,她飘渺而来,和我们不期然地相

遇,一份融洽一份亲切,带动了灵魂轻轻摇曳。

此时播放的,正是萧邦的音乐。

借助一份突如其来的感悟,享受到了萧

邦音乐的美,这份感受,便是从音乐中得来的最大收获

怎样学拉手风琴

手风琴(accordion)是一种既能够独奏,又能伴奏的乐器,不仅能够演奏单声部的优美旋律,还可以演奏多声部的乐曲,更可以如钢琴一样双手演奏丰富的和声。

手风琴声音宏大,音色变化丰富,手指与风箱的巧妙结合,能够演奏出多种不同风格的乐曲,这是许多乐器无法比拟的;除了独立演奏外,也可参加重奏、合奏,可以说一架手风琴就是一个小型乐队。

加之音高固定,易学易懂,体积小,携带方便,因此,手风琴很适合不同年龄的演奏者自娱自乐,也可以很方便地携带到学校、剧场参加演出。

1、选择琴。

建议买48贝司或者60贝司作为起步。

一来初学者确实是不需要性能太全面的琴,二来120贝司的琴价钱相对较贵,对于大部分初学者(尤其是不准备长期练习的)性价比不太高。

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体力条件允许,120贝司也不是不可以。

要买的话建议找个音乐学院学这个专业的或者懂行的,一起去音乐学院附近的乐器店挑选,还能帮你试音(我刚学的时候反正根本辨别不出音准)。

只是需要发挥120贝司的琴的各种特性(各种变音器,左手各种位置的低音还有七和弦等等等等),可能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后了。

2、入门难度。

手风琴的入门难点主要在左手和配合。

左手包括贝司和风箱。

配合即左右手配合。

但是要我说,没有哪一步真正的特别困难,只是入门的每一步都需要花时间好好的练习,所以时间会比其他乐器长一些。

要求的耐心要高一些。

下面按照时间顺序说。

这些入门步骤是我小学时练习的。

第一周:拉风箱。

没错就是拉风箱。

按着排气键(就是那个独立于其他键以外的),每天四十个来回。

要点:

调整坐姿,只能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琴主要放在左腿上(建议左腿上放个垫子免得被风箱夹红)

风箱的形状要保持扇形进出(回风箱的时候到底应该倒扇形还是别的形状,我还真不知道,请专家指教)。

默念一到四出,五到八回,做到进出速度一样,并且尽量将风箱拉到最开(即左手尽量伸直)。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

很多不练习风箱直接练习指法的人无暇照顾风箱,在右手按着一个音的时候左手就开始回风箱,导致一个音听起来像两个音,曲子听起来像喘不过气。

所以要尽量建立按照小节数有节奏的换风箱的好习惯。

同时右手轻轻放于键盘上,做手型,想象手里拿着一枚鸡蛋的样子,不要折指。

四十个来回保持这个姿势,还是比较劳累,需要适应一下的。

左手不用管。

把皮带上紧点能用上力拉开风箱就可以。

第二周:右手按键配合左手拉风箱。

12345出,54321进。

识谱初步。

要点:

按键时保持手型。

不要折指。

手指不要离开键盘击键,手风琴不是钢琴,按得再重音量也不会变大,只会损伤键盘。

音量都是靠风箱控制的。

训练初步的节奏感。

尽量保持每一个音的时值一致。

左手不用管。

还不到那个时候。

就是右手按键的时候左手别按那个排气键就行。

识谱请用简谱。

搞清楚调号,拍号,增时线减时线(我承认这两个字我不会写),附点,反复,休止符,连线,高音点低音点。

基础的我就想起这几个。

其他的像什么troll,装饰音,升降符号,延长,顿音,唱名音名什么乱七八糟的现在不用立刻掌握,有余力有兴趣可以了解,但是在入门阶段基本上不会遇见这些东西吧。

识谱要达到的水平是,音不一定唱准,但是节奏一定要打准,并且要知道哪个音对应哪个键盘。

识谱这块有困难的可以找其他学习键盘乐器的或者学习声乐的问,这一部分乐理大家是相通的。

第三周:第一首乐曲右手。

划小船。

西班牙民歌。

请自行百度。

简单的说就是这首:53 3\/42 2\/12 34\/55 5\/53 3\/42 2\/13 55\/1 0\/

22 22\/23 4\/33 33\/34 5\/53 3\/42 2\/13 55\/1 0\/

请只练习右手。

要点同上。

要达到的目标是正确的按键,风箱两小节出两小节进。

并且一周内能抬头不看键盘的背谱拉完。

建议一天练习20次。

第四周:第一首乐曲左手。

划小船的左手。

请自行百度。

简单的说就是1大大大4大大大1大大大5大大大1大大大4大大大1大大大1大大大

5大大大5大大大1大大大1大大大1大大大4大大大1大大大1大大大

请花2-3天只练习左手。

剩下时间用来双手配合。

简单的说左手贝司的构成。

已经有人上图了。

请从最简单的低音+大三和弦开始练习。

也就是划小船的左手。

只一开始只练习大调最常用的这么3个音(145)

哦,哪个是1

就是凹下去的那个,又叫中央C。

有井号的上面那个是3,下面那个是降3,这个就是定位的3个键。

另外左手的低音排布很有特点,很方便记忆,请从图上自行总结。

要点:

左手按低音时请按满时值,按和弦时请像碰到针尖一样蜻蜓点水(但是要保证贝司被全部按下去发出饱满的音)的短暂按键。

这样会显得比较有节奏感。

同样请保证风箱两小时出两小时进。

如果左手找键十分有困难,那么建议在大镜子前面练习,可以看到自己的左手。

但是不建议一直使用这个方法,最多在练习音阶或者第一首复调的时候(就是左手满世界跑找低音的时候)用一次。

因为毕竟镜子里是反的,而且大多数时候没有镜子给你找键盘,左手靠的就是感觉。

其实我认为右手也是靠的感觉,正常演出的时候,不应该看键盘。

双手配合会很痛苦。

毕竟没有人是郭靖或者小龙女,一来就会什么双手互搏。

只能把速度放慢,慢慢的来。

慢慢的适应。

一开始可以看看左手在按这个键的时候,右手对应按哪个键(或者相反,右手在按某个键的时候左手对应哪个键),熟练了一切都会好很多。

哪只手不熟悉,就单独放慢练习哪只手。

再逐渐加快速度。

嗯,第一次左右手配合后,成就感满满的。

此后几周:请练习类似难度(右手不需要移动,左手145)乐曲。

比如摇篮曲(12332113212)之类。

要点:

该类练习请至少保证一周练出右手,一周练出左手并配合的节奏。

并保证在练习时保证风箱的进出频率一致,不要在某个音中间忽然倒风箱。

这两周结束后请努力达到背谱,不看键盘演奏的水平。

约第9周:

在练习了几首这种初级乐曲之后,可以开始车尔尼练习曲的练习。

请从第一首开始练,练习到约第5首(对不起,实在找不到谱子记不清第五首是啥了)。

因为前五首基本上右手都很简单,不涉及到穿指和跨指的技巧。

要点:车尔尼第一首有一个音需要右手跨八度。

对于成人来说,跨八度时建议努力展开手掌,在拇指放在低音的同时用小指触碰高音。

不建议手掌卷曲在键盘上移来移去。

同时从第二首起左手会有一些初级的变化(如三角指法—四三二三,三角指法的概念请自行百度,手风琴吧应该有相关内容),慢慢适应即可。

第三首右手会出现初级和弦(即同时按下两个键盘)保证两个键盘同时按下即可,同时保证手型不歪。

练习完前5首,或者说练习到涉及到穿指或者跨指的技巧的那一首时,请停下来不练。

开始练习音阶。

下面说说比练习乐曲更加无聊但是更加重要的音阶练习(“音阶练习”包含音阶、琶音及和弦练习,下同):

需学习的乐理知识:音阶\/各调的调号(包括音名和唱名,音名按照字母顺序排,唱名按照阿拉伯数字排,都非常好记)\/大小琶音\/升降号的概念

选择性了解的乐理知识:各调对应的升降号多少(其实很简单,贝司里离C越远的调升降号越多)\/大调和小调\/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属七和弦的构成(为什么没有减七和弦

好吧,因为我也不知道减七和弦的构成…现在也基本没有用到过…)

要点:

请从C大调连音音阶开始练习,同乐曲练习一样,左右手分开练习,再和在一起。

音阶完了是琶音(大小琶音哪个在前随意)。

琶音完了是和弦。

请重点练习穿指和跨指的技巧。

以及同时按下三个键的技巧。

当手到高音部分的时候请尝试伸长手臂来reach高音部分,而不是整个身子向下滑,头缩到琴的背后去了…(唔,成人应该不会有这种情况吧

一般是儿童会这样)

请保证风箱上行出,下行进。

并请保证低音和高音的DO在上下行转换时,或者音阶琶音转换时只弹一次(错误示例:12345671 17654321 1351351 1531531;正确示例:123456717654321351351531531)

要练好这一部分,约需要3周。

其他要说的话:音阶练习是枯燥的,从表演角度来说是不实用的—因为没有人会上台表演音阶。

但是音阶练习是重要的,对熟悉乐理有极大的作用,对熟悉以后各个调的乐曲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基础中的基础。

可以理解为武功中的内功,像易筋经九阳神功什么的,根本没有招式,但是重要性大家都认可。

我不会告诉你以前老师会要我们背出来哪个调有哪几个音要上黑键的…

所以请坚持一下吧,每天请至少保证20遍。

贝多芬其人

贝多芬,L.van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

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祖父Lvan贝多芬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享盛名。

父亲J.van贝多芬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无多大才能,且喜酗酒滋事,后被解雇,给半俸以维持一家生活。

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括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

由于父亲对家庭不尽责,贝多芬不得不从小就参加工作赚钱养家。

贝多芬的音乐教育从4岁开始,第一个教师是他的父亲。

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在他幼年的几位教师中,宫廷管风琴师C.G.内费对他帮助较大。

14岁以前,贝多芬受过普通学校教育,19岁时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在那里攻读了I.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也接融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边求学边工作,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

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从1788年起又兼任宫廷乐队的第二中提琴手。

1787年4月,贝多芬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在那里拜见了他所敬仰的W.A.莫扎特。

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的赞赏。

但不久因母病赶回波恩,他的慈母不幸于1787年7月病逝。

同年的冬季,贝多芬通过挚友F.G.韦格勒的推荐,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

在布罗伊宁家的客厅里,贝多芬接融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洲博的教授、文艺家,以及政府中一些较开明的人物。

他们谈论G.E.莱辛、J.C.F.席勒和J.w.von歌德,也谈论政治、哲学和艺术。

年青的贝多芬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树立了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

他与布罗伊宁一家的真诚关系一直保持到最后。

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有意帮助他上进。

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J.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送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

瓦尔德施泰因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留学于维也纳,希望他“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第2次到达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

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同,不很相投。

1793年冬海顿赴英国,便把这个学生交给著名的理论家J.G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贝多芬向他学习对位法,受到严格的训练,也跟意大利歌剧作家A.萨列里学歌曲写作。

由于有波恩方面的大力举荐,又有出色的演奏才华,贝多芬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他受到显赫人物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和夫人的宠爱,曾一度住在亲王府中。

此外,金斯基亲王,洛布科维茨亲王鲁道夫大公都是他的支持者和保护人。

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

此后5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

《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

贝多芬虽然有点怪癖,急躁易怒,但为人正直,待人以诚,结交了不少忠实的朋友,如小提琴家L.波尔、I.舒潘齐格,大提琴家N.兹迈什考尔等。

他的学生为数不多,如F.里斯、K.霍尔茨,A.F.申德勒、C.车尔尼等。

贝多芬终身未婚,婚姻和恋爱问题经常使他烦恼。

他追求的对象较多,但都未能结合。

贝多芬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柜内一个秘密抽屉中发现3封热情洋溢的情书,是写给他的“不朽的恋人”的,但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年份也无从稽考。

经多年争论,现认为收信人是一维也纳妇人安托妮·勃伦塔诺。

贝多芬的少数作品是题赠给他的女弟子的,如脍炙人口的奏鸣曲《热情》和《月光》便是。

前者作于1804年,是为他的学生特蕾泽写的,出版时题赠予她的兄弟弗朗兹。

后者作于1801年,则直接赠予他的表妹朱丽叶塔。

贝多芬作曲很认真,先写在大型草稿本上,后逐句逐段地修改。

有的作品要写数年。

他还往往同时着手写几首作品。

从他留下的大量草稿中,可看到他的作曲方法,一个动机一个主题,都经过不断琢磨不断发展,千锤百炼才最后成章。

他常带着草稿本和铅笔在郊外写作,全神贯注,连下雨也不觉察。

他在家中写作时废寝忘食是常事。

这些草稿本现已部分出版,是研究贝多芬作品的珍贵资料。

贝多芬虽然进入上流社会,与王公贵族相往来,但他完全不象海顿和莫扎特那样,置自身于臣仆的地位。

1809年贝多芬住在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庄园里,亲王要求他为法国侵略者将领演奏钢琴,贝多芬断然拒绝,冒雨回到自己的家,取下亲王的胸像摔得粉碎。

1812年夏,贝多芬在捷克疗养地泰普利茨会见了歌德。

一日他们正挽臂散步,迎面来了皇后和一群贵族,歌德急忙松开贝多芬的臂膀,站在路旁向贵族们脱帽鞠躬,贝多芬则直冲而过,贵族们反而为他让路。

贝多芬等歌德赶上来时对他说:“我按照您的功绩尊敬您,但您过份抬举他们了。

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

在他28岁时,就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日益严重。

他十分担忧,又不愿明告别人。

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一个高点。

当时他住在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施塔特镇,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

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这一次精神危机。

大约从1815年起,由于耳聋,贝多芬无法与人对谈,而不得不让对方把话写在纸上给他看。

在贝多芬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当时被他的学生、秘书申德勒据为己有)。

现在这些对话册已成为研究贝多芬的珍贵史料。

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所以在后期的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之处。

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要出乱子,甚至无法进行下去而使演出中断。

尽管这样,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和工作,毕生不懈,为欧洲音乐史增添了最光辉的篇章。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但他有时也对复杂的时局认识不清。

在维也纳国际会议(1814)的前后两三年中,贝多芬所做的一些事难免给他光辉的一生投下一片阴影。

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从莫斯科败退,1813年又在维多利亚等战役中受重创,拿破仑被迫下台,逃亡于地中海。

1814年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骨干的欧洲王朝复辟会议在维也纳召开,组织了反拨历史时钟的“神圣同盟”。

许多曾痛恨法国的侵略战争和拿破仑的人们,误认为从此可以实现和平,无不额手称庆,贝多芬也是其中之一。

他曾于1813年写了那首现已被人遗忘的《惠灵顿的胜利》交响曲,歌颂英国将军惠灵顿在维多利亚重创法军的功绩;1814年为了庆祝维也纳会议,他又写了1首康塔塔《光荣的时刻》。

在会议期间他举行了两次庆祝音乐会,演出了《光荣的时到》《惠灵顿的胜利》和《第七交响曲》,他自任指挥,异常卖力,并以个人名义发请帖给参加会议的王公贵族,有6000人听了他的演出。

他把国王们送给他的钱购买了奥地利国家银行的股票。

他为此很高兴,却没有发觉自己正处在逆流的漩涡中。

维也纳会议后,王朝复辟空气笼罩了整个欧洲。

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

1816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我没有一个朋友,我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的创作生涯停顿了好几年,1817年以后,他才又拿起笔来完成了最后的几部作品,包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等。

在最后的年头,他还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可惜没有写多少就病倒了。

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便一病不起,医治无效,次年便与世长辞了。

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2万人为他送葬,包括F.舒伯特在内。

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韦灵墓,终年57岁。

创作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

贝多芬许多作品的写作年代是先后交错的,不能绝然按完成的年代把它们纳入各个时期,例如《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02年,但按其风格和手法而论,应属于早期作品。

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维也纳写的一些室内乐和第1、第2交响曲等,主要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尚未能独辟蹊径。

1801~1814年是他的创作最具有独创性的盛期。

作于1801年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就是富于独创性,完全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

它有3个乐章。

前后两乐章肃穆庄严,当中一乐章玲珑小巧。

第一乐章不是照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标明表情为“类似一首幻想曲”,很有特点。

1802年贝多芬对朋友说:“对于我到目前为止的作品,我都不满意。

从现在起我要走一条新的道路。

当时他正在写《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

这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当时拿破仑任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贝多芬认为他是法国革命的英雄和人民的救星,所以乐于写作。

1804年交响曲写成,拿破仑已于此时称帝,贝多芬极为气愤,他撕毁了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上一张新的,并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说明作曲者所走的确是一条“新的道路”。

他在素材处理和曲式结构上作了许多革新,如用1首庄严而冗长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2乐章,用1首谐谑曲作为第3乐章,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时期他还写了赠给瓦尔德施泰因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1804,亦称《瓦尔德施泰因》《黎明》)和《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

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

后者热情洋溢,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月光》《瓦尔德施泰因》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

第一乐章充满矛盾,是人和险恶世道的搏斗,乐章不长,手法异常简洁,主题思想异常明确,大部分是自“命运”主题的4个音符发展而成。

第2乐章照传统设计,安排了一个描写作者内心境界,优美而富于深思的慢板。

第三乐章战斗再起,进一步表现了世道诡谲、风云变幻的情景,它的末尾用了一个长达数十小节的属和弦,力度逐步加强,情绪逐步高涨,从而引至第四乐章胜利的爆发(第三、第四乐章是连接不断的),它有如阴霾已被扫尽,阳光突然出现,人们终于战胜了命运,凯歌响彻云霄。

特别在尾声部分,胜利的意志愈益坚定,心潮愈益澎湃,不可抑制,至今仍能令听者受到鼓舞。

1812年他完成第7和第8交响曲。

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写过6首钢琴协奏曲(第6首未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由于内容威严而堂皇,后人称为《皇帝》(1809)。

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06),曲调性极强,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不象一般小提琴协奏曲多在演奏技巧上做文章。

此外还有1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804)。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1805,原称《莱奥诺拉》)。

作曲者摒弃了骑士、神仙和爱情主题的剧本,而挑选这一部申张、平反狱的剧本,说明贝多芬具有强烈的思想和正义感。

他对这部歌剧进行过长达数年的修改,并为它写过4首序曲。

在戏剧音乐方面,他写过两幕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1801)。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敢于违抗天神宙斯的禁令,将火种偷来给予人类而遭到天神的惩罚。

贝多芬歌颂了他的勇敢和对人类的爱。

歌德的剧本《埃格蒙特》所描写的荷兰民族英雄埃格蒙特因反抗外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牺牲自己。

这剧本深深地吸引了贝多芬,他为它写了10段配乐(1810)。

当埃格蒙特殉难后,乐队中响起了配乐第10段《胜利交响曲》,这是继哀悼英雄之后,对革命人民的鼓舞和激励。

他还为历史剧《科利奥兰》写了序曲(1807),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1811)写了配乐。

在室内乐方面。

最重要的是16首弦乐四重奏,它们反映了贝多芬一生的艺术生涯。

和他的交响曲一样,前期、中期、后期的四重奏各有其特点。

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801年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由于它富于青春气息,被后人称为《春天》奏鸣曲。

另一首作于1802年的《克鲁采奏鸣曲》,气魄奇伟,别具风格,好象两件乐器在斗争,有时又汇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