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诗句

画的古诗作者是谁(画古诗是谁写的)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这是对北宋文学家苏轼唐代诗人王维的评价。

众所周知,诗歌是通过凝练的语言来进行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而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恰恰可以看出王维诗作的唯美意境。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尽管这句诗只有短短十个字,但却在诗句之外,却蕴含着无限的意蕴,将画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每当我们读王维的诗句时,除了只能从视觉上感受其语言的简洁凝练之外外,还能沉下心来在脑海中品味诗中的画意。如此,不得不让后人感叹,王维的才华确实远超常人。同时,也难怪后人给他起了个“诗佛”的称号。

说起来,我们在小学课本上曾经学过一首诗,也是王维最美的一首诗,尽管这首诗标题只有一个字,全文更是只有二十字,但这首诗的意思却少有人会细细品味。

那么,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

如果记忆还算深刻的话,应该不会忘记小学课本上曾经有一首叫做《画》的诗。

一、绝句《画》

相信很多人在小学的时候都对这首《画》印象特别深刻,即便是没有刻意研读过的人,想来也不会忘记如此琅琅上口的一首绝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如此简单一首诗,嵌入了“远”“近”“去”“来”等字,让这首诗变得极易背诵。

但因这首诗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缘故,小时候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基本上只知道背诵,却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品味过这首诗。纵观这首诗,尽管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跟他的《山居秋暝》、《鸟鸣涧》、《竹里馆》一样,都通过诗句,将美景刻画的淋漓尽致。读之,脑海中自然而然会浮现诗句当中所描绘的景象。

而这首诗作的内容,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它所描述的就是一幅画。“远看山有色”这句诗言语简单直白,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意思就是从远处看的话,可以看到山川景色非常鲜艳,可以想象远处山川有无限风光。

但紧接着下一句“近听水无声”,却通过欲拉近距离近听水声的方式,来表达画中泉水的栩栩如生。然而“水无声”又客观描写出眼前一切都是一幅画作的事实。

从第三句“春去花还在”来看,更加描述了画作的逼真之处,即便春季已经过去,但画作中盛开的花朵依然鲜艳,从不凋零。

第四句“人来鸟不惊”更是将栩栩如生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按照常理来将,一人若是看到一只鸟,欲走近观察的话,必然会惊动鸟儿,然而在这幅画作前,走到近处仍然无法惊动鸟儿,可见画作中的鸟儿是如何逼真、如何引人瞩目了。

当然,这首诗细细品味之处,确实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即便这首诗曾经在小学课本上出现过,但不能掩盖这首诗的出色之处。

除了这首诗中的画作意境之外,其中运用的“远”“近”“去”“来”两组反义词更是绝妙,细细品味之下,便觉得整首诗更有一种立体感,隐隐约约有一种可以看到诗人在一幅名画前细心品味后,留下一幅画作的场景一般。

不过,无论怎么说,这首诗细细品味下来,都能感受到一股非凡的意境感悟。也就是说,尽管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字,而且诗句简单易于理解,但其中所蕴含的意蕴却是美的如梦似幻。

在品味赞美这首诗的唯美之处之余,可能很多人也会有疑问,那就是这首诗到底是不是王维所作?

实际上,关于《画》到底是不是王维所作,目前来说还真的是比较有争议的。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认为它是王维所作的诗。

二、《画》的作者

如果大家记忆力再好一点的话,可能会想起来关于小学课本上《画》这首诗的更多细节之处。尤其是对于九十年代上小学的人来说,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就会发现当时的小学课本上关于《画》这一首诗,它并没有贴出具体的作者。

而有的教学读物干脆就在这首诗的下面贴出了“佚名”,意思很明显就是不明白这首诗的出处,不明白是什么人写的。

因此,尽管有些小学课本将这首诗按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身上,但依旧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很大一部分人通过研究之后发现,这首《画》很有可能并不是王维所作。

因为王维诗集中并没有这首诗,而且不仅如此,就连全唐诗中也没有对这首诗的记载。所以人们对这首诗的出处产生了怀疑。

后来,有人就很偶然的将这首诗的原出处给考证了出来。这才发现,原来这首诗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在为《金刚经》注释时,所作的一首偈颂诗。而且这首诗本来是没有诗题的,更是比小学课本上的四句诗还多了四句:“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如果加上这后四句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并不是像我们所写的那样,是在描述一幅画。如果硬要将这首诗往画作方面牵扯的话,就会显得特别别扭,而诗的意境也就完全被破坏了。

因此,加上道川禅师的身份,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是在阐述人性清净自在的一首诗。

正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自性看山,虽然山有色,但有即是无,色相即是无相,一切皆为虚幻罢了。自性听水,虽然水有声,但同样是无声,一切皆为幻相而已。

因为自性清净,所以春天过去了,自性之花依然永存心中。虽然鸟被人来惊飞,但其自性本性依然如故。所以说,在道川禅师的眼里,万事万物俱是本性清净,无有分别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尽管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这样认为,反而觉得这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的偈颂诗。

既然这样,那这首诗我们到底要如何体味它背后所蕴含的意境呢?

说起来,这首诗以讹传讹已经很久,既然如此的话,那么在品味这首诗的时候,就看各人的意思来就行了。

三、品味诗作

这首诗虽然非常著名,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但其实它是以讹传讹被小学课本所“误导”的一首诗。小学课本将这首诗的前半段节选下录用,并且还起了个《画》的诗题,让这首诗成为了一首描写山水花鸟景色的写景诗。

久而久之,这首诗就被按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头上。因为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最起码从表面来看,是很符合王维的诗词风格的。而这首诗从景色如画的角度来品味,来解读的话,也同样是非常合适的。

因此,在笔者看来,小学生的话,就可以按照小学语文课本上所录用的那样,就把它当成一首描述山水画的写景诗就可以了。

当然了,对于非小学生来说,如果想要深度挖掘这首诗的意思,那就不妨将原诗的后四句加上,然后综合起来品味其中的意思,了解诗人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样一来,才能感受到这首诗的真意。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这首诗不加后四句以及加上后四句所体现的意思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体会诗中的韵味。如此一来,感受同一首诗因某些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意思,同样还是比较有趣的。

结语:

总的来说,很多人讲这首诗当成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而且几乎已经达到了公认的程度。当然,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山水景色描写并以“画”的方式来刻画,确实足够美轮美奂。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必要深入探究一下它的来源以及出处的。因为全是从色相无相入手,告诉世人自性清净,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其自然的道理。只有以自性之心看待万事万物,才能明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