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短句

父亲忌日如何拜祭(父亲忌日如何拜祭苹果放几个)

父亲忌日如何拜祭(父亲忌日如何拜祭苹果放几个)

给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十五年的风雨,见证了我的成长,同样,也消磨了你们的青春。

为了我,你们可谓是费尽了心思,眼看着头上的乌丝变成了白发。

我一点点长大,你们的付出终于看到了回报,但这也改变不了你们的一天天衰老。

我知道,这都是为了我。

小时候不懂事,又很内向,你们总是听到别人说我怎么不吭气。

虽然我在努力改变着,即使现在,性格上的许多缺陷总是无法彻底摆脱,于是,我暗下决心让你们也风光一番,我努力做着,每次成绩有了进步,总是迫不及待地汇报。

我不懂事,也许是因为懒,也许是因为不孝顺,想不到,我从来没有主动地为你们分担些什么,只是理所当然地看着你们辛苦地拖地、洗碗、做饭,甚至于为我洗换下来的衣服,而我,则在一旁优哉游哉地看电视,享受着你们辛苦得来的劳动果实。

我习惯了对你们的依赖,有什么事我自己不解决,一味地拜托你们,让你们替我解决,就像老师让打印文章的事,我明知道自己根本不能解决,却碍于面子答应下来,回家扔给你们一句话把任务交给了你们,自己等待着坐享其成的时刻。

这些似乎有些像检讨书,我想,我是该好好检讨自己了,我应该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了,请看我以后实际行动吧,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女儿:

2011年5月29日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关于文明的书信

尊敬的爸爸、妈妈你们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爸爸、妈妈都是我所崇拜的文明的xx人(xx填地名)。

因为你们在公交车上能把座位让给岁数大的爷爷奶奶坐;在马路上爸爸妈妈不乱扔垃圾,还能把垃圾扔到指定的位置…

但我觉得身为xx市的人,要创建文明城市,这些还不够,我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赛一赛“管住我们的口,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随意采摘社区、公园里的花、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

另外,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约束自己,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讲究卫生;待人接物要心平气和;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尊重老人关爱儿童;买东西、上汽车、参观展览、进影剧院,都要排队。

爸爸、妈妈你们愿意接受我的挑战吗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争做文明公民,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xx处处盛开,让文明公民在xx处处可见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儿子(或女儿)xxx

2011年12月

人去世后头七怎么祭奠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

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

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这几天是要烧纸的(一般为汉族人的风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 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 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 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

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

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

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 此地叫“对信”。

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

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

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

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

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

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

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 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

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 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

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

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

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

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

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

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

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11)守灵 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

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

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

守灵一月零五天。

亲人去世烧纸钱的规矩

如果给逝去亲人烧纸钱,最好到墓地去烧,不需要画“十字符”或“圆圈符”,亲人会完全收到的。

如果祭祀在远方的亲人,烧纸钱的时候,

可在十字路口旁或空旷避静处烧纸钱,以减少周围干扰。

1、女人烧纸的话,先画个大圆圈,这个圈还要开个口,开口的方向对着家乡或坟头的方向就行了。

祭祀者应在圆圈的后面,向着先人坟头的方向下跪,

三叩首,然后在说上几句祭祀祝愿的话,在开始烧纸钱。

划“开口圆圈”是符,是女人给亲人烧纸的重要步骤。

在道家来讲“圆圈”是一种符咒,若在圆圈上烧纸钱,任何野鬼、阴灵是抢不走钱的。

2、男人给亲人烧纸钱的步骤是:先在地上画一个十字。

画十字是道家的一种符咒。

也可以在“十字”外面,在画上个大圆圈(也须开个口,这叫双符咒),在符咒中央上烧纸钱,别的孤魂野鬼也是抢不走的。

3、烧纸钱画符:前面谈的女的画圆圈(对着墓地方向留个小缺口),男的画十字来烧纸钱,不论亡人在何处,都可以收到这份冥资的。

画符咒目的,是防止别的孤魂野鬼来跟亲人抢钱。

所以要在正式烧纸钱时候,一定要多留出些散纸钱来,先要在外边焚化,谓之“打发外崇”。

早年,讲究的家人祭祀不满三年的,要嚎啕大哭的,尤其是妇女拉着长腔,哭得有声、有词、有句的,十分动情及伤感的。

其实烧纸钱的时候,不要在哭了,免得亲人们更伤心、更留念。

各地风俗是不一样的,同一城市也有差异。

此外,烧纸钱的同时一定要上些香火,因为香点着之后的烟是向上去的,就是与你要拜的魂接通,这样你就可以与你所要拜的魂沟通。

所以,要请一款好香,建议可以到无相铜炉请几盒为逝者祈福的祈福香,这样更好的把为逝者祈福的心愿传递出去,求得庇护。

祭奠 包袱 如何写

将打好的纸钱,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

封好后,还要用毛笔字写上敬奉的字样。

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父母死三年内:父称 新逝显考,母称新逝显妣。

孝男:XX、XX

三年后:父称故显考,母称故显妣。

孝男:XX、XX

其格式如下:

故显考(姓)公 讳(名字)老大人 正魂收用或冥间受用或受用或收用(任一都行)

故显妣(父姓)母(母姓)老孺人 正魂收用或冥间受用或受用或收用(任一都行)

孝男:XX 孙:XX 时间:年号(六十花甲)七月十四(或中元)

其他亡亲称呼:

九代:故鼻祖考(妣)孝耳孙

八代:故远祖考(妣)孝云孙

七代:故太祖考(妣)孝乃孙

六代:故烈祖考(妣)孝弟孙

五代:故天祖考(妣)孝来孙

四代:故高祖考(妣)孝玄孙

三代:故曾祖考(妣)孝曾孙

二代:故祖考(妣)孝孙

一代:故显考(妣)孝男

父之兄:故伯考 孝胞侄

父之弟:故叔考 孝胞侄

父之堂兄:故堂伯 孝堂侄

父之侄:故堂兄(弟)堂兄或弟

母之父母:故外祖考(妣)孝外孙

母之兄或弟:故舅考(妣)孝外甥

母之伯爷:故堂外伯祖 孝堂外孙

母之堂兄:故堂母舅 堂外甥

父之姐夫:故姑父 内侄

父之姐妹:故姑母(其夫姓)府(自姓)氏老孺人收用胞侄 叩

父之姑爷:故姑公(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收用 孝内侄孙

父之姑母:故姑婆(其夫姓)府(自姓)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孙

同父母之姐:故胞姐(其夫姓)府(自姓)氏老孺人收用 胞弟

胞姐之丈夫:故姐夫(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收用 内弟

母之姐夫:故姨父(姓)府公讳(名字)老大人收用 姨侄

母之姐妹:故姨母(夫姓)府(自姓)老孺人收用 姨侄

母之祖父:故外曾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收用 曾外孙

母之祖母:故外曾祖妣(夫姓)府(自姓)老孺人收用 曾外孙

妻之父母:故岳考(妣)孝婿

妻之伯爷:故伯岳考(妣)侄婿

妻之伯娘:故伯岳妣(夫姓)母(自姓)氏老孺人收用 侄婿叩

妻之祖父母:故内祖考(妣)孙婿

妻之姐夫:故襟兄 收用 襟弟

妻之姐姐:故姨姐 府 氏收用 姨妹弟

母之姨侄:故姨表兄 收用 姨表弟

妻之表兄:内表兄 收用 表妹弟

乾爹(娘):故寄父考(妣)寄男

乾爹之父亲: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孙男

后父:故继父 老大人收用 继男

后母:故继母 老孺人收用 继男

丈夫:故良人 收用 荆室

妻:故贤妻 收用 为夫 具

朋友:故彦兄 收用 世弟

老庚:故庚兄 收用 庚弟

手艺与师父:故恩师 老大人收用 孝门徒

拜把弟兄:故血兄 收用 血弟

亲家:故姻兄 收用 姻兄

未婚夫与妻:故结发 府 断弦妹收用 断弦兄

未婚妻与夫:故淑配 府 无缘兄 无缘妹

与亲家父母:故姻尊 姻侄

与亲家之祖:故太姻尊 姻内侄孙

上坟封包纸话语是什么

写的什么时间,谁给谁,什么事由,给烧的多少钱。

这种包袱(封)是祭祀逝去的亲人用的。

包好后一烧,就算把钱寄出去了,就像邮局寄包裹一样,只不过收件人在阴司地府。

既然是寄钱的包裹,就得写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当然是没法写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

这叫写包袱。

写包袱有很多讲究,学问很深,所以请读过书的老先生写的多。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

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

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

“故”,死也。

“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

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

“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

男的接着写名讳。

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

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

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

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

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

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

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这大约是一种买平安的“钱”。

所谓“地盘业主”,应是阴间收件亲人居所所在地的地主,我怀疑还有恶霸,钱寄过去,给他们上上贡,免得他们找亲人麻烦给脸色看,或收保护费。

所谓“孤魂野鬼”,即没有后人照看的鬼魂,这是些一穷二白的亡命之徒,给点钱打发一下,免得他们心存不良,哄抢亲人刚收到的钱钞。

这些名堂,现在的年轻人是弄不懂,也不想弄懂了。

包袱也还包的,大多当阳间的信封一样来写:“寄父某某某,魂下受用。

儿某某某,媳某某某,孙某某某。

女人大名当然照写不误。

有的干脆不包包袱、不写包袱了,花十几二十几块钱,买个上亿元的冥国银行纸钞,烧完了就完了,还图包包袱、写包袱的麻烦干什么呢

但有的老人很担心:“你们这么烧过去的钱,阎王爷恁里认不认

亲人去世有什么讲究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

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

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

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

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

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

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

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

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

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

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

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

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

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

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

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

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

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

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

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

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

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

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

为什么要铺“隐身草”

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

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

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

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

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

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

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

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

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

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

“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

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

“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

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

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

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

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

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

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

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

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

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

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

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

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

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

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

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

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

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

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

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

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

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

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

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

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

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

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

“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

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

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

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

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

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格也随之升级。

现在,“穿堂窑子”大都用砖箍,俗称“砖箍墓”。

还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时,就箍好了墓。

一则为老人去世后,有备不忙;二则让老人看一看自己殁后的“居屋”,以表儿女孝心。

当地人“打墓”还有许多讲究:一是“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钉好的木橛、划好的开挖线,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

二是打墓时间的长短,以灵柩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自“吉日”破土动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须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

如果灵柩停放时间短,很紧迫,那打墓人就得风雨不避,日夜去干,绝不能误了下葬时辰。

三是打墓人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用。

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尽力款待。

过去,每当吃饭孝子都要“以跪伴食,无命不起,直至食终”。

如果时间紧迫,饭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饭以食完不剩为好,万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讳带回家中。

现在,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

但是,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盛殓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

“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

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

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

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

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当地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

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碱”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

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

接着,请人书写“铭族”,当地俗叫“主族”。

所谓“主族”,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

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

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

“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

“主旌”虽然写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为什么要写“主旌”

因为死者“入殓”后,其形貌已不可见,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

当地

先人周年忌日如何拜祭

你能有如此小心真是难得,现在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些呢

首先,要有果盘,一些你母亲爱吃的水果类。

其次,肉食,鸡肉,猪头肉这些在我们胶东地区常用,另外你可以根据你们哪里的风俗,加一些其他肉类,不要量太多。

再次,素食类,比如一些豆腐,粉丝之类的。

还有,甜点,桃酥面包糖果类的,可以跟果盘类和摆在一起。

最后,就是烧纸钱,有时间的话可以买些金波银波折叠一些元宝金条,折叠法可以百度图片,有教程的。

要是时间不允许财力允许,可以的到当地的一些地方去购买,品种花样很全的。

如果好久没去,把你母亲的坟好好整理一下,如果有时间可以留到清明,如果没有时间,那你就现在整理,除除杂草,添点新土,重置一下香炉等等。

上面这些东西,如果条件允许,尽量烧纸钱的时候,祭奠完毕把上面这些东西丢到焚烧的纸钱里,如果条件不允许,就拿回家,尽量让大人岁数大的吃这些东西,还有如果好久没有祭拜了,在母亲坟前说几句好话,比如孩子来看您了,如果母亲给你托过梦,尽量说一些他梦里需要解决的事情,要他放心,还有对于孩子你要考虑下,有些家庭可去,有些家庭可能因为家里原因,或者孩子心理,孩子去了可能会感到不适,适当考虑一下。

民间祭奠故人上香有哪些习俗?

礼生:指司仪,即仪式的主持人。

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等。

守 灵·?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

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

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

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

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

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

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

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

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

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

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

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

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

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

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

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

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

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

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

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哭 丧·?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

哭丧通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

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在福州,民间流传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均很感人。

因不同对象,哭的内容也不同,如对上寿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罢,福州方言,娘奶是母亲、郎罢是父亲)呀,汝的一生又勤又俭,没吃过补、也没过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凉…。

要是“少年亡”,哭调更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误了三等四等人。

汝不顾父母年迈,佬妈后生伲仔细(小)。

汝不顾青春年少…。

女儿哭唱其父:“十层楼梯只是柴。

哎呀,我的郎罢呀,你亲手栽树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

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长大,一生没吃没补,埋在田园,四季不闲。

如今你归土去,可怜男女思念在心。

叫我郎罢你不应,见我郎罢造梯的影子你不现…。

童养媳哭唱其婆婆:“要诉苦情当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当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铁铸五脏,不顾风霜雨雪,不问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马…。

早晨供饭汤时唱道:“早晨起来思量我亲奶娘(或郎罢),上汤上桌,心酸好凄凉…。

出殡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为褒词:“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荫后人。

好让男仔多出息,好让女仔有富荣…。

或“奶像萱花长青草,一年绿满荫后人。

好让家庭长进益,好让子孙享安宁…。

在闽南,出嫁之女接到讣告后,沿途号哭,称“哭路头”,家人接入厅堂后,哭得更为凄绝:“我的父(母)呵,亦无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来成子成儿呵,我的父(母)哟…。

闽东地区有《四十九孝歌》,守灵期间每天朝夕哭唱。

有些地方哭丧时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显得更加悲切。

旧时在闽南一带还有雇人来哭丧的。

近年来,福州一带则用录音机录下哭丧过程,以供送葬时沿途播放。

哭丧自古以来都有一定惯例,《礼记》中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寝门见人不哭”的记载。

福建大多数地方也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等说法,俗忌泪水滴在尸体上,穿寿服时不哭,盖棺安钉时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殓·?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

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

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

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

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

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好命人”(有妻儿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上太师椅坐上一后儿,俗谓“坐案”,再象征性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

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要做醮超度。

在将乐,往往要请称为南摩仙的巫师做醮,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俗称“照米斗”。

大殓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习俗。

主事在放手尾钱财时,口中念吉词云:“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伙(家产)。

或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

孝眷视手尾钱极为珍重,出殡时手上系以手尾钱(孝男用白带,孝女用青带)送葬。

在霞浦等地,将“水被”或在寿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块,分给孝眷,俗谓“分手尾物”,其意与“分手尾钱”相同。

棺木多是预先备办,一般上50岁的人就有资格预制棺木。

棺木的材料以楠木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为松木,大多数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长约8尺,宽1.6尺(盖宽1.8尺),帮高1.05尺,由四块木板做成的称“四甲”,六块板做成的称“六甲”,“八块板”做成的称“八甲”。

“四甲”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

做棺木多选择闰年进行,“取增长日月之意。

做棺木的工钱多由女婿承担,棺木做好时,出嫁女要备办祭品来祝贺。

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红色,特别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风,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尸体腐烂也不会泄漏出来,俗称“金漆棺”,贫者则油而不漆。

棺头要写上“福”或“寿”字,男性用的棺木写“福”,女性用的写“寿”。

然后将做好的棺木竖立在前厅或家中,贴上红纸或披上红布,俗称“竖寿”或“竖喜寿”。

男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左侧,女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右侧,不能颠倒。

此后,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打开。

入殓时,已备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时要用盐米撒棺木,以防“中煞”。

在闽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临时购买的。

亲人死亡后,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购买,俗称“买大厝”,沿途逢过桥或十字路口,须放一些纸钱或放一块红布条,俗谓“放纸”。

丧家须在村口或巷口烧纸钱,跪迎棺木入屋。

入殓时,棺材内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银、碎纸、木炭之类能吸水的东西,再铺上草席或被单。

闽南一带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

“乞火灰”即向左邻右舍乞讨木灰。

孝眷在门口迎草灰入宅,铺于棺底,主事口念吉词曰:“一斗变十斗,一石变十石,富贵有了,子孙吃得到。

七星板是一块长约1米,宽约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镶嵌银元或铜板,俗谓“安古铜,代代子孙中状元”,“安七星,子孙富贵千万年”。

旧时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

闽南地区在纳棺前还有“收乌”(又称收祸)习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着“法水”遍洒室内外,同时撒盐米,用菜刀砍门槛,俗谓此举可祓除不祥,确保全家平安。

在厦门,主事者手提小香炉,在遗体上绕圈净身,以示驱逐魔鬼,纯洁亡魂。

随后又提香炉在棺内绕数圈,以示祓除棺内秽气,口中还念吉词道:“净身子孙发了金,净厝子孙旺旺富。

移尸入棺多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脚部轻轻放入,个别地方用麻绳套尸体放入棺内。

移尸入棺时,须用雨伞斗笠之类的雨具遮盖遗体头部,俗谓若死者见到天日,日后会闹鬼。

孝眷的眼泪忌讳滴在遗体上。

遗体在棺内的位置也有定规,俗云:“男顶天,女立地”。

即男尸的头部要顶着棺材上端,而女尸的脚部要顶着棺材下端。

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以白布盖住面部,据传此俗源于清初,表示作为明代遗民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先祖。

在漳平,亲友吊唁时送来的“被仔”要逐条盖在遗体上。

主事者要对死者唱明某条“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时,不唱姓名,只唱称谓。

俗信唱姓名会被死者摄去魂魄,到阴间作伴。

棺内往往放有一些随葬品,诸如手帕、头梳、玉器、纸钱、纸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各地风俗差异较大。

在松溪,棺内除放纸钱外,还放一个装有木炭的火笼,少许食盐,一把扫帚。

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

在武平,随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谷、麦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还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闽南,盖棺前要举行“割阄”礼,即用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则由孝眷和亲朋好友各执其一段,然后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词:“生者犹生,死者自去。

生死殊途,从此割断。

同时将麻缕或白线一节节地割掉,每人再将手中的那段麻缕或白纱线用纸钱包裹后焚化,俗信这样就可以与亡魂断绝来往,免受惊扰。

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拟再娶或再嫁,须在入殓时,手持雨伞,背负包袱,从棺内跳过,口念到:“跳过棺,走过番。

据传此俗源于飘洋过海而客死异国的侨胞,他们临终时怀念故土,嘱其亲属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复,永难相见,认为这样亡魂不会再来纠缠,可以安心续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尸入棺时,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两张长椅上),厅前放三张草席。

入棺后。

孝眷到第一张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开水被,接着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声,表示人确已去世。

然后相继退到第二张、第三张草席上跪拜。

尔后其他亲属依次跪拜。

此俗类似于古代的“属纩”。

闽东一带有“辞棺”习俗,即纳棺后,孝子将少许冰糖(或甘草汤)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许酒灌入,寓意祝愿死者在阴间过上甜蜜日子,并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

在福州,要用米筛摆上与死者子孙人数相同数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孙作吃饭状,俗谓“吃干饭”。

盖棺前,许多地方流行“巡棺”习俗,即孝眷按亲属排列,手持冥香和纸钱,绕棺数圈,瞻仰遗容。

绕棺多是先逆时针绕三圈,再顺时针绕三圈。

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绕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达一百余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则是在盖棺后才巡棺(龙岩)。

在霞浦,棺材两头各燃一火把,由两人擎举,孝子膝行从棺材一端绕到另一端,不能绕过棺材头部。

在漳平,盖棺前要举行“辞世奠”,宣读祭文。

盖棺时辰大多由巫师择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涨潮时刻盖棺。

盖棺或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绅士负责,或由专门为人办丧事的人(俗称土工)负责。

盖棺时,孝眷及旁观人远离棺材,忌讳人影倒映入棺内。

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内,魂魄会被死人摄去,日后会精神错乱等。

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也不能在场。

盖棺后即安钉。

在闽南,孝子捧木盘,上面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

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钉,然后由安钉者钉牢,边钉边唱吉句;“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戊已土,子孙寿元如彭祖。

最后留一根松动的钉子,由孝子或孝孙用嘴把钉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谷、铜钱、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钉”与“丁”同音)。

在漳平,若母亲去世,安钉须由外祖家认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铁锤、四枚铁钉、一对蜡烛、一包红包的盘子到外祖家的长辈面前。

等他拿起红包,用手在铁锤和棺盖上触摸一下,才可以盖棺安钉。

在古田,盖棺安钉后,要请乡绅宣读祭文,文曰:“泣泾颡血而言曰:凶积厥职,祸延我父(母)。

一疾遽婴,九泉弗起。

兹值盖棺,千秋已矣。

父(母)即天地耶,何恶至此?呜呼,哀哉,尚飨!盖棺安钉后,孝眷将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头板、脚尾灯、旧衣物)扔到野外,俗称“送脚尾”或“送草”。

旧时,男性去世,须请族长视殓;女性去世,须请外祖家视殓。

否则不能入殓,俗谓“男死怕亲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

特别是外祖家视殓必不可少,俚

给死人写封包怎么写啊

先在封包的正中位置写上\"奠仪\"大字.然后在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姓名和\"敬奉\"二字,背面写一个\"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