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短句

果戈里生平简介(果戈里人物简介)

果戈里生平简介(果戈里人物简介)

在此期间,他的老朋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家别林斯基曾公开发表《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严肃而痛心地对他这种宣扬从道德、宗教入手来改善社会、维护沙皇制度的错误思想倾向进行了批评。

原来,果戈理虽然反对农奴制,他并不反对沙皇。

他到了西欧发现,发现资本主义也有重重矛盾,所以想把俄国退回到中世纪的宗教法制社会中去,企图以道德和宗教来改造这个罪恶的社会。

介绍下果戈里?

果戈里(1809-1852)

果戈里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族。

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和戏剧。

中学时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在彼得堡当一名薪俸微薄的小公务员。

1831年结识了普希金,在创作上思想上受到重大影响。

开始出版一些短篇、中篇小说集。

1836年,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但遭到俄国官僚社会的攻击和诽谤,果戈里被迫出国。

五年后回国,于1842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死魂灵》,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专制农奴制社会。

继《钦差大臣》之后,《死魂灵》再次震撼了俄罗斯。

果戈里再次出国。

由于长期脱离俄国现实,果戈里后来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变化,1847年发表了为专制制度辩护的《与友人书信选集》,引起了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反对和批判。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是:《钦差大臣》。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俄国的某个小城市。

这个城市在粗鲁而贪污的市长和一群本身是歹徒而实际是笨蛋的官吏主宰下,变得不堪。

当这群贪官污吏风闻首都已派出微服私巡的钦差大臣时,每个人都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此时,突然听到有一位叫赫列斯达可夫的人正投宿于城内唯一的旅馆里,于是,他们就误认这位外形不凡、而实际上因**、游荡而辞官返乡,途经此地的赫列斯达柯夫为钦差大臣了。

市长大人立刻在家里开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且不断贿赂这年青人。

在市长等人的百般奉承之下,青年的心里升起一个邪恶的念头,因此便向市长的女儿求婚。

而市长则以为只要和他攀上了关系,就能打开在首都升官发财的门路,所以,欣然允诺了。

然而,这名青年却因担心骗局被揭穿而匆忙逃走。

当市长官邸里正处于热闹的高潮时,邮局局长手捧一封信走进来。

那封信是青年写给彼得堡的朋友的,他在信里大肆嘲笑那些把自己误认为是钦差大臣的笨蛋,并为每一个官吏取了一个令人难堪的绰号。

当市长与官吏们正为这件事而哑然失声时,真正的钦差大臣来临了。

帷幕就在大家呆若木鸡的情况中落下了。

出处:出自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钦差大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果戈里从1834年开始写作《钦差大臣》。

1835年10月,果戈里给普希金写了封信,信中他表示很想创作一部新的喜剧,在这部喜剧里他要将他当时所知道的俄国的一切好事,将最应该主持公正的地方和场合所出现的所有不公正的事情统统集中起来,一起加以嘲笑。

他要求他的挚友能在喜剧题材方面给予帮助。

普希金一直热心地帮助果戈理,他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的官场上的趣闻软事统统告诉结果戈理。

这些富有辛辣趣味的故事就是果戈理著名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最原始的素材。

1835年底,果戈理完成了《钦差大臣》的初稿,1836年4月19日,《钦差大臣》在被得堡的亚历山德拉大剧院演出。

在1842年才完成最后定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钦差大臣

果戈理简介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

1809年4月1日出生在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钦镇的一个地主家庭里。

果戈理自幼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尤其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

由于父亲早逝,他离家去圣彼得堡谋生,曾经在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先后供职。

正是在圣彼得堡的这段经历令他饱尝世态炎凉和小职员度日的的艰辛,使他看到了严酷的社会现实本质,官场的黑暗与,是对普通民众身受的苦难非常理解。

这些都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圣彼得堡在果戈理文学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正是在这里,果戈理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这对于他走上创作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他与普希金的友情与交往传为文坛的佳话。

才华横溢的果戈理一生痛苦而短暂,但是创作的作品却成为世界名著流传至今。

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以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步入文坛,年仅22岁。

这部小说集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从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

作品笔调幽默、清新,结合了优美的传说、神奇的幻想和现实的素描,描绘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同时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和卑鄙。

除了写作以外,1834年果戈理还曾在圣圣彼得堡大学任教职,不过为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一年多后随即弃职。

在此期间,他相继出版了《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后来又称为《圣彼得堡故事》)两部小说集,这些作品标志着他创作上的一个新阶段。

果戈理将讽刺的笔触转向了揭露社会的丑恶、黑暗和不平,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特别是1837年普希金不幸逝世之后,他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度,无愧地站在普希金遗留下的位置上,共同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果戈理的文学成就除了小说以外还有讽刺喜剧。

1836年4月,著名喜剧《钦差大臣》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上演,轰动了整个京城。

该剧逼真地反映了俄国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僚阶级的丑恶和腐朽。

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学作品。

1835年起,果戈理开始《死魂灵》的创作,这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是果戈理他作达到顶峰的标志。

《死魂灵》的第一部终于在1842年问世。

这是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宏篇巨制,通过对形形的官僚、地主群像的真切、生动的描绘,有力地揭露了俄国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吃人本质,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的俄罗斯。

后来,他在极度的苦闷中将先后两次写成的《死魂灵》的第二部手稿,也先后两度付之一炬,果戈理的一生而穷困短暂,终身未娶,于1852年3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43岁。

临终前,果戈理在精神上已经完全为向他施加不良影响的马蒂厄神父所控制,他地说服果戈理放弃文学,献身上帝。

果戈理听从马蒂厄神父的旨意焚烧了《死灵魂》第二卷的手稿,在封斋期以常人忍受不了的方式守斋,每天只吃几调羹燕麦糊和一片面包。

夜里,为了不让自己做梦,他努力克制自己不睡觉。

守斋的结果接踵而至,他终于大病一场。

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系列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宝库,终于成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

除了自己的造诣以外他还影响了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冈察罗夫、赫尔岑、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

陀斯妥耶夫斯基曾坦言道:“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孕育出来的。

果戈理被誉为“俄国散文之父”,而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中的诗歌之父,因此,他们两人一向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的双璧。

果戈理主要的作品有:《五月之夜》(或:女落水鬼)(1831)、《圣诞节前夜》(1832)、《伊凡?费多罗维奇?什邦卡和他的姨妈》(1832)《旧式地主》(1835)《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1834)《涅瓦大街》(1835)、《鼻子》(1836)、《画像》(1842)、《外套》(1842)、《马车》(1836)等等。

果戈理生平

zfssimon朋友,你好。

你在提问中所说到的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

以下就是他生平以及作品的相关资料: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1809年4月1日出生在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钦镇的一个地主家庭里。

他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爱好绘画,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

他的童年时代是在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度过的。

1821年至1828年,他就读于涅仁高级科学中学,深受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爱好自由的诗歌以及法国启蒙学者著作的影响,较早就立志要为祖国服务、造福人民。

由于父亲早逝,家境日益窘迫。

1828年,他离家去彼得堡谋生,几经周折,才在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先后供职,饱尝了世态炎凉和小职员度日的的艰辛。

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从理想的梦幻中渐渐觉醒过来,透过京城那富丽堂皇的外表,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与以及普通民众身受的苦难和不平。

在彼得堡,果戈理有幸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这对于他走上创作道路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与普希金的友情与交往传为文坛的佳话。

1831年至1832年间,年仅22岁的果戈理发表了一部以《狄康卡近乡夜话》为题的短篇小说集,步入文坛。

这部小说集是优美的传说、神奇的幻想和现实的素描的精美的结合,以明快、活泼、清新、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同时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和卑鄙。

它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从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

1834年秋,果戈理曾在圣彼得堡大学任教职,一年多以后即弃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在此期间,他又相继出版了《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后来又称为《彼得堡故事》)两部小说集。

作家一改在《狄康卡近乡夜话》中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迷醉之情,而将讽刺的笔触转向了揭露社会的丑恶、黑暗和不平,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标志着他的创作走上了一个新阶段。

特别是1837年普希金不幸逝世之后,他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度,无愧地站在普希金遗留下的位置上,共同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在写作小说的同时,果戈理也开始了讽刺喜剧的创作。

1836年4 月,著名喜剧《钦差大臣》在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上演,轰动了整个京城。

该剧逼真地反映了俄国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僚阶级的丑恶和腐朽。

1836年 6月,在《钦差大臣》遭到政府和文人的攻讦声中,加上病魔缠身,果戈理决定到国外去治病。

此后来来去去,多在国外,少在故土。

在国外,他一边养病,一边从事早在1835年就已开始的《死魂灵》的创作。

《死魂灵》的第一部终于在1842年问世。

这是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宏篇巨制,通过对形形的官僚、地主群像的真切、生动的描绘,有力地揭露了俄国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吃人本质,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的俄罗斯。

由于远离祖国,脱离生活,果戈理的创作思想发生了危机。

他的世界观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赎罪思想、神秘主义和害怕革命变革的情绪迅速膨胀起来。

他竟然要回到宗教迷信和宗法制度中去拯救自己的灵魂和寻找社会的出路,并对过去发表的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表示了公开的忏悔。

这一切迷误与倒退行径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革命主义朋友们的严厉批评。

果戈里在极度的苦闷中将先后两次写成的《死魂灵》的第二部手稿,也先后两度付之一炬,于1852年3月4日溘然长逝,终年43岁。

果戈理终身未娶,几乎是在穷困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他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以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宝库,成了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创作影响下,出现了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冈察罗夫、赫尔岑、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诚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孕育出来的。

所以,果戈理被誉为“俄国散文之父”是理所当然的。

《果戈理短篇小说选》共收入作品11篇,是从《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即《彼得堡故事》)中精选出来的。

《索罗钦集市》(1831)、《五月之夜(或:女落水鬼)》(1831)、《圣诞节前夜》(1832)、《伊凡·费多罗维奇·什邦卡和他的姨妈》(1832)分别选自《狄康卡近乡夜话》的第一部与第二部;《旧式地主》(1835)和《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1834)是《密尔格拉德》小说集中的名篇;而《涅瓦大街》(1835)、《鼻子》(1836)、《画像》(1842)、《外套》(1842)则合成一组描写京城生活的《彼得堡故事》;只有《马车》(1836)是单独成篇的。

如果说《索罗钦集市》是一幅乌克兰人民生活的色彩绚丽的风情画,那么《五月之夜(或:女落水鬼)》便是一首青春恋情的热情的赞歌。

它们充满了对乌克兰人民和山川景色的诗意的素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泥土的芳香。

《圣诞节前夜》把一个普通的农村铁匠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冲破了为宫廷贵族服务的感伤主义文学的藩篱,从而开一代平民文学之先河。

不过作家对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美化和对宗教的赞美,则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

《伊凡·费多罗维奇·什邦卡和她的姨妈》不再是说神道鬼的故事,而是深刻揭露地主生活的猥琐和无聊、批判宗法农奴制的腐朽和没落的佳作,标志着作家的创作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折。

《旧式地主》刻画了一对地主夫妇的寄生生活。

几十年来,他们吃了睡,睡了吃,然后自古皆然地死去。

作者在深刻批判他们的同时,又寄予一缕痛惜之情,可说是对于宗法式地主制度没落的忧伤的挽歌。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描写的是两个比邻而居、交谊甚笃的地主,居然为了一句骂人的话,彼此成了冤家对头,打了一辈子的官司,无情地揭示了农奴制地主的社会寄生性和精神畸形性。

《涅瓦大街》撕开了彼得堡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的外表,暴露了社会生活的残酷的现实:心地善良、满怀抱负的画家皮斯卡略夫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因幻想破灭而自戕;而玩世不恭、趋炎附势的皮罗戈夫中尉却随心遂意,甚至官运亨通,读者在掩卷沉思之时,定然会想到世道多么的不公

《鼻子》借一个鼻子丢失的怪诞故事讽刺了一个官场小吏柯瓦廖夫投机钻营、日夜做着升官发财美梦的丑行劣迹,从中可以窥见现代派荒诞手法的端倪。

《画像》讲述了一个有才华的画家在金钱的腐蚀下堕落的故事,可是作家却在小说的后一部分宣扬以宗教赎罪和神秘主义作为拯救灵魂的良方,其中充满了抽象的议论和说教,应该说是艺术上的败笔。

《外套》是为被污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的一份抗议书,它是继普希金的《驿站长》之后出现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又一佳作。

而《马车》则在题材上多少有别于上述各篇作品,只是把一个惯于吹牛的地主的愚蠢、虚荣、浅薄、卑劣的天性展示出来,尽情地嘲笑了一番。

人们常说,果戈理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中最有魅力的,同时又是最难捉摸的作家之一。

的确如此。

果戈理的创作是一座广博精深的艺术宝库。

他的作品贯串着一种独特的讽刺幽默风格。

他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现象都给予尖刻的讽刺和嘲笑,但嘲笑之中总透出一种温和的幽默和痛惜的泪水。

特别在对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上,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含泪的笑”溢于言表。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极度的夸张之法,以奇趣非凡的反常之形逗人发笑,这是他用神奇笔法精心勾勒的结果。

譬如,地主的一条灯笼裤被描写成“吹胀起来,可以装得下整个院子外带谷仓和杂房”,一个大烟鬼比喻为“从房顶上移下地来的大烟囱”等等。

果戈理的笔下,地主、官僚、贵族、者一个个行为乖张,滑稽可笑,又奇丑无比。

作家以漫画的手法加以夸饰,赋以变形,抒言外之情,寓褒贬之意。

这种夸饰之法是构成果戈理作品讽刺幽默风格的重要手段。

他的作品艺术手法十分繁富,璀璨多姿。

在他的小说中,传说、故事、梦境、幻想、谵妄、独白、对话、思绪、素描、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自然天成。

他常常以讲故事的人或第一人称的说话人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说出大段的抒情插话或哲理议论(偶而有过于放纵或迷醉之虞),跟读者进行面对面的心灵交流。

他喜欢对人物的外表和姿势作详细的描写,以刻画性格,深化主题。

他描画人物的鼻子或嘴唇生得怎样,一笔就画全了,而且非常细腻突出。

他的作品的文体别具一格,语言丰富而华丽,极度的流畅和接近自然。

他的文笔富有节奏和音乐感,音调明快激越而余音不绝,同时又色调绚丽多彩而富有变化。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果戈里不是在写,而是在描画;他的描写洋溢着现实的生动的色彩。

你能看见并且听见它们。

无怪乎有人称他为“语言的画家”。

《死魂灵》发表后,果戈理侨居国外6年,由于脱离了国内先进文学界,又常常处在文人包围之中,他的思想由批判农奴制度转为赞美、保卫它,他焚毁业已写好的《死魂灵》的第二部的一部分稿件,准备重写,打算把地主阶级写成正面形象。

他的这种观点遭到进步文艺家严厉批评。

果戈理对后来写的《死魂灵》第二部的二稿也不满意,终于在死前付之一炬,怀着极度矛盾和痛苦的心情长辞人间。

果戈理的《死魂灵》

从另一方面讲,果戈理对当时俄国社会问题是很关心的。

看到祖国大好河山被一小撮农奴主糟蹋得贫困荒凉,听到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呻吟,他不能无动于衷。

《死魂灵》第一卷第十一章中写到:“为什么我的耳边总能听到你那飘荡在辽阔国土上的凄婉歌声?在这歌声里蕴涵着什么意义?是什么在召唤,在悲泣,在令人忧心如焚?是一些什么声音痛苦地在耳边回荡,钻到我的心灵深处,在我的心头萦绕?后来在《死魂灵》的一封信中他又说:“谁看到这一片片荒凉的、至今尚无人烟的、落寞的旷野而不感到忧伤,谁在我国大地上的凄婉歌声中听不出对他本人正是对他本人的痛苦责难,谁要么是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要么就不是一个具有俄罗斯心灵的人”在《死魂灵》第一卷第十一章中回答一些假爱国主义者的责难时,他提出:“除了作者,谁还应说神圣的真话呢?在给谢维辽夫的信中,他说:“相信吧,不管出版什么文艺作品,如果里面没有当前社会关心的问题,那它目前就不会产生影响。

“作家同任何人相比,更应该成为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者”。

最近重新披阅俄罗斯文学家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的这段话尤其让我回味无穷:

“很早以前,在我的少年时代,在我那一去不复返的飞闪过去的童年时代,当我头一次走近一个不熟识的地方时,总是兴致勃勃的:不管是一处田庄也好,一座贫穷的小县城也好,一个村子也好,一片郊区也好,孩子的好奇的眼光到处都可以发现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任何一幢建筑物,任何一件只要带有一点引人注目的特点的东西,都会使我止步停留,惊讶不已。

“现在,我是无动于衷地驶近任何一座不熟识的村子,无动于衷地望着它平庸俗气的外貌;我的冷了下去的眼光觉得腻烦,我不再感到欢乐有趣,在以往的年代里在我的脸上即刻激起反应、引起我欢笑和难以穷竭的言语的那些东西,现在都不留痕迹地闪滑过去,冷淡的沉默封锁住我一动不动的嘴唇。

哦,我的青春

哦,我的蓬勃的朝气

果戈理与钦差大臣的内容简介

尼·瓦·果戈理(1809年-1852年),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

他是继普希金之后的俄罗斯文坛又一位巨匠,他继承并发扬了俄国文学中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以自的作品揭露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所产生的畸形现象,促进了俄国人民的觉醒。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的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面,首次演出引起极大轰动,但遭到官方的攻击和诽谤。

在写给演员史迁普金的一封信里,果戈理说:“他们都反对我,官吏们、商人们…咆哮着说我亵渎神圣,因为我竟敢激怒官界,警察也反对我,商人也反对我,作家也反我。

他们都咒骂我而且留意这个戏。

为此,果戈理伤心地离开俄国。

卢那察尔斯基说:“果戈理心中蕴藏着巨大的欢乐。

乐是非常健康的标志,是内心出发点极高的标志。

这种出发点使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审生活的丑恶,超脱于愤怒之上,采取蔑视的态度,其中甚至还包含着那带有宽容和怜悯色彩的幽默”。

赫尔岑高度评价《钦差大臣》这部惊世之作,称它是“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则说:“《钦差大臣》你们无论看过多少遍,尽管你们已有所准备,可还是要被它的结尾深深地吸引,被它惊人的美、感染力、非同凡响的、完全出意料的形式以及充满灵感的舞台意图所吸引”。

果戈理具有非凡的讽刺天才。

他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了宗法制度下地主、农奴主卑微、腐朽的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尔虞我作、招摇撞骗的伎俩。

他的许多作品常引起人们“忧郁的笑”、“含泪的”。

这也是果戈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果戈理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狄康卡近乡夜话》、《米尔戈罗德》、《小品集》(即《彼得堡故事》)等,而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则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进入了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

果戈里《钦差大臣》的简介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

《钦差大臣》描写纨袴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

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

《钦差大臣》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成熟阶段的开始,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深厚的功底和灵活的文笔,刻画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

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他的成功之处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艺术手法也相当高明。

整个话剧都是由“笑”来贯穿,就是作者通过剧中人物可笑的语言、行为、动作,来讥笑政府官僚丑陋的面目,对当时俄国现实持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钦差大臣》是谁写的

尼·瓦·果戈理(1809年-1852年),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

他是继普希金之后的俄罗斯文坛又一位巨匠,他继承并发扬了俄国文学中判现实主义传统,以自己的作品揭露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所产生的畸形现象,促进了俄国人民的觉醒。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的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首次演出引起极大轰动,但遭到官方的攻击和诽谤。

在写给演员史迁普金的一封信里,果戈理说:“他们都反对我,官吏们、商人们…咆哮着说我亵渎神圣,因为我竟敢激怒官界,警察也反对我,人也反对我,作家也反对我。

他们都咒骂我而且留意这个戏。

为此,果戈理伤心地离开俄国。

卢那察尔斯基说:“果戈心中蕴藏着巨大的欢乐。

欢乐是非常健康的标志,是内心出发点极高的标志。

这种发点使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审视生活的丑恶,超脱于愤怒之上,采取蔑视的态度,其中甚至还包含着那带有宽容和怜悯色彩的幽默”。

赫尔岑高度评价《钦差大臣》这部惊世之作,称它是“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则说:“《钦差大臣》你们无论看过多少遍,尽管你们已有所准备,可还是要被它的结尾深深地吸引,被它惊人的美、感染力、非凡响的、完全出人意料的形式以及充满灵感的舞台意图所吸引”。

果戈理具有非凡的讽刺天才。

他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了宗法制度下地主、农奴主卑微、腐朽的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尔虞我作、招摇撞骗的伎俩。

的许多作品常常引起人们“忧郁的笑”“含泪的笑”。

这也是果戈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果戈理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狄康卡近乡夜话》、《米尔戈罗德》、《小品集》(即《彼得堡故事》)等,而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则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进入了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

183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彼得堡大剧院正上演一出戏,戏名是《钦差大臣》。

这是

个讽刺喜剧,剧本写得精彩极了,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观众完全被征服了,不时爆发一

阵阵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这时,从一个豪华包厢里站起来一个人,他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只听他恨恨地对身边的

王公大臣说:“这叫什么戏

我感到它在用鞭子抽打我们的脸,其中把我抽打得最厉害。

说罢,他出了包厢,气呼呼地回到了宫中。

贵族大臣们早就感到不痛快了,戏好象专门讽刺

他们似的,沙皇走了,他们一个个都溜掉了。

戏还在演,观众还在热烈地鼓掌和欢笑。

为什

么沙皇如此讨厌《钦差大臣》这出戏呢

这事我们要先从他的作者果戈理说起。

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

得县索罗庆采镇。

他父亲是个不太富裕的地主,博学多才,爱好戏剧,曾经用俄文写过诗,

用乌克兰文写过剧本。

他常带着年幼的果戈理去看戏,所以果戈理从小受到熏陶。

上中学

时,他就尝试写剧本,在学校举行的节日晚会上,果戈理亲自登台演戏,他尤其善于演老年

人的角色,老师们都说他有演员的天才。

1828年底,果戈理中学毕业到彼得堡,谋得了一个小公务员的职务。

这期间,他看

到了俄国官僚制度的黑暗内幕,上司贪赃枉法,同僚卑鄙庸俗,果戈理很快就辞职不干了。

但这段生活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835年,果戈理出版了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集《密尔格拉得》,主要表现俄国偏远的

乡村里地主们空虚庸俗的生活。

其中写得最好的一篇小说是《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

故事

大致是这样的: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是邻居,要好的朋友,两人亲密无间,形影不

离。

伊凡诺维奇的脑袋长得象一只尖头朝下的萝卜,而尼基福罗维奇的脑袋长得象一只尖头

朝上的萝卜。

伊凡诺维奇是纵向发展又瘦又长,尼基福罗维奇则是横着发福,又粗又胖。

个伊凡各有所好。

伊凡诺维奇喜欢吃香瓜,每次吃饭后都要吃两个香瓜,吃后把瓜子包在特

备的纸里,纸上写着:“此瓜食于某日。

如有人同座,则在后面加上:“与某君同食”。

基福罗维奇喜欢洗澡,而且把桌子茶具都放在澡池里,他喜欢在这样清凉的境界中喝茶。

来,两人为争夺一支猎枪,尼基福罗维奇骂伊凡诺维奇是只“公鹅”(俄语意思是“笨

蛋”),为此两人结下深仇大怨,一连打了十几年官司,双方都倾家荡产。

由此我们看出,

俄国地主的生活是多么无聊啊

继《密尔格拉得》之后,果戈理又出版了一部小说集:《彼得堡故事》。

这部小说集主

要描写的是俄国京城的黑暗现实,其中最有名的是中篇小说《外套》,主人公叫亚卡基,是

个小公务员。

他每天埋头抄写公文,每年只有400卢布的收入。

他的外套已经破烂不堪,

好不容易省吃俭用,做了一件外套。

他兴高采烈地穿着新外套去上班,大家要他请客,后来

他的顶头上司,一个副科长答应代他请。

亚卡基也应邀参加了晚会,在这天夜里回家的路

上,他的外套被强盗抢走了。

他去找警察局长,局长不管。

又去找某个“要人”,“要人”

把他痛斥了一顿,他吓晕了过去,回去后倒在床上。

第二天,他发高烧死掉了。

这个小说揭

露了俄国贵族官僚的自私冷漠,描写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835年秋天,果戈里去拜访普希金。

两人谈了一些文学创作上的问题。

接着,普希

金讲了一个笑话,是他亲身经历的事。

他说:“两年前,我到喀山一带搜集材料,准备写一

部关于普加乔夫的历史著作。

路过奥伦堡附近的一个小县城时,那里的县长听说我是彼得堡

去的,把我当作皇上派去的‘钦差大臣’,拼命奉承巴结我,还向我行贿。

想象一下当时他

们的丑态吧

我一再声明自己不是什么‘钦差大臣’,等他们弄清了真相,对我的态度立刻

不同了,象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

“竟然会有这种事

真可笑。

“是啊,这样的事也许在我们专制的俄国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说起来,这真是个喜剧素

材呢

“对呀

我马上回去写个剧本,把这种丑恶的事写进去,把官场中的丑态统统揭露出

来。

1835年底,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素材,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1

836年初开始上演,引起了轰动。

但却遭到沙皇和官僚们的痛恨,他们写文章恶毒攻击作

者,还威胁要把果戈理流放到西伯利亚。

果戈理不得不离开俄国,逃亡到意大利。

《钦差大臣》的情节是这样的:

剧本一开始,县长就召集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开会,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钦差大臣要

来了。

于是这些人个个心惊胆战,因为他们平时作恶多端,唯恐被戳穿后受到处罚。

时,有个彼得堡的小官吏赫列斯达可夫路过小县城。

官僚们以为他就是钦差大臣,争先恐后

地奉迎巴结。

县长把他请进家里,甚至把女儿许配给他。

赫列斯达可夫当初莫名其妙,后来

索性假戏真唱,官吏们排着队向他行贿。

赫列斯达可夫捞了一笔钱之后偷偷溜了,县长明白

自己上了当,正要派人追赶赫列斯达可夫,这时真正的钦差大臣到了。

官僚们听了这个消息

面面相觑,个个呆若木鸡。

《钦差大臣》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官僚的丑恶。

县长是外省官僚的典型代表,他当官当了

30年,老奸巨滑,贪污成性。

他自己说他骗过三个省长,骗子中的骗子都上过他的当。

用各种名目敲榨勒索老百姓的钱财,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捞取钱财的机会,县里的其他官吏没

一个是好东西,法官一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慈善医院的院长阴险毒辣;教育局长是个酒

鬼,每天喝得烂醉;邮政局长专门偷看别人的信件。

赫列斯达可夫则是厚颜无耻的骗子,他

吹牛撒谎,说自己当过局长,每天都能见沙皇,明天就要当元帅了。

等等。

他吹牛吹得漫天

漫地,连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话是真的。

《钦差大臣》通过艺术形象全面批判了俄国社会中的丑恶,所以才遭到沙皇的痛恨。

果戈理逃到意大利之后,在罗马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

说《死魂灵》的第一部。

《死魂灵》的基本情节是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企图利用购买“死魂

灵”牟取暴利的故事。

俄国地主把农奴叫做“魂灵”,当时俄国地主不仅拥有土地,而且拥

有农奴,主人可以任意买卖他们。

每10年,国家进行一次人口调查,调查后死掉的农奴在

国家户口花名册上仍然存在,地主照样为他们纳税,直到下次注销为止。

乞乞科夫想趁新的

人口调查没有进行之前,买进1000个死魂灵,再到救济局抵押,每个魂灵200卢布,

就可以赚20万。

他拜访了不少地主,买了许多死农奴,但最后事情败露,乞乞科夫逃之夭

夭。

《死魂灵》刻画了俄国地主的丑恶群像。

乞乞科夫拜访的第一个地主叫玛尼洛夫。

他是

个精神极端贫乏,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整天沉溺在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的地主。

他没有个

性,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非常满意。

玛尼洛夫经常抽着旱烟管,坐在屋门口幻想在自己庄

园的池塘上架一座桥,桥上可以开商店。

他幻想在河边建造一幢大宅子,修筑一座高高的塔

楼,从那儿甚至可以看见莫斯科。

他相信自己很有学问,可是书房里的一本书看了两年才看

到第14页。

他非常醉心于“优美的礼节”,可他的礼貌让人觉得虚假而可笑。

当乞乞科夫

来到他家门口时,两人谁也不愿先进门,互相谦让了两个小时,结果两人侧着身子稍微挤了

一下,同时走了进去。

总之,玛尼洛夫的思想感情畸形发展,是个百无聊赖、毫无价值的废

物。

泼留希金是乞乞科夫拜访的最后一个地主。

他又贪婪又吝啬。

泼留希金有万贯家财,上

千个农奴,但他仍然不满足,满脑子都想着搜刮更多的财物。

他每天在村子里转来转去,东

瞅瞅西看看,凡是他眼睛看见的,能拿得动的东西,他都捡回家扔在自己的院子里。

什么锈

铁钉、碎碗片、旧鞋跟,女人用过的破布等等他都要,以至于他走过的路根本用不着打扫。

他吝啬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他自己吃的穿的比一个乞丐还不如,家里几十个农奴只穿一

双靴子。

儿子和女儿都受不了他,从家里跑掉了,而他一文钱也不给儿女。

有一次女儿带着

他的小外孙回来看他,他把小外孙抱在膝盖上玩了半天,临走时只给小外孙一枚旧钮扣做礼

物,女儿气得发誓再不回家了。

总之,通过这些地主形象,果戈理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农奴制的和腐朽。

接着,果戈理着手写《死魂灵》的第二部。

他想在第二部里写几个好地主,树立俄国地

主的正面形象,把乞乞科夫写成弃恶从善。

但他写了很长时间,仍然不满意,因为没有现实

基础,他无法凭空写出好地主来。

最后,他一气之下把第二部的手稿扔进壁炉烧掉了。

1847年1月,果戈理出版了《与友人书信选集》。

在书中,他竟然说农奴制是俄国

历史发展的基础,不能动摇。

俄国应该退回到中世纪的宗法制社会中去。

他甚至荒谬地声称

地主是农民的父亲,农奴必须服从地主,农奴的脸不过是一些没洗尽的猪脸。

进步的思想知

识界感到非常震惊,别林斯基于1847年7月15日写了《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果戈理

进行了严厉痛斥。

1852年3月4日,果戈理病逝。

普希金与果戈里“亲密无间”的交往是怎样

果戈里从1834年开始写作《钦差大臣》。

1835年10月,果戈里给普希金写了封信,信中他表示很想创作一部新的喜剧,

在这部喜剧里他要将他当时所知道的俄国的一切好事,将最应该主持公正的地方和场合所出现的所有不公正的事情统统集中起来,一起加以嘲笑。

他要求他的挚友能在喜剧题材方面给予帮助。

普希金一直热心地帮助果戈理,他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的官场上的趣闻软事统统告诉结果戈理。

这些富有辛辣趣味的故事就是果戈理著名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最原始的素材。

1835年底,果戈理完成了《钦差大臣》的初稿,

1836年4月19日,《钦差大臣》在被得堡的亚历山德拉大剧院演出。

在1842年才完成最后定稿。